•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励志电影 > 正文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初探|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3 04:53:41 点击:

      【摘 要】本文针对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首先对入侵检测的概念做了简要的叙述,其次着重分析了当前的入侵检测技术,对目前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做了简明的论述。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通过Internet,人们可以极为方便地产生、发送、获取和利用信息。Internet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网络安全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造成Internet不安全的原因,一方面是Internet本身设计的不安全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存在着安全漏洞;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安全的发展落后于网络攻击的发展。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广、功能最强大的安全工具莫过于防火墙,但是防火墙的安全功能是有限的,它很难防止伪造IP攻击。因此,发展一种新的网络安全防御手段来加强网络安全性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入侵检测是帮助系统对付网络内部攻击和外部攻击的一种解决方案。入侵检测技术是当今一种非常重要的动态安全技术,它与静态防火墙技术等共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1.入侵检测的概念及功能
      入侵就是指任何试图危及信息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行为。而入侵检测就是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网络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通常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另外,它也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是对原有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入侵检测系统收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
      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对被保护的系统进行安全审计、监控、攻击识别并做出实时的反应。
      入侵检测的主要功能包括:(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2)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3)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进行相关人士报警;(4)模式的统计分析;(5)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6)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2.入侵检测的信息来源
      对于入侵检测系统而言,输入数据的选择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1)操作系统的审计记录;(2)系统日志;(3)应用程序日志;(4)基于网络数据的信息源;(4)来自其他安全产品的数据源。
      3.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
      在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集中式、层次式和集成式三个阶段,代表这三个阶段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分别是通用入侵检测模型(Denning模型)、层次化入侵检测模型(IDM)和管理式入侵检测模型(SNMP-IDSM)。
      3.1 通用入侵检测模型
      Denning于1987年最早提出一个通用的入侵检测模型(如图2.1所示)。
      该模型由6个部分组成:(1) 主体(Subject);(2) 对象(Object);(3) 审计记录(Audit Records);(4) 活动简档(Activity Profile);(5) 异常记录(Anomaly Record);(6)活动规则。
      3.2 IDM模型
      Steven Snapp在设计和开发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时,提出一个层次化的入侵检测模型,简称IDM。该模型将入侵检测分为六个层次,分别为:数据(data)、事件(event)、主体(subject)、上下文(context)、威胁(threat)、安全状态(security state)。
      IDM模型给出了在推断网络中的计算机受攻击时数据的抽象过程。也就是说,它给出了将分散的原始数据转换为高层次有关入侵和被监测环境的全部安全假设过程。通过把收集到的分散数据进行加工抽象和数据关联操作,IDM构造了一台虚拟的机器环境,这台机器由所有相连的主机和网络组成。将分布式系统看成一台虚拟计算机的观点简化了跨越单机入侵行为的识别。IDM也应用于只有单台计算机的小型网络。
      3.3 SNMP-IDSM模型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复杂,攻击者大都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攻击某个目标系统,而单独的IDS难以发现这种类型的入侵行为。然而,如果IDS系统也能够像攻击者那样合作,就有可能检测到入侵者。这样就要有一种公共的语言和统一的数据表达格式,能够让IDS系统之间顺利交换信息,从而实现分布式协同检测。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的Felix Wu等人从网络管理的角度考虑IDS模型,突出了基于SNMP的IDS模型,简称SNMP-IDSM.。
      SNMP-IDSM以SNMP为公共语言来实现IDS系统之间的消息交换和协同检测,它定义了IDS-MIB,使得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易于扩展。SNMP-IDSM定义了用来描述入侵事件的管理信息库MIB,并将入侵事件分析为原始事件(Raw Event)和抽象事件(Abstract Event)两层结构。原始事件指的是引起安全状态迁移的事件或者是表示单个变量迁移的事件,而抽象事件是指分析原始事件所产生的事件。原始事件和抽象事件的信息都用四元组来描述。
      4.入侵检测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4.1入侵检测的分类
      通过对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研究,可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如下分类:
      根据目标系统的类型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 基于主机(Host-Based)的IDS。通常,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监测系统事件和操作系统下的安全记录以及系统记录。当有文件发生变化时,入侵检测系统就将新的记录条目与攻击标记相比较,看它们是否匹配。   (2) 基于网络(Network-Based)的IDS。该系统使用原始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利用一个运行在混杂模式下的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测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所有通信业务。
      根据入侵检测系统分析的数据来源,数据源可以是主机系统日志、网络数据包、应用程序的日志、防火墙报警日志以及其他入侵检测系统的报警信息等,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基于不同分析数据源的入侵检测系统。
      根据入侵检测方法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 异常IDS。该类系统利用被监控系统正常行为的信息作为检测系统中入侵、异常活动的依据。
      (2) 误用IDS。误用入侵检测系统根据已知入侵攻击的信息(知识、模式)来检测系统的入侵和攻击。
      根据检测系统对入侵攻击的响应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 主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入侵后,可自动的对目标系统中的漏洞采取修补、强制可疑用户(可能的入侵者)退出系统以及关闭相关服务等对策和响应措施。
      (2) 被动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出对系统的入侵攻击后只是产生报警信息通知系统安全管理员,至于之后的处理工作则有系统管理员完成。
      根据系统各个模块运行的分步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两类:
      (1) 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响应都集中在一台主机上运行,这种方式适用于网络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
      (2)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系统的各个模块分布在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设备上,一般而言,分布性主要体现在数据收集模块上,如果网络环境比较复杂、数据量比较大,那么数据分析模块也会分布,一般是按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组织。
      当前众多的入侵检测系统和技术,基本上是根据检测方法、目标系统、信息数据源来设计的。
      4.2 入侵检测的分析方法
      从入侵检测的角度来说,分析是指对用户和系统活动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及特征提取,以鉴别出感兴趣的攻击。这种行为的鉴别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事后分析,在很多情况下,事后的进一步分析是为了寻找行为的责任人。入侵检测的方法主要由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组成。
      误用检测对于系统事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活动是恶意的吗?误用检测涉及到对入侵指示器已知的具体行为的解码信息,然后为这些指示器过滤事件数据。要想执行误用检测,需要有一个对误用行为构成的良好理解,有一个可靠的用户活动记录,有一个可靠的分析活动事件的方法。
      异常检测需要建立正常用户行为特征轮廓,然后将实际用户行为和这些特征轮廓相比较,并标示正常的偏离。异常检测的基础是异常行为模式系统误用。轮廓定义成度量集合。度量衡量用户特定方面的行为。每一个度量与一个阈值相联系。异常检测依靠一个假定:用户表现为可预测的、一致的系统使用模式。
      有些入侵检测方法既不是误用检测也不属异常检测的范围。这些方案可应用于上述两类检测。它们可以驱动或精简这两种检测形式的先行活动,或以不同于传统的影响检测策略方式。这类方案包括免疫系统方法、遗传算法、基于代理检测以及数据挖掘技术。
      5.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与发展趋势
      5.1入侵检测系统的局限性
      现有的IDS系统多采用单一体系结构,所有的工作包括数据的采集、分析都由单一主机上的单一程序来完成。而一些分布式的IDS只是在数据采集上实现了分布式,数据的分析、入侵的发现还是由单一个程序完成。这样的结构造成了如下的缺点:
      (1) 可扩展性较差。单一主机检测限制了监测的主机数和网络规模,入侵检测的实时性要求高,数据过多将会导致其过载,从而出现丢失网络数据包的问题。
      (2) 单点失效。当IDS系统自身受到攻击或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时,保护功能会丧失。
      (3) 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如果系统需要加入新的模块和功能时,必须修改和重新安装整个系统。
      5.2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主要主要表现在:(1) 大规模网络的问题; (2) 网络结构的变化; (3) 网络复杂化的思考;(4) 高速网络的挑战;(5) 无线网络的进步;(6) 分布式计算;(7) 入侵复杂化;(8) 多种分析方法并存的局面。
      对于入网络侵检测系统,分析方法是系统的核心。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才是可行之道,将各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出高性能的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去完善它。
      参考文献:
      [1]张宏. 网络安全基础(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石志国,薛为民,江俐.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唐正军. 网路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一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郭魏,吴承荣. [J]入侵检测方法概述. 《计算机工程》,1999年 第11期.
      [5]泰和信科.内网安全管理[M].重庆:泰和信科,2003年.
      [6]薛静锋, 宁宇朋等.入侵检测技术(第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叶中行. 信息论基础(第一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杜虹.谈谈“内网”安全. [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5年 第2期.
      [9]崔薇.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 第1期.
      [10]金卫. 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第4期.

    推荐访问:初探 入侵 检测系统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