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金融类工 > 正文

    “饮食”在先,“男女”在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03 04:28:30 点击:

      爱情从来都离不开物质,物质也仅是物质而已,无法取代爱情。既然爱情与物质的纠结关系一直存在,那么这种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物质生活(“饮食”)和爱情生活(“男女”)从来都是人类之两“大欲”,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孔夫子的排序,“饮食男女”中“饮食”在先,“男女”在后,先满足物质需要,才进一步谈得上爱情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离不开物质,爱情又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尽管如此,许多人并不太愿意承认、面对爱情中的物质因素。大家乐于赞扬那些超越物质生活、不顾一切的理想式爱情,而对于挣扎于物质和爱情的天平两端、并最终舍弃爱情的人,则常常给予否定、批判。《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文中的二丫是个典型的痴情女子,即使在被恋人抛弃之后仍然难忘旧情,苦苦等待18年之久。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负心汉”刘行军。他作为上海知青在北大荒劳动期间,与当地少女二丫相恋。获得了回上海上大学、工作定居的机会后,他背弃了和二丫的婚约。直至多年后,他意外得知了二丫近况,怀着对她的爱和对自己的愧疚,他从北大荒接回了奄奄一息的二丫,两人终成眷属。和二丫忠贞不渝的爱情相比,刘行军的行为显得有些“不地道”。与二丫不同,他在大学毕业后面临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天平两端,一边是初恋情人和她背后那块落后的异乡黑土地,一边是繁华发达的故乡上海。二丫这一端,代表了纯粹、理想化的爱情追求;上海这一端,代表了稳定、体面的现实物质生活。很多人可能会谴责刘行军的最终选择,但是,如果换作你,置身刘行军的处境,你到底会选择哪一个?会不会毫无顾虑、潇洒地选择爱情?对此我不能不打个问号。
      二丫忠于爱情固然值得尊重,但是这不应该成为否定、批判刘行军的理由。二人生活环境不同,面临的人生选择也不同,很难放到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较。生活之复杂,往往就体现在其中各种纠结关系,难以用是非对错来衡量、评价。爱情和物质,作为人类两种基本需要,原本纠缠不清,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选择了爱情,另一个人选择了物质,就一定认为前者比后者崇高。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选择更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真实。如果说前者值得赞颂,那么后者更值得悲悯。《生长在心中的向日葵》这个故事也体现了这一点。人们都注意到了分手后二丫的痛苦,但是少有人注意到刘行军也承受着同样的痛苦。他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当年为了回上海,他抛弃了二丫,后来妻子为了去美国,又抛弃了他,“同样是欲望驱动下的冷酷的举动,我先是冷酷事件的制造者,后是冷酷事件的承受者。”对于他最后不顾一切与二丫结婚的行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真爱,也看到了刘行军多年来的内心挣扎与痛苦,看到了一个人尝试救赎别人、同时也救赎自己的渴望。爱情与物质的选择之中原本没有是非对错,对于刘行军的选择和结果,与其进行单向度的否定、批判,不如多给予一点同情与悲悯。
      和此前相比,现代人在婚恋问题上越来越看重物质因素。无论是择偶问题上对房、车等所代表的固定资产的追求,还是婚后对家庭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视,乃至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小三”的大量出现……这一切都无声地言说着爱情与物质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似乎比以往的时代更加密切,这种联系也比以往的时代更加赤裸、直接。当有人公开宣称“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宁嫁黄世仁、不嫁大春”的时候,物质因素的力量就显而易见了。
      爱情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物质基础。很多人不满当前爱情物化的现象,因此虚拟出一个脱离现实物质环境的“真爱”,赋予它至高无上的价值。更有甚者,认为此前的中国社会有“真爱”,现在的中国社会没有“真爱”。事实是,爱情从来都离不开物质,物质也仅是物质而已,无法取代爱情。既然爱情与物质的纠结关系一直存在,那么这种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与其去指责舍弃爱情而选择物质的人越来越多,不如试着去认识导致这些变化的那只“看不见的手”。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其一,物质诱惑、刺激的数量越来越多,强度越来越大,导致人们对物质的追逐欲越来越强。老子所描述的“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聋”和我们现在身处的环境何其相似。无论是走在街上,还是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报纸,登录网络,处处都无法逃避物质的刺激与吸引。豪宅、香车、华服、美食……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无不花样翻新,令人叹为观止。商家在宣传这些商品的时候,不但述说着产品本身的品质,更将之与身份、尊严、品位等联系起来。这一切都在不断召唤着人去追逐、追逐、索求、索求。其二,和获得物质的愉悦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失去物质所得来的焦虑感、不安全感也增强了。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艰难转型,失去了体制生活的保障,很多人必须依靠对物质的不断索取来求得生命的安全感、稳定感。房、车、存款,这些东西日益突显出前所未有的价值,那是因为此前没有这些东西,依然不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而现在没有这些,人们就无法在城市里生存。面对一个竞争加剧、贫富差距加大的时代,面对一个工作、生活、教育、养老……一切都离不开金钱的环境,面对席卷一切的城市化潮流,人们失去了田园牧歌,也失去了平静、从容、乐天知命的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不焦虑吗?你能不恐惧吗?你能不想抓住些什么吗?
      让我们再回头看刘行军的选择。当年他经过一番苦苦挣扎,最终选择了稳定、舒适的物质生活。现在,几十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物质的刺激与震慑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强大。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婚恋中的物质因素,甚至弃爱情而选物质。对此,我们与其虚拟一个从来不曾真实存在的“真爱”概念,来谴责这些艰难求生的普通人,不如多一点悲悯与同情。没有人是天然否定爱情的。有血有肉的老百姓总是渴望异性所带来的温暖与关爱,渴望生命被爱情照亮、燃烧一回。当我们不得不将爱情放到一边,甚至发出类似“宝马”、“黄世仁”的言论的时候,有谁看到惊世骇俗的言论背后,那贫寒哀痛、步履维艰的生活?有谁看到一颗被艰难生活磨砺得千疮百孔,却仍然努力求生的、跳动的心?又有谁看到不得不放弃爱情时,那独自咀嚼的、漫长的悲伤与无奈?
      理解别人比批评别人难得多,认识自己也比批评别人难得多。当我们高举“真爱”的大旗,把“物质”两个字踩在脚下,来随意否定别人的人生选择的时候,不妨静下来、偷偷地问自己一句:我能毫不犹豫地舍弃已有和将有的物质生活,来追逐一份贫寒而纯粹的爱情吗?
      责任编辑 师力斌

    推荐访问:在先 在后 饮食 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