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金融类工 > 正文

    妻居一品【春色如许】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7 04:27:00 点击:

      王巨才   陕西子长人。一九四二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创作员、报社记者、编辑,后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和党政领导工作。曾任中共延安地委副书记、延安行政公署专员,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员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六十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后转入文艺理论批评,著有《退忧室散稿》《退忧室散记》等,近年来时有散文作品见诸报刊,并多次入选全国性排行榜和作品集。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
      
      春节回陕北,在瓦窑堡一呆就是半月,这座群山拱卫中的塞下古城,现在是越来越漂亮, 越繁华,越青春焕发、魅力十足了。
      “天下的堡,瓦窑堡”。瓦窑堡其所以有名,说来与盛产煤炭有关。谚云: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将瓦窑堡的煤炭与风华俏丽的米脂女子和英俊飒爽的绥德小伙相提并论,足见其也算令人称羡的名优特产了。这种煤最大的特点是块头大,燃点低,一把蒿柴几张旧报纸就可引燃,加之产量大,价钱便宜,最适合民用。因此,在瓦窑堡城里,无论是穷是富,家家院子里都会有一垛高出院墙的煤堆,是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一道景观。
      但也正是因为煤多,瓦窑堡的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四周矿区的大量粉尘自不待言,单是家家户户烧火做饭时,从几万个烟筒里同时冒出的滚滚浓烟,就使得偌大县城常年处在乌云般厚重的灰尘笼罩之下,居民们既得其利,又不堪其苦。外地人开玩笑说,瓦窑堡飞出的麻雀都是黑的,更别说人啦,只要见到黑眼圈黑鼻孔黑脖子的,甭问,准是“瓦族”来的。
      其实,瓦窑堡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边关要地,城坚濠深,雄镇一方。又兼地处晋陕蒙交通要冲,车马塞途,工商发达,城内街巷井然,窑房栉比,操场戏台,文庙书院,商铺旅店,酒楼饭馆,应有尽有,热闹非凡。记得我上小学时,瓦窑堡还是毗邻地区群众十分向往的地方,只要有机会来过的,回去总有讲不完的见闻故事,让邻里乡亲羡慕上好一阵子。尔后随着工商业的改造和再后来的取缔农贸市场,县城渐趋凋敝,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是遭到灾难性的重创。那时由于党政机关瘫痪,无人管理,加之人口激增,市民们到处挤占私宅公巷,乱拆乱建,使这个素有“小北京”之称的县城同当时的北京城一样,被破坏得遍处疮痍,面目全非。多年后我回到家乡,看到连县城的城砖都被拆挖殆尽,而城下的秀延河也已是臭水涌流,当时那种痛惜与怅惘的心情,真是无法言喻。瓦窑堡的脏乱差从此出了名,成为历届县委县政府饱受诟病的一道难题。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发出再造西北秀美山川的号召,拨出专项资金鼓励农民退耕还林,发展林果和畜牧业。十年休养,十年生聚,陕北的自然生态得到恢复,过去的荒山秃岭、“黄土高坡’,按时下的说法,都已“只是个传说”。也正是这一时期,作为“中国的科威特”,陕北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各县市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富裕起来的人们不仅要吃饱穿暖,而且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时尚,住房讲宽敞,对“环境良好”“幸福指数”等这些时兴的术语也并不陌生。大约是在二��六年召开的一次人大、政协会上,子长县的代表、委员对瓦窑堡的环境问题提出严厉批评,说如果老是这样,经济上去了又能怎样,总不能让人们都像灰头灰脑、目光短浅、只知道往窝里刨食的土拨鼠那样去生活吧!
      群众的意见和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认识不谋而合。县委书记兴奋地把桌子一拍:民心可贵,民气可用。天大地大,民生问题最大。如果我们连老百姓吃水、行路、看病、上学、就业、安居这些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解决不好,还何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于是,经过近半年时间调研谋划,一整套关于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道路及整治、美化城乡环境的工作方案出台了。各级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一把手担任总指挥。“子长是我家,创卫(创建文明卫生城镇)靠大家”“你我多一分自觉,子长多一分文明”等几十条标语刷满大街小巷和村头路旁。上下一心,层层发动,一场改变城乡面貌的攻坚战在全地区范围里同时展开。
      二��七年,全省城镇暨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子长召开。去年,瓦窑堡又被授予省级文明县城称号。那天我搭县委办公室南主任的便车从延安出发,一路走走停停,见公路两旁一处处熟悉的村庄果然整洁多了,所有的土窑洞一律罩上了青砖灰瓦的窑面,老旧的院墙全都整修一新,米酒飘香,年味渐浓,家家的窗户上贴满新剪的窗花,门口的对联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连山背后传来的锣鼓声,也都能听得出村民们按捺不住的激情和喜悦。在新寨河村文化中心,我们问几位正在打电脑、玩扑克的年轻人:眼看过年了,还不回家帮着准备年饭?他们回道,嗨,有什么准备的,不就是大米白面,猪肉粉条,哪天不和过年一样!又问现在的光景比城里怎样,答说没太大差别,就是比城里人更清静、更自在些。
      翻过黑山子梁,瓦窑堡便赫然在望了。从高处俯瞰,眼前像猛地展开了一幅崭新的、生气扑面的辽阔画卷,神情不禁为之一振。同时心下便嘀咕,这古老的县城曾几何时,竟魔术般变得如此整洁清爽,容光焕发:秀延河两岸多年乱搭乱建的破烂棚户不见了,代之以雕栏画墙、树木掩映的滨河长廊;河岸下堆积如山的垃圾和污泥浊水清除了,宽阔的河床上白花花的冰层一眼望不到头。蓝天白云下,老城的仿古建筑与河东新区的簇新楼房交相辉映;牌楼耸立处,城内“米粮山公园”的景致也依稀可见。南主任介绍说,打造天蓝、水碧、地绿、人和的人居环境,最早就是由县城重点突破的。从清除背街小巷的垃圾,洗刷沿街的店铺门面,到铺设供水供气管网,禁止烟煤使用排放,全城大人小孩都积极参与,无一设置障碍。在拆迁秀延河岸棚户区时,从动员、签�到拆除完毕,只用了不到两个星期,至今没有一人上访,群众见你是在实心实意给大家办好事,都全力支持配合。
      回到家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的仍是子长的新鲜事。晚饭后,见天气尚早,又不很冷,弟弟便陪我到铁狮子巷、书院巷等我们小时候常去玩耍的地方转转。这些前些年还坑坑洼洼、破破烂烂的小胡同,现在都用方砖铺得平平整整,路面很干净,见不到一点儿纸屑痰迹。迎面遇到的人,无论是生是熟,都礼貌地朝你点点头,认识的,还会客气地过来问长问短,临了不忘叮咛一句:现在该不忙了,多盛(呆)几天,好好转转,与从前可是大不一样啦。弟弟说,是不一样了,这几年环境变了,人们好像也都变得文明多了,现在瓦窑堡城里很少能见到吵架拌嘴,或乱丢乱扔的。我接过话,说是啊,这种社会的和谐与精神的升华,才是瓦窑堡最大最可喜的变化。弟弟点点头,如有所悟,深以为然。
      正月初七,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按事先约定,南主任领我参观了县城周围的几处医院、学校。子长的医疗改革与北边的神木县一样,现在已引起广泛关注,中央媒体作过多次报道。其主要作法,是通过改革药品招标方法,有效降低药品价格,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拨款,恢复其公益性,同时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这样政府虽然要拿出一大笔钱,但干部群众普遍受惠,进一步激发了参与改革和建设的热情。
      教育方面,除对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外,每年还拿出一千多万元,在全县推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实施寄宿生蛋奶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参观过的秀延初级中学和秀延实验小学,是县上前年投资一亿三千万元新建的,在校学生八千多名,据专家验收评估,教学场地和设施,在全国都属一流。那天参观时,看着一拨拨天真可爱、兴高采烈赶来报名的孩子,我真在心底为他们和他们的家长高兴,同时想起我在延安工作时乡亲们生活的困难情状,又不禁心生感慨。听了我的自责,南主任宽慰说,也不是你们不想把工作干好,主要是没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候,县上这几年光惠民工程就投入六七十亿资金,那时哪有这样的条件啊。对他的理解,我深表感谢,但又觉得现在这种跨越式的巨变,如果说是由于政策好,理念对,人努力,可能更全面些。
      在陕北的这些日子,我正是在这种欢欣的观感和深长的思绪中度过的。最难忘记的,是我在县医院交谈时几位老乡所说的话:“不能亏人,而今的社会是好社会,有吃有喝,万事不愁,从前连想都不敢想”;“不能说而今的干部全好,但绝大多数是实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的,说个丑话,有时想起来比自己的儿女还孝敬”。而他们那种朴实的、灿烂的笑容,更是令人感动,是我这次回乡看到的最美好、也最动人的风景。已故老诗人戈壁舟在重回延安的诗中写道:离别延河久,延河照样流,流入黄河流入海,千年万年永不休。我相信,有着光荣传统和创造能力的延河儿女,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里,一定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勇前行,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幸福,更美好。
      祝福你,我的家乡,我的陕北!
      
      走亳州
      
      因平常不好饮酒,故对酒的知识及饮酒的妙处知之甚少。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青莲自己标榜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读后都只会心一笑,姑妄听之而已。直至这次去亳州,参观古井贡酒文化博物园,了解了中国白酒的酿造过程,才对这种常常被比作琼浆玉液的珍品有所认识,并对酿酒人的劳作油然起敬。
      亳州是魏武帝曹操的故乡。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曾经引领中国诗歌潮流的文学家,对酒的喜好和善饮是人们所熟知的。他的许多著名的诗文都与酒有关。最脍炙人口的怕要数那首《短歌行》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等苍凉激越,又何等雄浑豪迈,难怪千百年来一直不歇地被人们吟诵传唱,以为失路者的喟叹和奋进者的自励。此外如“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及“河水尽,不东流;解愁腹,饮玉浆”等,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作,苏东坡称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确为的评。
      曹操贵为将相王侯,和常人一样,对他的家乡是非常热爱的。这或许与他早年丧母、孤苦无依的童年生活有关。这在他的诗歌中同样有所记述: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此外,眷念家乡的美食风物怕也是一个原因。亳州有一种九酝春酒,晶莹味美,有祛病健身功效,曹操不仅情有独钟,还把它推荐给宫廷使用。他在给汉献帝刘协的奏章中特地对这种酒的制作方法作了说明: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渍,三日一酿,满九斛米酿之,若九酝苦难饮,增为十酿,差甘易饮,不病。此事《齐民要术》和《三国志》中均有记载。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进一步解释,酿酒时用米的多少当视酒曲对原米的转化能力而定,“曲势未穷,米犹消化者,便加米,唯多为良”。曹操或称一代奸雄,他无论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向皇上进献九酝春,都让这种酒的身价和名声大增,应算是对家乡的一大贡献。
      现在市场上行销的古井贡酒,其源头便是九酝春,是在继承九酝春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高科技控制技术生产而成,在一九六三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以“香、醇、甜、净”的纯正品格夺得八大名酒第二名。我属酒盲,自然说不出它的多少好处,唯一感觉到的,是入口绵柔,不呛喉咙,不上头,即使勉强喝几杯,也不会发晕。同去的朋友中有几位酒仙级的,豪饮起来谈笑风生,连连叫好,眼见得好几瓶老酒转瞬间灰飞烟灭,却没有出现从甜言蜜语、豪言壮语到胡言乱语的情状,让酒桌上稍微少了几许谑趣。
      最有意思的是年轻诗人小欧。这位八�后的女孩诗写得很好,性格却很腼腆,连看人的目光都是怯生生的。席间看她一直不敢举杯,有人便开玩笑说,小欧,这一桌上数你年龄最小,你得敬我们每人一杯,否则可就失礼了。而这女孩也果然老实,听罢这话慌忙站起来说声是吗,略一犹豫,即给自己的杯子斟满酒,与旁边的老师轻轻一碰,便仰起脖子一饮而尽,桌子上立即响起一片欢呼声。接着如法炮制,一圈下来,就是十二杯,大家都暗自担心这玩笑开得可能有点过火,却见小欧满脸兴奋地回到坐位上,用双手轻轻拍着烧烘烘的脸颊,连说没事没事,挺好挺好。我于是向身旁的杨经理建议说,你得把这个情节记下来,作为你们最生动也最有说服力的宣传资料。他不无感动地点点头,说谢谢。
      杨经理名小帆,也是一位文化人,趁着大家兴致正浓,向我们介绍了这种酒独擅胜场的“奥秘”。他讲,任何一种名酒的生产,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亳州土地肥沃,气候温润,自古以来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是一个俊才辈出,文明开发很早的地方。除曹操外,老子,庄子,医圣华佗,都出生在这里。亳州的酒类生产,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商代汤王定都于亳,“饮必祭,祭必酒”,“百礼之会,非酒不行”。自一千八百年前曹操以九酝春进贡朝廷,以后的明、清各代,都成为皇宫的专定用品。毫无疑义,古井贡今天的名牌效应,从根本上说也都得益于亳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得益于历朝历代酿酒人的技艺传承。
      这里所说的技艺,不只是指酿制方法,也包括相应的物质条件。杨小帆说,古井贡现在所用的曲,叫“桃花曲”,是在每年桃花盛开的二十天左右的时间里制作的,因为此时空气温湿,最宜微生物活动,而所用的水,叫“无极水”,取自两口千年古井,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又经“明代窖池”发酵,地下酒窖窖藏,几乎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有别人无可比拟的独到之处。而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桃花曲、无极水、明代窖池,才成就了古井贡清纯似水晶、醇香如幽兰的高贵品质。说到这里,有人情不自禁地插话:这哪里是造酒,分明是在造《红楼梦》里的冷香丸嘛!大家一阵哄笑,但心里都对古井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极表赞佩。
      当然,正像毛主席说的,决定的因素还是人。小帆显然是要对自己的谈话作一个结论。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不惜巨资建造了这个酒文化博览园,意在从一个方面宣传中华民族杰出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同时也启迪我们的职工珍惜古井贡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意识,为社会提供满意的、完美的、信得过的产品。
      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通过与小帆交谈,联系几天来在亳州的所思所感,我猛然觉得,眼前的这一杯杯美酒,每一滴都是那么动人,那么珍贵,那么充满魂灵和智性。我甚至想到应写一支歌,去赞美这凝结了多少人真情和善意、爱心和智慧的酒,也献给那些古往今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不断为人间输送芬芳和友谊、激情和梦想的酿酒人。
      脑海里回响起那些欢快优美的旋律:啊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大家举起杯……
      
      读番禺
      
      广州之南,有番禺。
      番禺很古老。古老到要到夏彝周鼎上去触摸,要到秦简汉牍中去稽考,要到唐诗宋词中去寻访。
      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军平定岭南,番禺为南海郡所。
      赵佗称王南越,都番禺。
      西汉,番禺、邯郸、燕、临淄、阳、吴、陶、寿春、宛,并称九州都会。
      三国,步陟为交州刺史。“陟到南海,登高望远,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富,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
      东吴五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州治番禺。
      先有番禺,后有广州。
      “重冈复岭势崔巍,一卒当关万卒回”的番禺,依山面海,宜耕宜渔宜牧,物阜民康,富甲一方。“番禺静无事,空咏饮泉诗”。古代诗人隽永闲适的诗句,常常勾起人们对番禺人安居乐业,庄敬自强和谐生活的遐想。
      番禺又每被误读,误读为“瘴疠之地”。而正是在这块三江汇流的原野上,先人们遗留了遍地的庄园、古镇、祠堂、会馆,遗留了余荫山房、留耕堂和鳌山古庙群,遗留了岭南音乐、剧种、画派以及“飘色”、鱼灯、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让你如同面对浩瀚沙漠中的金字塔或莫高窟,惊叹不已,油然起敬。
      二���年,番禺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承兹兰树蕙,俊才辈出。自隋唐开科取士,番禺出过武举二百七十七名,进士三百一十五名。著名诗人杨孚,屈大均,画家居巢,居廉,晚清名将邓世昌,以何柳堂为首的音乐家“何氏三杰”,开创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才,音乐天才冼星海,实业巨子霍英东,何贤等,皆一代英杰,令古邑增色。
      惟桑与梓,必恭敬之。番禺人深以自己的历史渊源为荣,崇本仰祖,代为庭训。
      在纪念馆,看到一则母亲写给儿子的手笺。字迹潦草,而备述家世甚详:
      祖父名荣添,祖母卢氏,操工作业。父亲名喜泰,生于阴历己巳年九月二十六日亥时,操航海业,寿命二十六岁,终于十月(初)五日申时。母亲黄氏,生于壬申年四月二十四日酉时,父殁时母三十三岁,儿出产澳门……后来各事谅必知之。籍贯番禺。此是汝所历大要,至于琐事已不复记忆矣。母黄氏。
      这位母亲谆谆叮嘱务使勿忘家世祖籍的爱子,便是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他在回给母亲的信中深情述说:
      我并不是忘记了你伟大的慈爱和过去三十多年的度养和飘零家世,我更不忍心地来抛弃你去千百万里的长程,可是我明了自己的责任,明了中华民族谋自由、独立、解放的急切,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伟大的任务,希望着把宏亮的歌声振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雄战士,团结那一切苦难的人们。
      爱家爱国,深明大义。胸怀天下,自强不息。这是历史对于番禺的馈赠。
      番禺很古老,因古老而厚重,而博大,而底气十足。
      
      番禺很现代。现代到让去过的人无法思议,让初去的人惊叹不已。
      现代到广东及港澳等地的数万人士争相乔迁,到这个方便舒适、花园式市区购房置业,安家落户。
      现代到可以毫无争议、毫无难色地承接第十六届亚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
      番禺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一座大桥的修建起步的。
      番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由于境内河网如织,交通阻隔,使这个曾经称雄一时的海隅明珠渐渐与世隔绝,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受制。全县仅有的两条二十公里长的公路,还是那种叫做雨天“水泥”,晴天“洋(扬)灰”的泥土路面。
      据说有一次霍英东先生携家眷回乡,从广州乘车出发,一路上在渡口排队,在泥路上绕行,统共十多公里路程,竟然走了大半天时间。老人不禁感慨:像这样的交通状况,如何吸引海外游子和客商来探亲、旅游、投资、兴业呢!
      交通,交通,交通成为制约番禺快速起飞的瓶颈,成为全县民众和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九八一年三月,全国“两会”召开。当时的县领导到北京饭店拜访霍英东先生和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主席何贤先生,表达了建设洛溪大桥的愿望。家乡人民的急切呼声与两位乡贤的设想一拍即合,建桥的先期投资也由两位先生慷慨承应当场敲定。
      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洛溪大桥建成通车。
      这座横跨珠江的桥梁,不仅将番禺与广州连为一体,还在全国率先开创了“贷款修路,收费还款,以路养路”的模式,对广东乃至全国的公共道路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在番禺,则进一步引发了“一桥变多桥”的连锁效应。到二��一年,全县已建成各类桥梁二百四十八座,新建加改建,公路里程达到六百五十五公里。东西南北,四路皆通。
      道路通,财路通。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功能的日趋健全,吸引了一批批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番禺的工业、商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迅猛崛起,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现代农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的六大产业功能区星罗棋布,一座楼群林立、花木掩映、生机蓬勃、欣欣向荣的新兴城区拔地而起。
      三十年风雨兼程,番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一九七八年相比,全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都在百倍以上,财政增长六十多倍。尤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进而为番禺的腾飞插上了矫健的翅膀,在国内外经济遭遇严重困难的环境下,番禺却显示出最好的发展时期,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两万五千多元,农民人均收入一万三千元。
      富裕起来的番禺人心胸开阔,每有惊人之笔。
      二��五年,番禺取消了对洛溪大桥过往车辆的收费。这同十七年前集资建桥一样,在全国又属首善之举!
      番禺人就是这样,从不愿斤斤计较,不迷恋眼前的花花草草,目光总是朝前看。有多少全局战略和民生大计需要谋划啊!他们现在要集中思考的,是如何“跳出番禺看番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找准自己的坐标,如何“腾笼换鸟”,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生态优美的学习型、创新型的环境,让社会更加和谐,百姓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番禺很现代,现代的不止是发达的经济和崭新的建筑群,更是与时俱进的新观念,新思维,新创意。
      
      在中国版图上,番禺正好处于港、澳、穗一小时经济圈。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番禺人四海谋生、勇闯天下的性格,也赋予了番禺人开放、包容的气度。
      番禺最早扬名全国是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易发市场”。
      当时,电视机、收录机、大哥大等家用电器对于大陆的多数民众而言,尚属颇具诱惑力又可望不可即的奢侈消费。聪明的番禺人由此看到了商机,便利用众多的海外关系,从各种渠道购进大量电器、时装、五金百货及其它小工业品。由于是洋货,价格又实惠,包括黑龙江、海南岛、江浙沪、云贵藏在内的全国大批客商一时蜂拥而至。“易发”很快成为全国二手电器和日用百货的批发地,声名鹊起,商贾如云。
      同福建的石狮一样,易发的兴旺也引起了不少人的不安和非议。恰在此时,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在一次接见个体户代表时,对他们的贡献给予了热情鼓励,指示媒体要更多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要求政府大力做好对“民营经济”的培育、服务工作。
      “民营经济”!名正言顺,理直气壮。为更好的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合法经营,番禺政府出面,在城区最中心的市桥镇兴建了“易发商城”。商城建成初期,每平方米场地租金只有三块五毛钱,消息传开,各地的商户争先恐后,纷纷赶来承租,只一个月工夫,所有店铺租赁一空。由于生意火爆,到后来一间铺面转让费竟飞涨到三百万元,还不算每月两万元的场租费。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鹏程在饶有兴致地向我介绍这段历史时,开心地说道,易发,易发,也确实容易发财,许多大老板的第一桶金正是从易发打捞的,从这里走出的亿元以上的富豪说来也有成千上万,有人说它是民营经济的黄埔军校,在一定意义上也不无道理。见我对这方面的情况很感兴趣,他建议我能抽时间到一个叫做旧水坑的村子去看看。
      旧水坑,位于番禺石基镇,走进村庄,眼前好像突然打开一幅亮丽多彩的风景画,看到的是一条条宽展的马路,一片片平整的绿茵,一幢幢精致的别墅,一处处小桥流水、自成格局的花园,这一切,再怎么寻思,都无法与那个苍凉的名称联系在一起。
      谁能想到,就是这个村子,一九七五年,村民每月的口粮不到三十斤,年分配收入只有八十元!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人们发家致富的热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上办起了五金综合厂,同时承接了省内外上百个单位的塑料及五金部件加工,与港商合办了玩具厂,与日商合办了电子厂,而后随着产业升级,村上已形成了计算机、电路板、掌上电脑等特色产业群,年加工收入近十亿元,全村大小人口,每月都可领到一千至一千二百元的工资,年工资总额超过三千万。
      更加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只有两千多户籍人口的村子,外来人口竟有五万多名,他们和村民一样,享受基本医疗保险,遇到意外事故还可以得到特殊救助,问到他们的境况,都说和村民一样,没有客居异乡的感觉。
      正所谓有了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在番禺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员占近乎一半。他们在这块有着优越生态条件的乐土上,务工从业,各展所长,在人格和社会地位上同当地居民一样受到尊重,得到关照。区委书记谭应华甚至以感恩的情怀这样讲到: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为番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理应和当地人共享一片蓝天,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最好的服务。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故能成其大。番禺人的理念和业绩,凝结着中国三十多年来政通人和、日益强盛的全部精义。
      番禺是一部经典。
      责任编辑/曲圣文

    推荐访问:如许 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