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金融类工 > 正文

    [用心的“生成”之约] 心生成悔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0 04:49:30 点击:

      那么到底怎样对待突发的“生成”呢?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积极应对、动态调整   在课堂上遇到一些动态生成时,教者不能勉强维持原来的思路,而应积极采取应对方案,既不可视而不见,也不能一味附和。无论学生提出的是即时的质疑还是独特的见解,教者都要为学生搭建想象的平台,在冷静分析的同时及时引导,以最佳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使其产生“亮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教师一定要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如果能抓住“生成”、利用好“生成”,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乃至教师的积极性。课堂中精彩的亮点往往来自于生成,在生成中产生灵感,并且彰显出一定的创造性。
      二、发现问题、巧妙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教者对学生的尊重是教学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但这并不表示教者对学生观点的随波逐流,更不是放任自由的失控。毕竟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自身的认识水平存在着一些局限,因此“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新课程渴望从学生口中听到更多精彩的回答,但是要想每一节课都有精彩,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出精彩是很难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珍惜那些闪亮如火花的课堂生成,并将这一点、这一处延伸放大,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互相促进,有机整合
      在新课程动态生成的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往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只有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才能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思考。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场”中才能积极投入,在不同个体的智慧火花的碰撞下才能闪现不期而遇的魅力。例如:《少年王冕》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的第六自然段写王冕立志学画后,能够坚持不懈地去画,终于越画越好,并使家境改善。在这一段的文字描写中,其实并没有花多少笔墨直接去写王冕如何勤奋刻苦,学画的过程似乎只有中间的一句“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因此有不少学生忽略这句话。
      怎么办呢?让学生了解王冕的勤奋可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所以需要通过一定的拓展引导学生围绕第二句话进行思考和交流。于是立刻放慢学习的脚步,让学生就这句话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三个月里,王冕到底怎样做才会大有长进的呢?”
      这个问题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才能很好解决,而问题解决了也就意味着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所以我并不急着立刻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再次去读第六自然段,选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静下心来思考,结合上下文找出内在的联系,同一学习小组里的孩子还可以开展讨论。
      我说:“其实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都是摄影家们从拍摄的许多图片中选出来的,可是在王冕生活的那个时代可没有照相机、录像机这些东西,大家想想看,在这三个月里王冕怎样做才会大有长进?”
      “他一定会经常去观察荷花,比如阳光下的荷花、雨后的荷花、月光下的荷花、雾中的荷花。”一个学生答道。
      “从经济上来说,王冕攒下钱买颜料,也说明他很想画好荷花,因为他原来是攒下钱来买旧书看,现在还要攒钱买颜料。”另一学生说。
      “请大家想一想,当他遇到困难时,比如他一开始画不像时,还有当他生病的时候又会怎样?”有个学生一本正经地说着,挺有道理。
      “当他看到小伙伴玩耍时,他一定能控制好自己,还是认真画荷花。”
      “还有,他会自己拿着画到湖边比较,还会经常向别人请教。”
      有点感觉了,我趁热打铁:“那么现在谁再来读这句话?并且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句话?也就是因为王冕的什么,所以他画的荷花越来越好?”学生很快回答道:“因为王冕的勤奋刻苦,所以他画荷花越来越好。”
      我又趁胜追击:“有谁能将‘越来越好’改成一个成语。”学生便陆续说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这时再请学生去读第六自然段,学生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的重复、机械式的追问,或者一味的鼓励、直接的概括,那么学生会索然无味,逐渐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有了充分的预设,有了有效的生成,新课改引导下的课堂才因此而愈发美丽,彰显出更强的生命力!

    推荐访问:之约 生成 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