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金融类工 > 正文

    计算机公共选修课分类教学研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考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1 04:52:40 点击:

      摘要:通过实例分析大学计算机公共选修课目前的通行模式,提出面向专业的分类教学。计算机基础按内容模块化,不同的专业对模块进行分类选修。后续选修课程建立面向专业的课程群,并建立起灵活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从而更好地让计算机公共课程为专业服务。
      关键词:计算机;选修课;分类;“1+x+x1”模式
      0 引言
      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扩展和延伸。大学公共选修课程不仅利于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更是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引导学生走出专业局限,突破学科壁垒,去领略和感知其他学科的领域空间、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和基本知识,从而开阔视野,启发心智,成为真正的创新性人才。
      我校是一所面向外语外贸类的文科院校,主要有语言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四个学科大类。学院施行“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基础”是指重视综合素质,实行通识化教育,在不同专业之间打通基础课:在不同学科之间提倡互选课程。学校对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学分要求是16分,主要包括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且必须跨学科专业选课。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则以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基础课为主。
      1 计算机公共课程选修模式
      1.1早期的选修模式
      在08年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除必修《大学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外,其他计算机类选修课都为自由选择,教师开设选修课时也多是凭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去开课。在学生兴趣方面没有很好地引导。在专业交叉方面兼顾不够,课程资源配置方面建设不足。很多学生修完课程后不能学以致用,学习动力不足,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热情度下降。对学生的抽样调查出现了比较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问卷显示学生对计算机选修课程不满意,一方面问卷又显示学生希望选修计算机类课程。图1和图2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调研小组在09年上学期对我院大二在校生各专业随机调查的结果。
      1.2按专业大类的“1+x”课程选修模式
      从2009年开始,为响应广东省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也结合了许多兄弟院校的改革模式,我院在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改革,把原来的“1+自由选修”模式提升为“1+x”课程模式,“1”仍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大一第一学期必修,学生通过取得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获得学分;“x”则根据不同的专业大类进行引导,主要包括三门主干模块课程:《Photoshop图形图像基础》、《Access数据库基础》、《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选修,学生通过取得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获得学分。“x”课程以专业引导为主,学生自由选择为辅。具体如图3所示。
      计算机基础教学“1+x”模式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组织形式,更是一个对教与学本身进行探索实践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积累,我院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南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在师资、教学资源方面进行了重整重建:“x”课程实行教学小组负责制,由有此方面教学特长的教师担任,在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实行“1+x”模式以来,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反馈满意度也提高了许多,计算机过级率平均保持在90%以上。
      2 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选修研究
      2.1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随着“1+x”模式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这种教学组织方式虽然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多量化的成绩,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①对独立文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x”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关联少,学生学习完这些课程后究竟能做些什么?②现有的高过级率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多安慰,但是结合社会实际岗位需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何?③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不同。“x”课程面向专业大类,但是“x”课程真正为学生的专业带来些什么服务?④在进一步建设选修课课程资源时,应该是以知识结构来构建课程资源,还是更应该强调以“需求”去构建课程体系?⑤计算机选修课本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开设的,按大类上课,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集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它立足于实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才。因此,立足于我院实际情况。我们的改革思路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出发,深入改革选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使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时,更好地面向专业,为专业服务,从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计算机职业素养基础。
      2.2实行“分类教学”的改革思路
      (1)面向专业实行内容模块式分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新生必修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更新而在教学内容上做更新和补充,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的滞后,要确保给学生的更丰富、前沿、实用的技术和知识。例如。大多数学生都已用Win7系统和Office 2010版本,由于教材,机房硬件环境,考试平台等原因,可能仍讲XP系统和Office 2003。但是要给学生补充Win7系统的一些操作特点和Office 2010办公软件的操作不同:现在Android系统非常的流行和普及,在讲操作系统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引入介绍:讲网络知识的时候也非常有必要给学生普及什么是“云计算”、3G这些计算机新概念。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更新与完善,在面对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有不同的应用需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把这门基础课程模块化分解,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重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搭配符合教学对象应用需要的内容“套餐”。“套餐”内容既要符合学生学习基础,又要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专业特色。例如,对于文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否讲程序设计章节,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的“一刀切”现象,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区别对待。例如经济管理类就应该讲,而语言类就可以不讲;Excel的函数难度,经济类就应该讲更深一些,而其他专业在一级范围内够用就行;总的来说,根据专业的不同分为模块必修,模块选修的原则,搭配具有专业特色的适合分类教学的教学内容。图4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模块划分结构图,带有*的表示必选模块,其他根据专业不同为可选,同时相同的模块在深度和广度上面也应有所不同。   (2)深化“x”课程分类选修模式。
      “1+x”教学模式的“x”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大类而开设,对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有一定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开设的课程相对单一,课程间关联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经过调查。我院存在这种现象:学习Access的学生学完后二级是通过了,可是对数据库的概念和具体应用还是很模糊,静态网页学习完毕后,能做几个简单的网页。可是离实际应用还差一大步。同时,网页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美工的工作,需要再修Photoshop图形图形课程或者Flash动画设计课程。因此,应该在“1+x”模式上为不同专业方向设置选修课对应的课程群,形成“1+x+x1”的多层教学模式。如果“1”是基础。“x”是专业大类选修。是提高,那么“x1”是特色,体现专业的计算机特色或者学生的个人兴趣方向的特色,让学生在学习完前面的基础课程后。能学到即学即用的实用计算机技术并把它变成作品、设计、项目,创新。“x1”课程和“x”课程一样,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团队教学,并负责研究企业,社会需求,适时开发专业方向需要的课程或者调整学生学习内容。
      “1+x+x1”分类选修模式体现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我院的三个教学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特色层次。基础层次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为主,以通过计算机等级为考核方式:提高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除等级考核外,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做出有一定特色的综合作品;特色层次则与专业结合,以探索性、设计性及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为主,突出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考核要求更高更灵活。
      如图5所示。目前在我院已陆续开发出面向不同专业的“1+x+x1”选修课程体系。
      (3)建立不囿于课堂的学习方式
      应用型的高校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应开展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起不囿于课堂的学习方式。目前,我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和操作外,还主要以网络平台作为辅助学习手段。基础模块的一些对应专业开设的知识点。则以讲座、专题的形式额外开展:提高层次所开设的三个二级模块。则仍以机房课堂教学方式为主,以网络学习平台为辅。课堂教学根据课程特色,主要以案例、应用等多种方法开展学习;而特色层次则面向不同的专业,以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主要以实践课、作品设计、项目驱动等方式进行,课程后期考核经常和各类比赛、竞赛捆绑在一起,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结合专业,学以致用,真正做出一些有用的作品或创新来。
      3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我院实施面向专业的分类教学模式以来,学生选计算机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所提高。学生感觉在专业方面计算机的使用比例加大,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多次参加学院内外比赛并获得名次。但是,目前,在更好地体现“计算机为专业服务”这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局限和市场调研的不到位,结合专业的课程的开发力度不大,课程方向的调整也不够及时。另一方面是课程的综合实践设计或者说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开发。虽然参加比赛可以促进学生运用多门技能,但是还欠缺一个完整的建设体系。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①根据不同的课程群建立专门的师资队伍。采取基础课教研室负责,二级模块课教学小组负责,专业特色课程具体到某个教师的模式,使教师共同合作并积极发展个人专业特色课程。
      ②加大力度开展市场调查,根据市场和企业所需,与相应系别和专业负责人沟通,及时发现或建设与某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特色课程,必要时可以结合企业共同开发建设。
      ③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课程教学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课程资源要不断完善,引入网络平台在线考核的模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基础课的灵活程度:二级模块课程在进一步加强网络辅助学习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加强课程实例建设的成熟度。开发相关的动态演示系统。建立二级模块课程之间的关联和后续特色专业课程的关联引导。专业特色模块课程在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建立起课程的学习模式,考核方式等教学体系并注重教材的建设。
      4 结语
      根据按专业大类的计算机选修课选修现状,对南国商学院近几年计算机公共选修课在教研教改方面的得失做了回顾和分析。立足于我院实际情况。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出发,提出计算机公共选修课面向专业分类教学模式。重点是计算机基础内容模块化分类选修。“x”课程进一步形成面向专业的课程群,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开发能体现专业计算机特色的课程,并建立起灵活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使计算机公共选修课更好地为面向专业,为专业服务。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扎实计算机基础。

    推荐访问:选修课 教学研究 计算机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