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金融类工 > 正文

    [谭光磊:让好故事不寂寞] 好故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7:34 点击:

      谭光磊是把英文好故事带到华语地区的人。  和他聊工作或是读他写的书讯,很快会陷入一种既亢奋又苦恼的状态。亢奋是因为欧美出版圈的那些事,在他热情洋溢的讲述下有一种现场感,仿佛正在上演“出版界《新闻编辑室》”,随着事情的发展让人热血沸腾。一群掌握欧美出版潮流、炮制世界级超级畅销书的编辑、文学经纪人,在短时间内如何抢下一本书,而每一位出场的人物又都带着密度极高的信息。这位曾以几百万美金签下某一本出版圈内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那位手上握有几位世界级作家;间或也会有一些国际出版圈的“豪门恩怨”、“个人恩仇”,看似遥远的国际出版圈人与事,变成可以在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苦恼是因为在他的讲述下,每一本书都精彩到让人觉得错过了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于是看到自己放入购物车的书越来越多,陷入阅读和资讯焦虑中。
      谭光磊充满热血的书讯,让国际版权代理的角色不再默默隐于书的背后,也让这个职位被赋予更多的个人因素。从2004年开始做版权代理,到2008年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版权代理公司“光磊国际版权经纪有限公司”,从只代理繁体中文版到代理简、繁体中文版,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已经成为华语地区继大苹果、博达之外,非常重要的版权代理人。根据美国出版网站Publishers Marketplace 统计,他的版权公司交易量为2010年非英语系国际小说冠军。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推荐影响了华语读者阅读欧美小说的口味。
      热血奇幻迷
      1979年出生的谭光磊,在成为版权代理人之前,是一名疯狂的奇幻迷。中学时因为喜欢电脑游戏,他开始读许多欧美奇幻小说,高中毕业那年已成为奇幻小说的译者,此后更经历奇幻出版的许多角色:读者、译者、作者、推广者、选书人、编辑、顾问、审稿、书商,直至版权代理人。
      2004年,在研究院念了一年之后,因为要与朋友做电脑游戏,他休学在家。不想游戏没做完,朋友去当兵,投资方要他们把钱“吐出来”,写诉状、打官司,败诉。这个打击终结了他的游戏梦,也让他重回奇幻文学之路,除了继续当译者之外,还和出版社合作选书。可是书选了,版权要找谁谈?他到家西书社,一家专门代理欧洲书的版权代理公司,兼职开拓英语系业务。做了大概半年,要复学了,想着“一边念书一边兼顾版代工作”,结果才开学一个月,去了一趟法兰克福书展,而工作和学业之间也越来越难于取得平衡,于是放弃学业专心做版代。
      放弃的可是台大外文系的硕士学位,谭光磊也不觉有多大遗憾。“之前做过出版的很多环节,虽然也都觉得那些工作很有意思,但总还是觉得没有一个是百分百适合我的。”在礼筑外文书店做原文书采购时,虽然手握选书大权,可是外文书毕竟是小众,一本书能卖出五本已经算是畅销。对推广奇幻抱着满腔热血的他心想,如果做了版权代理,推荐的书翻译成中文版,再怎么不好卖一年也有几千本的量,这个效力要大很多。而做翻译是一份很寂寞的工作。一本书至少要翻3个月,厚一点的可能是6个月,《冰与火之歌》第一部他翻了两年。那么长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工作,很难与人分享工作中的感受,非常闷。“我觉得自己的注意力没办法集中那么长时间,比较需要不断有新的刺激。做版代最棒的地方是,一直有新书进来,刚开始做的时候,因为手上代理的书不多,看到一本有兴趣的书,可以抛下一切读个三天三夜,然后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写一篇热血的推荐,发给客户之后,就可以再去看下一本书,不像做翻译时会被一本书拖着,别的东西都不能做。”
      不过,等谭光磊真正进入版代这个行业,奇幻文学在台湾已经泡沫化,他的阅读口味也被迫从奇幻扩展到不同的领域(不这么做会活不下去),历史、推理、犯罪、言情,不只文学类,还有科普、商管、健康、生活、传记等等,也因为这样逐渐开拓了他阅读的视野。
      找到“对的”版权负责人
      谭光磊做版代时,欧美版权书大部分由大苹果、博达两家版代公司负责,这两家公司手上都是大客户,这些客户大到不需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书都可以很快卖出版权,所有台湾地区的出版社不管找什么书,版权都在这两家公司手上,而且大部分是独家代理。除了入行晚,手上拿不到大客户,该怎么找到“对的”版权负责人,对谭光磊也是一种考验。
      “简单来说,拿到一本美国书,看上面是什么出版社出版,但是这本书的中文版权是谁代理,从版权页的信息是看不出来的。通常会觉得版权应该是在出版社手上,问题是美国的版权分得非常细,这家出版社可能只拿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权,中文版权可能在经纪人手上。经纪人又很复杂,这位美国作家可能找的是英国的经纪公司,又或者美国作家找的是美国经纪人,但这家美国经纪公司不处理海外翻译版权,他要找英国经纪公司来处理翻译版权,可是这家英国经纪公司在中国地区又是非独家授权,有三个代理。要怎么准确、迅速地找到那个负责人,真的是凭经验,多摸索。几次之后累积的这些信息就是你的资料库。”
      好在美国的经纪人够多,多的好处是他们会合并、会自立门户、会跳槽。刚开始谭光磊手上只有几个客户,和某些大的公司谈版权代理也不顺利,可是因为留心业界动态,善用google,花心思整理手上的资料,他很快便摸清了门道,理顺了关系。看到有人出来自立门户,就赶紧写信与他联系,彼此都是新出来做的,就有了合作的可能。很多合作都是靠这样“钻”出来的。
      谭式书讯,革命性的版代服务
      慢慢累积了客户资源,可是还是不如大的版代公司书目一大串。小虾米如何对抗大鲸鱼,怎么让出版社留意,也愿意花时间看自己代理的书?书讯,是很好的突破口。在此之前,台湾负责英文书的出版社编辑只会收到一封复制粘贴的英文故事简介,但很快的,他们便被谭光磊的中文热血书讯所吸引。他笔下的每一封书讯,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非常多的细节和巨大的信息量。
      动人的故事考验的是谭光磊组织、提炼以及整合资料的能力。他能用千把字把一个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并告诉你这个故事的重点、卖点,作者生平有什么好玩的花絮,甚至与这本书有关又有哪些国际出版圈的八卦。有时连书名他都帮忙想好,甚至营销的重点都一并考虑。   革命性的版代服务,让谭光磊代理的书很快便找到买家,也让他得到更多出版社的认可。久了之后,这种“谭式书讯”也形成了自己的能量,不断发酵。在他的“灰鹰巢穴”博客上,书讯的读者已不仅仅限于出版界的编辑,许多普通读者购买欧美小说的参考信息也来源于此。
      说到自己的风格强烈的书讯,谭光磊说,“做久了,看到一本书很自然会有理性和感性两种分析。感性的部分,是一种直觉的个人喜好,自己有没有被这样的题材感动。理性的部分,则会去分析类似的题材以往有没有出过,卖得怎样,有没有哪些条件可以为这本书加持。”
      不管是得奖还是卖出多少个版权,版权卖到哪一国,做得越久,这些都是他可以专研得越深的信息。刚开始的时候,他的书讯中的信息也只是比较表面的“卖出德国、英国、法国等几国版权”,“上了什么的排行榜”之类。一段时间之后,他已经可以详细地写出,“卖出的德国、英国、法国等几国版权,德国的这家出版社出过什么书,法国的这家出版社出过什么书”,他甚至能发掘出这几家出版社之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果有,也会在书讯中提及。到后来,书讯里提到的不单是出版社,还有编辑。在国外,出版人个人的因素对出版的影响非常大,编辑选书的眼光非常重要。于是,“某一本书卖出某几国的版权,德国是哪个出版社的哪位编辑买下,那位编辑曾经签过某某书,那本书的中文版曾经取得怎样的销量,上了某某排行榜”;“这本书的经纪人是某某,他还代理过哪几本书,他的哪一本书曾经卖给某一家出版社的某某编辑……”以至于台湾木马文化的前总编辑汪若兰笑着说,“看谭光磊的书讯,好像每一本书都不能不买。”
      看书的时间,也是一种投资
      有一段时间,谭光磊和在中学当老师,阅读量很大的母亲,每天晚上在电话里常常进行这样的对话。
      “我刚看了 XXX(书名)。”谭妈妈说。
      “啊我知道!那就是谁谁谁(作者名)的新书,某某某(出版社名一)这个书系不错,上回你看的XXX(书名二)也是他们的。这书是 XXX(编辑朋友名)做的,之前他在某某某(出版社名二),跟我买了XXX(书名三)。”光磊激动地回答。
      “这书你看了吗?”谭妈妈问。
      “我买了。”光磊底气不足地答。
      “你是负责看书名的吗?”谭妈妈又问。
      “……是。”
      实在是因为自己代理的书太多,能看完十分之一就已经很不错了。后来,因为自立门户,每天要处理的书量就更大了。前面几年练就的非常扎实的看书、讲书、写书讯的功夫派上了大用场。“到后来,可能一天就要发两三本书,根本跟不上这样的书量,当然也会有同事帮忙看书稿写书讯,但是大部分还是我。到这个时候,看书的时间也变成了一种投资,要不要花五个小时、十个小时去看一本书?也许花了时间去看也不觉得怎么样,中途就会停下来去看别的书。也可能只读一点书的内容,或者可能根本没时间看,但是你知道这是一本大书,这个题目是好的,就上网查资料。”书讯还是必须要写的呀。
      好在谭光磊很享受写书讯的时刻。他曾在博客上写道:“宫部美幸说:‘一定要流汗用力,才算是工作。’对我来说,每天一定要写了书讯,才觉得有‘工作’到。不管谈成多大的案子、搞定多少合约、回复多少邮件,没有写书讯,就觉得心里虚虚,没尽到本分似的。”
      而“谭式书讯”也为一些本来不出位的好书带来机会。“外国的书非常多,我能做的,就是选择这本书然后主力推它,这样会让这本书的能见度高很多。有些书在国外得奖,有很好的销售成绩,未必需要这个加分大家就自然会注意到,但是有些书内容不错,在国外的表现也好,只是没有到那种在排行榜第一名的亮眼成绩,如果推它一把就会出来,做这种书是最有成就感的。这几年我最有成就感的都是那种卖四五万本的书,那些书原本可能是一本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的书,或者只能卖两三千册,但因为包装成功,宣传到位,有了很不错的表现。”
      版权代理,活在未来的孤寂
      谭光磊形容做版权代理好像“活在未来的孤寂”。几年下来,自己的时间观念完全改变,除了换算各国时差的能力大大增强之外,也真正学会了“凡事向前看,永远活在未来。”他说,“过去专注于奇幻领域的时候,从不认为追新书有什么必要,因为至少有一百年分量的各种经典作品还未被引介,连大师都认不全,何谈什么新人?但是开始做版代之后,思考方式开始改变,或许是因为国外的出版量实在太大,编辑们连新书都应接不暇,哪还有力气回头?这些早已无关对错或者品味,纯粹就是出于职业的不得不然。”
      而“孤寂感”和版权代理人在欧美地区和华语地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有很大的关系。在欧美国家,尤其是欧洲,大部分出版人的英语都很好,所以他们的读稿速度快,而且出版社有找审读者的习惯。他们分别有固定的西班牙文、德文、法文等语种的审读人,书稿评估的流程很成熟,运作得非常顺畅。华语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地区,做外国文学的速度都是跟在他们的后面。
      此外欧洲的出版社大部分都有书探。以一家德国出版社为例,他在美国有书探。这个书探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人就在美国,与大部分美国出版社和经纪人的关系很好,他们能很快地拿到各式各样的书稿,甚至经纪人还未把书稿投给出版社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有这本书,可以把这个信息反馈给自己的客户。因为每家书探在每个国家都只能有一个客户,也因此客户之间不会有利益上的冲突。这样一来,还有另一个好处,如果某个书探手上有一本热门的书,而他手上同时有十三个国家的客户,这十三个国家的顶尖出版人就有可能同时看一本书的书稿,然后讨论。而华语地区的出版社,大部分时候是等到一本书出来,上了亚马逊的排行版,上了《纽约时报》才会去问版权,然后等样书,判断是否要购买,一本国际热门书的出版在速度和时效上逊色很多。
      谭光磊所从事的版权代理的工作,是华语地区传统意义上的版权代理再加上一点点书探的混合体。他有机会较早地接触到一本书的资料。这种“早”有时也是一种“寂寞”。年轻热血的他,“难免幻想能与欧美同步,成为出版前就卖出几十国版权里的一员”,但“文化差异、语言问题到出版规模、口味、历史等等原因”,导致难达这样的心愿。他发出这样的感叹:“当手上只有一份几百页的电子文件,有经纪人的见解和热情的推荐;当网络上没有丝毫踪迹,连业界都仅有只字片语,你要拿什么去吸引出版社注意?有什么‘证据’去说服他们?那真像一场自以为是的虚妄。2005年法兰克福书展,辗转听闻海外版权天王丹尼·巴罗刚谈成的超级大作,预付版税高达两百万美金云云,显然是业界争相走告的注目焦点。书展前几周才卖掉的作品,那时就已经售出几十国版权,连南韩都发疯似地砸下四万美金抢走。回台后我收到八百页的电子稿,还有目录里短短几百字什么也讲不清楚的简介。我开始在网络上找资料,但一切都是徒劳。当下不禁错觉:这书真的存在吗?”   选择了这行,就注定要承受这样的寂寞,包括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了解和懂得,也仅限于关注欧美出版的同行之间。不过总还是希望能做点什么填补理想化和现实操作之间的距离。对谭光磊来说,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加快出版社的看稿和做决定的时间,尽可能地提供更多有助于出版社做出判断的资讯。
      版权输出,Fellowship是社交好场所
      2008年,在接受台湾《天下》杂志采访时,谭光磊曾对台湾本土创作者放言:“好好写,我会负责把你卖到全世界。”这句听起来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在2012年实现了。经谭光磊代理,台湾著名作家吴明益的《复眼人》卖给了美国Pantheon出版社(美国很有名的严肃文学出版社)村上春树的编辑。这是第一本由美国大出版社签下的台湾小说,也是谭光磊卖到欧美的第一本台湾小说家的作品。此前他代理的华裔作家张翎的《金山》,曾卖出10国版权。
      对任何一位版权代理人来说,在版权引进数量及金额常年大于输出的情况下,能将母语作品卖到世界,都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虽然引进和输出都属版权代理工作,但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做引进的时候,联系的人,不管是各个经纪公司还是出版社,都是卖版权的部门,而当要卖东西给对方的时候,决策人往往是出版社的编辑。在国际出版界,这些为各大出版社买版权的编辑都是真正呼风唤雨的人物。每位出版社都有一两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明星编辑。可是要怎么认识这些编辑,让他们注意到自己手上的好作品?书展Fellowship是很好的方法。最近几年,谭光磊开始积极参加Fellowship,跑一些以前比较不会参加的书展,比如墨西哥书展、耶路撒冷书展等。
      Fellowship中文似乎没有很直接可以对应的词,可称之为“短期研习”。在书展圈,最早举办的是耶路撒冷书展,还分为编辑和经纪人两种研习。后来法兰克福书展也效尤,成为举办得最好的书展Fellowship。台北书展也从2012年开始举办书展Fellowship,第一届书展Fellowship的策划和主持是谭光磊和他的一位朋友。Fellowship不以商业为目的,主要是让大家了解举办地的文化和出版情况,并邀请世界各地的出版人(主要是编辑)前来参加。参加Fellowship,就有机会和一群顶尖编辑认识,和他们也是一种同期同学的关系,一起认识一个地方,吃喝玩乐都在一块,很自然地会建立起一种友谊。而且书展上,编辑们还举办各种Fellowship的同学会,认识的编辑也会邀请一起参加,靠着这些社交活动,谭光磊认识了许多世界有名的出版社的顶尖编辑。
      买下吴明益那本书的美国编辑,是谭光磊在多伦多的活动上认识的。在一天大会中途休息时,这位编辑让谭光磊推荐一些中文书给她,结果她对《复眼人》表示了极大的兴趣。而巧的是,买下《复眼人》英国版权的出版社与这位编辑所在的美国出版社是同一个集团。美国和英国做严肃文学的对口出版社,这两家出版社彼此的口味相近,就这样促成了这本书美国版的输出。
      老老实实做好口碑
      听谭光磊说版代这个职业,每一本书背后都有一堆的故事。和家大业大的国际出版社谈版权,原来也会遇到不专业的出版人,有各种让人无语、难搞、气得想摔东西的事。有些人的作为实在太夸张也就不合作;有些只能打破牙齿和血吞;还有些,因为出版社还要继续出他们的作品,想到自己如果不做了,出版社就要直接与对方联系“好可怜”,便勉为其难帮忙。当然,也有各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说到国际版权代理,好像大得不得了圈子,其实做久了之后,才发现这个圈子很小,来来去去就是这些人,很多事情都是口耳相传。
      最近频频有新闻传出的超级畅销书《格雷的五十道阴影》的中文版代理人就是谭光磊,而他会跟这家经纪公司合作,也是不曾料到的“意外收获”。这家经纪公司原本就是谭光磊梦寐以求的客户,那是早在 2004年的事。他因为另一本书曾与他们联系过,结果收到“谢谢你的来信,不过我们都跟XX合作”的冰冷回信,然后便不再理他。刚开始他也觉得好遗憾,没想到他的别的客户因为通过这家公司卖外国版权,就跟他们推荐了谭光磊。2008年他们主动联系谭光磊谈合作,彼此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像这样曲折的合作故事,谭光磊有一箩筐。“老外之间熟得很快,他们有酒会文化,资讯的传递速度也非常快。你很容易认识人,人家也很容易认识你。所以老老实实做好口碑就好。” 谭光磊笑笑说。
      经历过出版上游的诸多环节,成为版权代理人也有8年,我问谭光磊对这个行业的看法有没有什么变化,他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特别的。这个行业以前不太赚钱,现在也还是不是很赚钱。”这的确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对谭光磊来说,这却是会持续带给他满腔热血和维持他热情的行业。他一直怀着当年“疯狂奇幻迷”的一腔热血在做着这个自己喜欢的职业,让中文世界的读者不错过任何一个好故事,也用自己的努力和热情,赋予版权代理人这个职业,更多“个性化”的色彩。

    推荐访问:不寂寞 故事 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