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金融类工 > 正文

    【开国大将粟裕】 开国将军排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31 11:34:41 点击:

      粟裕,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为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他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这在开国将帅中是绝无仅有的。建国后,粟裕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总理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英雄“难过”美人关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粟裕自然也如此。他战场上计谋百出,指挥若定,世人敬服为“常胜将军”;情场上虽已年过三十,却仍然孑然一身,“名草”无主。
      堂堂的红军军团参谋长、新四军支队代司令,粟裕当然不是找不到老婆的人。如果不出来革命,只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神仙日子”,他16岁那年就能实现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的秀才父亲大概盼孙急切,给还在念高小的粟裕定了一门亲。女方尽管是小家碧玉,却打小缠足,三寸金莲盈盈一握,是《红楼梦》里的经典美女,也是当时标准的择偶对象;又大粟裕三岁,正是“女大三,抱金砖”的好姻缘。粟裕却打死也不干。离家远赴常德求学以后,很快就写信回去,郑重声明解除婚约,说自己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也回不了家。对方是良家女子,请她另嫁高门。
      到了1939年,粟裕早已超过了项英“二八六团”的结婚规定,可以名正言顺成家立业了,却依然是形单影只,光棍一条。陈毅玩笑着评价这位老伙计:“在作战地图前可以滔滔不绝,见了姑娘就不知说什么。”
      这年3月,粟裕从江南赶到皖南军部,参加一个周恩来主持的会议。休息时,粟裕来到教导总队,打算挑几名学员去二支队机关。这里有不少才参军的知识青年,是前线宝贵的稀缺人才。粟司令“驾到”,教导总队负责人梁国斌忙客气地接待。听说来意后,梁国斌十分“慷慨”,马上推荐了一个叫詹永珠(后改名楚青)的女兵,说她来自扬州,秀气清纯,办事利落,刚刚还加入了中共组织。粟裕当然高兴,答应见见。
      下午,粟裕抽出时间,在总队队部等候楚青。一身灰布戎装的楚青一进门,粟裕就被她的清秀吸引。忽然间有了一种触电之感,话语也就不自然起来:“听说你表现很好,军政都获得好成绩。”楚青倒是有城里女孩的大方、爽朗,说这是总队教育的结果。粟裕又问她是哪里人,为何要参加新四军。难怪花木兰当年要女扮男装,女子参军就是不一样,楚青已回答过多次这样的“盘查”了。但她知道面前是一位大首长,只得又详细地说了一遍。
      她以吴侬软语,说自己是扬州人,上过中学。抗战爆发后,扬州沦陷,全家到上海避难,渐渐懂得了没有国便没有家的道理。因此,在姐姐的带领下,长途跋涉,远赴安徽云岭,参加了新四军。因为没有介绍信,还“死缠烂打”、软磨硬泡了十来天。粟裕似乎在听一段女侠传奇,早已“无可救药”地入迷,既为楚青的不凡经历,更为她清脆可人的铃音。他情不自禁地想了解更多,便问她有什么爱好。
      楚青说爱看书,当代名流巴金的《家》《春》《秋》,鲁迅的《彷徨》《呐喊》及俄罗斯文学泰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小说也都看过。果然是秀外慧中的才女!粟裕望着她,心中涌动着莫名的情愫。于是,他决定大胆向她求爱。当然不是现在,而是缓些日子再说。楚青不久转到了速记班。
      一个月后,粟裕给她写信,附了一张特意摆了老半天姿势拍的近照,信里坦白了自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爱慕之情。
      楚青正“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分配工作,好杀敌抗日,不想却盼到了一个“有情郎”。她收到情书后,十分不快,怎么谈起这个来了?她把信一丢,便不再理会。粟裕碰了软钉子,胆子倒是更大了,不久又托部下政治部主任王集成捎去第二封信。
      王集成风尘仆仆找到楚青,一脸喜色转交情书后,打趣说要她请吃喜糖,还说粟司令都请过了。不想,楚青看也没看,嚓嚓几下,就将信撕成碎片。她想,自己是来抗日的,可不是来找男人的。她拿定了主意,以后再也不见粟裕的面了。王集成不大不小也是个官,干的又是“耍嘴皮子”的政工,个子虽不高,却也能说会道,这时只能满脸尴尬,不知所措,最后无功而返。粟裕知道后,心里自然有些难受。但他马上表示理解:“她有在爱情上选择的自由。”
      不是冤家不聚头。不久,江南指挥部挂牌成立,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楚青也从教导总队结业,来到了江南,在指挥部机要科当速记员,成为必须与粟裕朝夕见面的部下。楚青心里忐忑不安,担心粟裕“恼羞成怒”给“小鞋”穿,自然更怕他“死皮赖脸”“纠缠不休”,但看到粟裕若无其事、十分坦然,也不见有任何“不轨企图”的蛛丝马迹,才渐渐安下心来。
      粟裕其实并非知难而退了,他早已打算“非楚青不娶”,“非攻下这个‘碉堡’不可”。他的平静,只是“大战”前的短暂蛰伏。他在寻找有利的战机,准备采取迂回出击的方法,重整旗鼓,再度“进攻”。
      能得到一张心上人的玉照,朝夕相对,聊解相思,几乎是所有堕入情网的男人最早的渴望。粟裕自然也想到了给楚青拍照。但他清楚,如果只给楚青一个人拍,肯定会惹恼“花容”,遭到断然拒绝。因此,他找到和楚青住在一块的陈模与罗伊,请她们出面做“电灯泡”,陪楚青照相。君子成人之美,她们欣然答应了。于是,在江南指挥部大门口,留下了楚青等三人一张珍贵的合影,成为粟裕罗曼史的最早见证。
      不久,粟裕的“战事”开始激烈化。他展开了直接“进攻”,瞅准一个机会,找到楚青,表白对她的感情。楚青也成熟多了,当着粟裕的面,便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地说,自己年龄还小,对谈恋爱没有兴趣,现在想的就是打鬼子。她拒绝得委婉而巧妙,粟裕不得不佩服,也坦率地说,一个革命者,应当摆正革命与恋爱的关系,但未必要抹杀男女之间的感情。
      “败下阵”来之前,他最后希望楚青再慎重考虑一下,最好能先交个朋友,互相勉励。粟裕显然在翻版战场上的“以退为进”,但这话触动了楚青,她感到了他的真挚和忠厚。楚青不禁飞快地瞥了粟裕一眼:朴素的灰军装,干净整洁;中等个头,打着绑腿,腰间皮带上挂着指挥用的手枪,隐隐一股英武之气。含羞沉默片刻后,楚青低声说,首长的好意我领了,但我现在还是不想考虑这个问题。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得知粟司令再次铩羽而归,指挥部里议论开了。有人说,楚青太清高了,连粟司令也看不上,不知她想挑个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说,要是我有粟司令的条件,一定找个比楚青更漂亮的人结婚,气气她!不久,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也知道了这事,劝粟裕说,不行就换一个算了。
      尽管刘备曾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但对粟裕而言,换人和换衣服到底是两回事,他断然说不行,自己已经把她挂在心上了。情场失意,战场却大展神威。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委的粟裕,率部驰骋在苏北的平原水网间,成为华中战场威名远扬的抗日名将。
      楚青其实也并未无动于衷、心如止水。她想,粟裕对爱情是这样的纯真,又没有结过婚,也不曾和别人谈过恋爱,实在难得。因此,她一直暗中关注粟裕,也有意无意听说了他许多英雄的往事,一颗封闭的芳心渐渐打开了。
      那一天月上柳梢头,粟裕又与楚青相约在黄昏后。
      简单寒暄之后,他再次郑重地向楚青求爱,并真诚地说,我会尊重你的意见,你放心好了。楚青羞涩地低下了头,嘴唇动了动,却没说什么。见她不语,粟裕以为仍有顾虑,便又对她,也似乎在对自己说,我还会继续等,等一年不行,等两年,等两年不行,等三年,一直等到你同意为止。楚青的心早彻底软了下来,答应了粟裕,成为他梦寐以求的“俘虏”。不久,他们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举行简朴的婚礼,结成了“甜酸苦辛共品尝,崎岖坎坷相扶携”的终身伴侣。
      
      与刘少奇的交往
      
      毛泽东、朱德之外,最高统帅部里还有一个粟裕的知己――刘少奇。
      刘少奇与粟裕的认识较晚,是在“皖南事变”前夕的1940年。后来,刘少奇对粟裕的信任与推举也是不遗余力的。“皖南事变”后,刘少奇担任了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成为华中战略区的一把手,一师师长粟裕正式成为他麾下的战将。
      刘少奇在新四军的时间并不长,一年后的1942年3月就奉毛泽东之命返回延安,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三位书记之一(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进入了中央核心领导层。但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就敏锐地看出了粟裕的出色才干。离开新四军前的1月20日,他在华中局扩大会议总结工作时,给予粟裕和他的一师非同一般的评价。粟裕与其他师长们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对这位军部最高负责人的嘉许,他当然由衷高兴,也深感任重道远。
      这时候,苏南的新四军六师打得不够好,有不能立脚之势。刘少奇当即向毛泽东提议,由粟裕统一指挥一、六两个师。毛泽东很快予以批准,粟裕也就独挑大梁,成为唯一同时指挥两个师的师长。毛泽东原本和粟裕有井冈山同吃红米饭的渊源,刘少奇又如此力荐这位“黑马”,自然印象更深了。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由刘少奇代理其中共中央主席一职。从这时开始到第二年春天,刘少奇一直主持中共中央工作。这期间,在东北,刘少奇决定“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力量”,并成立了以彭真为首的东北局;在华中,他又在10月8日批准了华中局的建议,“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同时,刘少奇还决定让年长粟裕九岁,曾参与组织福建西部农民暴动,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老资格领导人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华中军区管辖原来新四军的区域,与陈毅任司令员的山东军区平级,刘少奇此举,无疑是对粟裕相当的信任与重用。但“有古名将风”的粟裕认为,由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更有利于工作和团结,因此向华中局建议,改任自己为副职,张鼎丞为正职。在华中局未同意的情况下,粟裕直接致电中共中央,陈述自己这一建议和理由。刘少奇接到电报后,认为粟裕担任正职是适当的,也依然坚持原来的决定。10月27日,华中局根据刘少奇的批复,再次宣布华中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
      当天深夜,粟裕第二次致电中共中央,重申自己的理由,恳切地说:“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粟裕的诚意终于被刘少奇理解了:他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出于华中军区领导上层团结考虑,愿意在张鼎丞领导下,不折不扣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刘少奇深为粟裕不计个人名利的公心与谦让品格而感动,接电后进行了慎重研究,最后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但同时决定在华中军区组建野战军,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负责前方打仗事宜。决定之后,刘少奇亲自起草了回电。
      在执行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做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过程中,华中局和陈毅提出新四军除三师全部调往东北以外,其余都部分抽调去山东或东北。这样,不管是调往山东、东北的部队,还是留在华中的部队,都将打破各部原有的完整建制。粟裕认为,这不利于部队的建设和作战,而应尽可能保留主力部队的原有建制,以保持传统的作风和战斗力。因此,他多次向陈毅和华东局(华中局改称)建议,但没有得到同意。粟裕不得已冒着“本位宗派主义之嫌”,再次直接向中共中央陈述自己的意见。刘少奇出于对粟裕的信任,从谏如流,支持粟裕的意见,他为中共中央起草回电说,“其(粟裕)提议是有理由的”,“各师建制应尽可能不分割”。华东局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方案。粟裕的建议与刘少奇的纳谏,均为后来华东野战军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成为全国战区战绩第一的野战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46年8月,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刘少奇为这位老部下的辉煌战果兴奋不已,特意邀请了朱德、彭德怀等人来喝酒,庆贺胜利。1948年5月,毛泽东调离陈毅,让粟裕接任其职,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坚持谦让后,改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一决策的运筹过程,除了战局需要与毛泽东的信任外,刘少奇的及时建言,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个老兵心目中的陈毅元帅》与《传檄到中原》两书,曾披露陈毅突然被调离华野的真实原因:“中央有人说:‘陈毅在山东,有很多有能力的干部也没有充分用起来,很多事情他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结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而这人和饶漱石的关系密切。”这个人是指刘少奇。解放后,刘少奇虽然短时间兼任过军委副主席,但主要工作在地方,不分管军队的具体事务,不久又相继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因此与从未脱下军装的粟裕交往不多,但他并未忘记这位老部下。
      1951年11月12日,粟裕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进京之前,他请假半个月,到上海治疗右臂内残留弹头处的发炎。
      11月25日晚上,正在上海视察与疗养的刘少奇得知这一消息后,偕夫人王光美“猥自枉屈”,突然造访粟裕的驻地。粟裕的秘书鞠开马上进屋报告。刘少奇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军委副主席,可谓位高权重。粟裕深感意外,连忙到大门口迎候,说:“少奇同志,应该下级看上级,岂有上级看下级之理。真是不敢当啊!”刘少奇接过粟裕的话,爽朗地笑道:“怎么没有啊?今天,我和王光美同志来看你,不就有了吗?”
      粟裕也笑了。随后,两人互相慰问,畅谈甚欢。
      有来当有往,尽管相隔久远了一点。1954年5月19日晚上,粟裕也到刘少奇家拜访。
      不久,刘少奇要求粟裕将所负责指导的各兵种、各部门及有密切关联部门的情况和问题,向他和中共中央汇报一次。
      粟裕随即向刘少奇提交了报告,分别汇报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防空部队、公安部队及全军装备的现状、五年计划和远景,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并且汇报了1954年作战部的情况。
      报告中,粟裕还建议:“今后应主要加强海、空军,而最近十年或十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
      1955年全军授衔,在粟裕早已提出辞帅并获毛泽东批准后的9月9日,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即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召开会议,有关元帅军衔授予问题成为议题之一。两天后的晚上,中央书记处又召开会议,再次专门讨论元帅军衔授予问题。会上,刘少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
      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标准,陈毅显然也可以不授衔。
      而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及华东野战军(三野)必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衔元帅,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再次成为当然人选。显然,刘少奇在给粟裕争取授衔元帅的最后机会。
      但这两次元帅人选最后确定的会议,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的周恩来均因正在北戴河疗养而未参加,当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征求他的意见时,周恩来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1955年9月11日,周(恩来)致函杨尚昆,主张给陈毅授帅,认为给陈(毅)授帅,对陈(毅)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都没什么影响。”周恩来还引用了苏联布尔加宁的例子。他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因为周恩来的坚持,刘少奇的异议未被书记处通过,粟裕也因此与军人的最高荣誉――元帅军衔再次失之交臂。
      1969年11月,刘少奇这个被毛泽东培养了二十余年的接班人,没能等上接班,却在饱受迫害中悲惨地辞世,粟裕也失去一位伯乐。
      
      (选自《名将粟裕珍闻录》/张雄文 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3月版)

    推荐访问:开国 大将 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