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金融类工 > 正文

    秦立巍_秦立巍:拉琴是六十年的事业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5 04:49:39 点击:

      “音准无瑕,技巧扎实,音色优美感性。” ——《纽约时报》  “魅力非凡,游刃有余而毫不保留。” ——《英国卫报》  “它具备音乐的睿智和敏感,成熟而深邃。” ——《弦乐器》
      华人大提琴家秦立巍作为当今古典乐坛最闪耀的大提琴家之一,近年来以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世界各地。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秦立巍自幼在严格的教育和极好的熏陶下成长,十三岁获得全国大提琴比赛第一名,后随父母移居澳洲,1992年获得澳大利亚全国大提琴比赛第一名,1998年获得第十一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银奖,也是近四十年来中国大提琴家在该项比赛中所获的最高奖项。他至今已包揽十二个国际大赛的首奖并获得众多荣誉:法国巴黎“罗斯特罗波维奇”国际大提琴比赛特别奖、美国纽约“诺尔勃格”国际比赛第一名、英联邦最佳音乐家头衔、英国BBC广播公司“新一代艺术家”称号……2002年,他当选澳大利亚“十大杰出青年”,他还是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关注秦立巍已十几年,听他的演奏会,也收集他的唱片。专访前听到他的新专辑,极其动人的拉赫玛尼诺夫,立体、充满画面感,每一个颤音,每一处转弯,那般让人感到踏实的琴声,每每又多了几分成熟……
      从贝多芬到拉赫玛尼诺夫
      2010年,秦立巍在Decca推出专辑《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得到业界认可,并获得澳大利亚唱片业协会奖(Aria Awards)“最佳古典专辑”提名。《拉赫玛尼诺夫》是秦立巍为Decca唱片录制的第二张独奏专辑,收录了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与钢琴的经典作品。
      贝多芬的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堪称检验大提琴家艺术水平的试金石,是继巴赫之后作曲家第一次给予大提琴如此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录制贝多芬在秦立巍看来是大提琴家的责任,体现了他严谨的艺术追求的话,那么录制拉赫玛尼诺夫则更多是出于他对作曲家的欣赏和喜爱,是一次美好的情感释放。
      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作品有着宏大的交响性及渊源绵长的旋律。虽然大提琴是一个单线条的演奏乐器,但秦立巍在演奏时更喜欢立体化、和声化的音响状态。秦立巍非常喜欢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专辑中收录的《G小调奏鸣曲》就是其同一时期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是我自己的喜爱,特别是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太美妙了,我可以放在汽车里反复听。《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作品18号,首演于10月,《G小调奏鸣曲》是作品19号,首演于12月,两部作品很相近,于是我更下决心录这张唱片。拉赫玛尼诺夫的奏鸣曲不是陪伴我长大的曲子,不像贝多芬的奏鸣曲,从十四五岁就已经开始练了,这首曲子我四五年前才开始练,因为一直觉得还没到时候。”对于秦立巍来说,这首奏鸣曲犹如一首“爱之歌”,乐章间轻柔快慢的掌控尤为考究。
      专辑除收录拉赫玛尼诺夫的奏鸣曲之外,还收录了包括《练声曲》《泉水》《致孩子》在内的几首改编自拉赫玛尼诺夫歌曲的乐曲。怎样将原本有歌词的歌曲改编到大提琴和钢琴上,既讲出其原本的含义又有所突破,是秦立巍与搭档钢琴家张小惠面临的挑战,为此他们在改编方面做了很多功课,在忠于原作和自我表达之间找到了平衡。“拉赫玛尼诺夫的歌曲是很精彩的,当然挑战就是怎样在没有歌词的情况下把作品内涵表达出来。我读了很多他的歌词,自己安排音色、弓法、弓速以及手指压力、揉弦的大小,使琴声更加靠近人声。歌唱家在唱很欢快的歌时,声音的气息应该比音多,反过来演唱深沉的作品,音比气息多,这很微妙,我觉得都可以在琴声里做到;而没有歌词的优势在于,你给听众的空间也很大,既表达了意思,又不被歌词框住,尽管原作的歌词都是诗歌,已经有很大的空间了,我希望可以给听众更多空间去想象。”
      专辑中的最后一曲《致孩子》,反映了一位家长在孩子长大离家后的哀伤之情。音乐非常温柔,在和弦伴奏下,逐渐发展到高潮,最后结束在沉思之中,给了这一系列改编曲一个美好的终结。“歌曲开始是描述小孩子的天真无邪,对世界黑暗的无知,到当中的音乐突然就变成比较深厚低沉,就是说实际上这些孩子是会长大的,他们在人生中会面临很多挑战,我就把整个八度降低来表现我想要的音色。”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秦立巍从孩子身上汲取音乐的灵感,也通过音乐向孩子们传达父爱。秦立巍与张小惠特别将这首乐曲献给自己的孩子,借以表达对孩子的关切以及常年在外演出不能陪伴孩子的歉意。“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很漂亮的作品,用大提琴这种多元化的乐器来演释,可以做到一些其他乐器所表现不了的含义。”
      秦立巍理解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爱,是自私的爱。“比如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可能他写作时就是以一对一千个人、一万个人说话的情感。拉赫玛尼诺夫的情感也很丰富,但他很多时候是一对一的说话,只对一个人说话,这个人是你最爱的或是最恨的,这种感觉我很喜欢。”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曾发生在秦立巍的求学历程中。小学在中国读,中学在澳洲读,大学在英国读,他的音乐学习之路走得稳健,而他也在这一路上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很庆幸小时候打下的基本功很扎实,上台紧张时也有一个后台顶住自己,那就是我的技术。到澳洲之后,十四五岁的男孩对海顿、贝多芬可以有很奔放的想法,虽然不一定对,但可以不受阻拦地表达出来,这很有利于自我表达。而英国给我的底蕴,可能是和大提琴没关系的,老师没有教我什么技术上的东西,重要的是吸收了欧洲的人文、文化。”技术、自我表达和底蕴,这三方面塑造了秦立巍的音乐性格。“我常和我的学生说,你离开我琴拉得怎么样,看你自己是否用功,我希望你离开我时成为一个世界公民。世界这么小,我们玩的音乐又是如此世界性的,没有一个整体的展望就无法领悟其精华。”
      秦立巍在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的恩师、大提琴家拉夫·柯西勃姆(Ralph Kirshbaum)让他看到,他所从事的事业是一个六十年的事业,而不是六年的事业。“我记得我十九岁刚到英国曼彻斯特的时候,柯西勃姆并没有让我跟他学习,直到我二十三岁时才让我跟他学习。我当时特别恼火,后来才明白他是正确的,如果我早早跟他学习,可能成绩不会差,但如果走得不好一定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从事这一行,一定要相信自己,如果每次拉琴时都对自己有疑问是没法走下去的。”   有一次,大学二年级的秦立巍去找柯西勃姆上课,一坐下来就说:“拉夫,我老了。”因为他看到有更年轻的大提琴家已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了。柯西勃姆大笑说:“你相信吗?这个事业是六十年的!”秦立巍对老师的这一观点深信不疑:“我不怕演奏会少,我要保证每场都演奏得好,这是我能做到的,而听众是否喜欢是我不能掌控的,我不想去迎合,把艺术弄得廉价,或把艺术变成娱乐,我做不到。我已经从中国到澳大利亚再到英国走了个大三角接受教育,你让我拉琴从头改变,现在也太晚了。只要我自己做到最好,我相信还是有人喜欢我的,这是一条很长的路。”
      曾幸运地在多位名师门下学习,今年三十六岁的秦立巍,自己也已为人师了。他曾在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担任教授,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任教,并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客座教授。
      作为老师,秦教授有着自己招收学生的标准:“首先,我希望他们有一定的拉琴状态,其次是性格开朗一些。我们从事语言交流,如果你不喜欢说话,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是无法从事这个行业的。”
      秦立巍在他的班上一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他发起了一个名为P&P的小比赛,全是大提琴演奏家兼作曲家波珀(David Popper)和皮亚蒂(Alfredo Piatti)的练习曲,学生们自己报名、选择曲目,不记名互相打分、写评语,而他只负责准备如唱片、松香之类的奖品。学生们很紧张但也很喜欢,因为这是自我表达的难得机会。“有时作为学生,听音乐会很被动,而换个角度作为评委来听音乐之后再拉琴,耳朵会尖很多。”教学相长,教学也使秦立巍有所获益,使他的音乐处理逻辑性更强。“我从小拉琴很感性,逻辑性的东西对感性的东西是个保障,理性和感性应该结合在一起。”
      谈及新加坡和中国的音乐教育,秦立巍说:“新加坡的大学很注重教授的研究,鼓励教师们多演出。在新加坡,很多孩子的音乐学习是作为兴趣爱好,虽然他们学得不错,但到十几岁需要做出选择;而在中国,尤其是进了音乐学院附小,几乎就已经定了要走这条路,对小孩子来说,中国的音乐教育更好,因为比较系统化。不过新加坡的音乐学院,给学生的选择空间很大,给每个人的演出机会很多,还有比赛和各种夏令营,我们都给予很多支持。”
      作为一个大提琴家,秦立巍经常去听其他大提琴家的音乐会和唱片,向同行们学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讲的故事就不同,我们玩的东西还是很狭窄了,对比来对比去,都是一些很细微的东西,就是听这些细微的东西让我感觉到不同的线条。”
      没有“完美”的音乐
      “完美主义者”在音乐家中并不少见,秦立巍对“完美”有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所谓完美主义者,是在过程中做到完美,但你要意识到音乐是不会完美的,说完美就变成‘正确’了,音乐是没有正确和非正确的。”
      “我们在演出中要不停地追求。如果你带着百分之百的期待上台,你只会不停地失去;而如果你在上台前首先告诉自己要去创造,从零开始,你肯定会得到的越来越多,曲子拉完也创造了很漂亮的东西出来。”
      秦立巍说大提琴这件乐器特别打动自己的地方是它的多元化,不同情感的表达,可以在一个小节里做到。“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所在,我有时在台上会很情绪化,会速度极端化,我一直在控制这些问题。如果把我现在录的德沃夏克协奏曲和小时候录的放在一起听,小时候录的速度反差很大,怕拉快的地方就人为地拉慢,现在我在台上会经常提醒自己。”秦立巍对自己音乐的反思、在音乐中寻找自我的脚步,从未停歇。
      随着年龄的增长,秦立巍对事业的欲望越来越小,对音乐的欲望却越来越大。他每年都会前往英国的一个很安静的小镇住上四五天,小镇上居民很少,只有两个酒吧,他每天自己练琴。“人需要时常让自己这样静一静。我越来越觉得需要对自己的音乐质量有保障,事业虽需经营,但也无需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经营上,做好该做的事,后面的事则听天由命,自然会好。”而音乐之外的时间,秦立巍会拿出大部分和家人在一起,带儿子去游泳、踢球、踩自行车。“让自己的身心保持年轻很重要。”
      作为华人音乐家,秦立巍与多位华人作曲家有过成功合作。他曾与秦文琛合作出版过作品,在英国演出陈其钢《逝去的时光》,2012年9月演出过谭盾的《卧虎藏龙》。“中国作曲家找到自己的声音很重要,而这个平衡点也很难找,把我们的五声调式放在作品里,听上去有些抵触。另一种做法就是形式上中式,作曲系统上西式,我曾拉过一部唐建平老师写给马头琴、大提琴与乐队的双协奏曲《成吉思汗随想曲》,与新加坡华乐团合作,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大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现在中国的硬件平台很漂亮,观众有条件欣赏音乐,而软件则是我们这些中国音乐家,我们的使命之一就是过滤出好的音乐,配得上这样的大环境。”
      弦外之音
      秦立巍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一次我去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演出,用音乐倡导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我们乘着防弹车到巴勒斯坦,在一个幼儿园里拉肖斯塔科维奇的四重奏,让孩子们听着我们的音乐画一幅很大的画。然后我们把这幅画带回以色列,演出时放在身后做背景。开始我们并没告诉以色列观众这是巴勒斯坦孩子画的,很多人还对画作称赞有加,但当得知画的作者是巴勒斯坦孩子时,很多人下半场没听就离场了。我们知道要让音乐成为两国和平的桥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而这位和平使者,在我看来既是实力派也是偶像派,专注音乐,专注古典,有着年轻人走在时尚前沿的心思和行动。现在,你可以在Apple Store免费下载到一个有关他和他音乐的APP应用——Liwei’s Cello(秦立巍的大提琴)。关注他的动态,聆听他的琴声,追赶他的步伐吧!

    推荐访问:六十年 事业 秦立 拉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