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寒假计划 > 正文

    孙方友小小说_孙方友小小说二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5 06:16:57 点击:

      李明望   李明望是镇西小学里的音乐教师,很年轻。听说他是县城人,父亲是个有钱的商店老板。李明望喜爱音乐,调到颖河镇时还自带一架六十贝司的手风琴,能自拉自唱。我记得当年的李名望长得很漂亮,身材也标致耐瞧,白衬衣束袖儿系在裤子里,用皮带扎了,很整洁。那裤子一道线,没半点儿褶皱。尤其他那“洋头”,比别人长许多,而且根根都打“旋儿”,像波浪一般“旋”上去,又朝脑前突出一团,如云如墨,样子像待起的飞机,可谓潇洒无比。那时侯正处在合作化高潮时,人人都要求进步。为扫除文盲,镇上办了好几个夜校。李明望身为教师,自然也有扫盲的任务,因而每晚必来东街夜校上课。教书认字之余,都要以歌助兴。李名望会唱许多外国歌曲,尤其与一个女工作队员合唱的《喀秋莎》,更是珠联璧合,往往是歌声落了许久,人们还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
      东街有三间高台房,与我家隔壁,由于无人居住便当了临时夜校。那时侯我还是学前儿童,每晚必到夜校里玩耍。我对李名望那架破手风琴很感兴趣,瞅他不备总要上去拉一拉,直到那黑家伙叫一声为快。李明望性情很和善,见我们摆弄他的风琴也不气恼,还夸我有音乐细胞。而与他唱二重唱的那个女工作队员很厉害,动不动就把我追出老远,抓住了就在我身上“弹风琴”。她的手很纤细很柔软,把我的肋骨当琴键,边弹边唱《东方红》,弹得我大笑不止,痒痒得尿了裤子方后快。
      这个女工作队员姓林,众人都喊她小林,并不知道她叫什么。直到1985年我在乡文化站写乡志查资料时,方知她叫林希灵。她的名字很好听,与后来一个很有名的女右派重名。林希灵是开封女高毕业的,参加革命后在县文化馆工作。这次她是以县水利工作队的身份到颍河的,别人都分到了乡下,因她是个姑娘,便把她留在了镇上。由于在夜校里的接触,李明望和林希灵很快就恋爱起来。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颍河岸边田野小径上经常出现他二人肩并肩边走边说边笑的身影。大概恋爱不到半年,二人就结了婚。婚礼是在西街小学里举行的。当时我母亲是东街妇女救会主任,应邀出席了婚礼。我为了吃喜糖,也撵了去。婚礼很时髦,在众人的要求下,二人又合唱了《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大概就在第二年夏天,我也入了学,李明望担任我们的音乐教师,记得他教我们的第一首歌是《报童之歌》,用的还是他那架旧风琴。他先用童嗓为我们唱了两遍儿,然后他唱一句让我们学一句:嗨啦啦啦啦嗨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那时候,镇西小学里就因为有了李明望和他那架旧风琴,一天到晚都显得朝气蓬勃。那时候他的妻子林工作队员已经怀孕,肚子很大,显得笨重,可能是为了便于照顾妻子,林工作队员请了长假,就住在李明望的那间卧室内。每天放午学的时候,我们就看见李老师双手捧着两只碗从食堂里打菜回来,腰朝前弯着,很是费力的样子。
      有一天我们一到学校,就见教务处门前有几个老师倒戴着帽子站在当院儿里,其中也有李明望。在我们的印象中,李老师是一年四季不戴帽子的,那就使我们感到很陌生。
      再后来,方知道这几个歪戴帽子的老师都被划成了右派,尤其是李明望,被划成了“极右”,没划成右派的老师告诫我们要与右派划清界线,不许与他们搭言。这以后,就每天见李明望倒戴着帽子在校园里与其他右派一起劳动。
      不久,这些人全部被遣回原籍劳动改造。
      李明望被遣送的那一天,天下着大雪。李明望一手提着铺盖,一手扶着他那大肚妻子,背上还背着那架破风琴,远看像个大蜗牛。1957年冬季的那一天雪下得很大,天地间一片迷茫。李明望搀扶着怀孕的林工作队员路过校园时,不小心弄响了手风琴,手风琴的叫声惊动了正在听课的学生,大伙儿都不约而同地望着在雪地上艰难行走的李明望夫妇,像停止了呼吸。偌大的校园内,死一般静,只有雪花“沙沙”的落地声……
      
      毛孩儿
      毛孩儿是个浪荡子,住在镇西街。其父死得早,母亲是镇里的“公共汽车”名分很低。毛孩儿从小不太懂事,常看母亲的相好出出进进。后来大了,就十分憎恨这些男人。为看家护院,他特制了一杆土枪,白天扛着打野雁打野兔,晚上为母亲站岗放哨。放荡惯了的母亲耐不住这种寂寞,就带着女儿去了新疆。
      那时候,毛孩儿已二十几岁,为了生存,他扛枪去了洪湖一带打雁,不知怎么竟发了些小财,从湖北回来时,还带回一个女人。
      女人叫典,也二十几岁,湖北人,据说是个寡妇,还当过几年妇女干部 ,后来出了桃色新闻,而且怀了孕。毛孩儿在湖北打雁时就住在她家,一来二去,典就看中了毛孩儿,就将肚子里的孩子说成是毛孩儿的,然后随他回了河南。典当过几年干部,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就央求毛孩儿为她订份报纸看。毛孩儿为满足女人,就破费为她订了好几种报纸和杂志。有《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电影画报》什么的,花了近二百元钱。每天下午,投递员就在他的门前打车铃,并高喊:“毛孩儿,报纸!”
      当时除去机关学校,极少有私人订报。每每听到声音,毛孩儿就觉得自己很高贵。其实女人看报纸也只是看热闹,看看照片和新闻然后就扔了。四邻都知道毛孩儿家有报纸,糊墙打顶棚剪鞋样什么的都来他家要。毛孩儿和女人都不吝惜,谁要给谁。
      平常时候,毛孩儿不爱说话,双目老是闪着一种凶光,尤其是对那些曾经与他母亲相好过的男人。平常无事,他就擦枪,把一杆枪擦得乌亮。打大雁的枪,枪管很长,是无缝钢管制成的。一到下雪天,南飞的大雁路过这里,夜间常落到坟场或荒野间过夜。毛孩儿用竹制枪架在雪地里偷偷滑行,等接近雁群时,放哨的大雁就会惊叫报警,雁们听到叫声就要展翅飞起。待雁刚刚飞起时,毛孩儿就朝高处放枪,算出的射程和高度正好是雁的危险区。枪子是铁沙子配的,打出去成扇面形,一下就能击中几只或十几只大雁。毛孩儿取下雁毛和雁翎,先将雁肉卖了。镇北有个野味店,专门经营野兔野獾什么的,毛孩儿常给他们供货。
      镇北街住着个哑巴老汉,会勒雁翎扇,毛孩儿就将雁翎送给那老哑巴,一分钱也不要。老哑巴很感激毛孩儿,每回来了,他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很亲切地望着毛孩儿笑。这时候,毛孩儿常露凶光的双目就透出善良,也望着老哑巴边笑边比划。二人用手势交谈,往往一谈一个下午,很投入。
      据说这个哑巴年轻时有一个漂亮的老婆,后来被一大户人家的公子霸占了。哑巴有苦说不出,就自己咬断了自己的舌头。这个故事在镇上流传了很久很久,当年打霸斗争时,土改工作队还将这个故事编成了小戏到处演唱。
      到春天,毛孩儿专打野兔。他喂了一条猎狗,那猎狗个子不高,长着一双狼耳,很听毛孩儿的话,毛孩儿每每带狗下地,那狗从不叫,让卧倒就卧倒,让出击就出击。毛孩儿的双目很贼,和狗一样灵敏,离老远发现前方有野兔,就匍匐前进。毛孩儿先让狗转到兔子的背后,让狗冲兔子。兔子一跑,正好撞到毛孩儿的枪口上,十打九中。
      毛孩儿挣了钱,除去吃饭穿衣,仍坚持给女人订报纸,这在当时成了小镇一奇。
      毛孩儿很想母亲,他说不清母亲为何弃他而去,更说不清自己苦心巴力为母亲站岗有何不对。他觉得最可恨的是那些欺负过母亲的男人。他说是他们使他失去了母亲,所以他看他们的目光就更加充满了火光。
      有一年,镇上与母亲曾经相好过的一个男人死了,毛孩儿对着他的坟头一连打了好几枪。
      毛孩儿对女人说,他要去新疆找母亲,女人很支持他,并说家中没有母亲的日子太寂寞。毛孩儿觉得女人懂道理,很高兴,攒了一些钱,便去了新疆。
      毛孩儿走后,家中只剩下典一人。她每天除去看报纸,连饭也懒得做了。邻家有一个光棍儿看有机可乘,便以要报纸为由去毛孩儿家勾引典。典毕竟风流过,毛孩儿一走数日,她有点耐不住寂寞,接受了那光棍汉。不想二人刚刚脱光衣服,毛孩儿挂在墙上的那杆打雁枪突然响了,“轰”地一声,火药冲破了房顶。四邻闻声而来,将典和那光棍汉捉奸捉了双……
      窗外,老哑巴悄悄收了手中的长绳子,偷偷溜走了……
      
      【责任编辑 何光占 hefang2955@sina.com】

    推荐访问:小小说 孙方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