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寒假计划 > 正文

    易中天笑谈三国 笑谈易中天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5 04:46:00 点击:

      毛泽东说:“人世难逢开口笑”,我就属于这“难逢”的一类。如今躬逢盛世,我更是逢人就笑,有时独处时也笑出声来,比如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每几年”。恐怕余秋雨做梦都没想到,2006年,自己马失前蹄,犯了个“仁者乐山”、“杯水车薪”的错误,几乎败走麦城;而另一个同仁却一炮走红,如日中天,这个人就是易中天教授。
      
      (一)
      
      平心而论,易中天绝非仅仅凭着“无非就是聪明一点儿”就能成功的。他的成功,有三个要素:学问、聪明以及半个演员资质。
      学问。讲“汉代风云人物”、“品三国”,第一步要读现代人写的历史教科书和有关专著。第二步则要直接读古人写的史书。《史记》、《汉书》、《三国志》的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的古籍出版社(北京)标点本,累计大约两万个页码。虽说不一定通读,但至少里边相关的“本纪”、“世家”、“列传”是非读不可的。第三步,反复读。易教授大概不是“过目成诵”的天才,要想把史书中本来互相交叉的故事连起来,使里边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面活起来,动起来,不读上三遍五遍是做不到的(像我读五遍七遍也做不到)。第四步,有疑难怎么办?看古人的注解,看现代人的论著。《史记》有南朝宋代裴�《集解》、唐代司马贞《索隐》和张守节《正义》,《汉书》有唐代颜师古注,《三国志》有南朝宋代裴松之注,这些,易教授时有引用;现代人的论著无法列举。看得多了,还不能被别人搅乱自己的头脑,得有自己的判断。第五步,形成一个个专题。除了这五步以外,还有基础知识准备,譬如得有文言文、文字学基础知识,否则读不懂;得读熟文学类书如《三国演义》,得看过相关的传统戏曲,否则,无法帮助听众沟通原有信息,展开联想,作出比较。这些都属于知识接受阶段。第二阶段(当然,两个阶段是交叉的)是知识产出阶段。就拿他做的这两个节目来说吧,这差不多要调动他有生以来所有的知识积累。
      聪明。中国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古籍整理、古代史教授成百上千,何以易中天教授一举成名,妇孺皆知,而其他教授只能由弟子们祝祝寿?何以易中天教授的书拍出一百四十万元、五百五十万元的高价,其他教授的书除了评职称,报“某某学者”用用,剩下的就“司马迁摆摊卖《史记》”,再剩下的就摊派学生,送送同道,一旦“遽归道山”,连其子女都把剩下的一堆书几毛钱一斤卖给“破烂王”?《汉代风云人物》、《三国志》里那一个个专题的提炼、那一个个小标题的锤炼,内容集中,语言整齐凝练,岂“青灯古卷”、“暮鼓晨钟”,“窃申鄙意”、“幸垂教焉”的“方家达士”之所能为?那条分缕析的真知灼见,机锋迭出,语惊四座,又岂是作为“二传手”的一个“知道分子”所能为?哲学家李泽厚为易中天等人说了几句公道话:“像余秋雨、易中天、刘心武、阎崇年,他们能把学术文化娱乐化、普及化,我觉得不坏,很有功劳。很多学者对他们大不以为然,指责这是‘庸俗化’,老实讲,不是每个学者想‘庸俗化’就能‘庸俗化’的,他们能做这种普及兼娱乐的工作,很不容易。”
      半个演员资质。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你意识到没有,自己都是半个演员。有人角色感强一些,有人弱一些;有人表演能力强一些,有人弱一些。在知识、见识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学效果的程度就体现在表演意识和表演能力的差别上了。易中天是当之无愧的“演技派”老师,表现不温不火,语速不快不慢,手势不多不少,镜头感特好,分寸感特强,一切都恰到好处;即使有时不惜“损害”自己的形象,就像一个说书的,“避席”去给观众表演古代“稽首”的动作,失却了大学教授的矜持,也是“剧情”的需要――口头语言不直观,非得用肢体“语言”来弥补。“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能把没有考勤约束的观众抓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支起两个耳朵一刻也不走神地听着,这绝对是学者中万里挑一的人才具有的本事!
      
      (二)
      
      写下许多赞语后,自然要来点别的。平心而论,易中天“讲坛”有硬伤,也有软伤。
      所谓“硬伤”也未必就有多“硬”,不过是有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方面的问题,我也不敢自以为是,提出来“疑义相与析”而已。
      “谢”的古义。项羽派武涉来劝韩信不要帮助刘邦,守中立。韩信拒绝,最后说:“幸为信谢项王。”易先生翻译为“武先生,请你代替我谢谢项王吧”。文言的“谢”,常用义不是“谢谢”,而是“道歉”。韩信没有得到项王重用,是无奈之下才“亡楚归汉”的,对项王实在没多少好感谢的,但是拒绝了人家的建议,总不能一句客气话不说,应该委托信使代向项王道歉。
      “扛”的读音。易中天把“力能扛鼎”的“扛”错读为káng。《现代汉语词典》:用肩膀承担物体读káng,用两手举(重物)读gāng。项羽“力能扛鼎”,是说项羽像一个杰出的“举重运动员”,能把鼎举在头顶上,所以“扛”的读音是gāng,不是易先生说的“能把鼎káng起来”。能把鼎káng在肩膀上的力气算不得“力大无比”,不能吹嘘为“力拔山”的。笔者家乡与项羽家乡相距五十公里,每次经过宿迁城边,都能看到公路十字路口中间的转盘里项羽的塑像,形体是横跨小“马步”,双手把鼎高高举过头顶的。
      “斋戒”的涵义。萧何向刘邦提出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四个条件,“第二,斋戒”,易“帮主”发挥说:“你要把酒、肉、女人先放到一边去,先吃三天素再说。”“斋戒”吃素不吃肉是梁武帝萧衍以后的事情。在此以前,“斋戒”不是不吃肉,而是不吃韭、葱、蒜、薤等有辛辣气味的蔬菜(那时的“荤”指有辛辣气味的蔬菜,不是肉,单看那“草”字头便知)。因为“斋戒”的目的是跟神灵讲话,如果满嘴辛辣气味,把神灵熏跑了,就讲不成了。梁武帝萧衍“溺于释教”,“常膳唯以菜蔬”。上行下效,以后“斋戒”就逐渐地由不吃韭、葱、蒜、薤等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演变为不吃动物的肉了。萧何向刘邦提出拜韩信为大将军是西汉政权建立之前的事情,易先生真是“满嘴跑火车”,一不留神,把个时间表跑错了几百年!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易中天在《韩信被杀之谜》中说:“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您的脸,因为你的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这真是奇了怪了,易中天再“避席”表演一下如何?实际上这几个词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您的地位太高,我的地位太低,我不配跟您面对面讲话,我只配跟您的台阶下面的人或者您的内阁属下讲话,然后通过他们把我的话传给您――《汉语大词典》和新版《辞源》的“陛下”条都引东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无赖。易中天《刘邦崛起之谜》中说:“刘邦生性喜欢酒和女人,从小被父亲称做‘无赖’。”《史记・高祖本纪》中与此相关的话是这样的: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在未央宫大宴群臣,刘邦在众大臣面前羞辱他老爸:“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于是“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这个“无赖”不是“流氓无赖”的“无赖”,它不是一个名词,甚至也不是一个词,而是词组,是“不能依赖(依靠)的意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翻译为白话就是“起初父亲大人认为我不可依靠”。因为刘邦年轻时不仅“喜欢酒和女人”,还“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喜欢捐助别人,出手很大方,又不干活挣钱);当了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对官吏们没有不捉弄、欺负的)。凭他的这副德行,他的父亲怎么能把养老的事情寄希望于他呢?所以这个“无赖”不是作为贬称的“无赖”,而是动词性词组“不可依赖”。
      
      所谓“软伤”,未必就是“伤”,不过是“见仁见智”罢了。
      刘邦没有想过当皇帝。易中天《刘邦崛起之谜》中说:“刘邦他想过当皇帝吗?结论是没有”;“刘邦确实没有想过当皇帝,因为刘邦的出身是平民”。这又奇了怪了――因为出身是平民,就没有想过当皇帝吗?泥腿子陈胜不是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吗?这跟“想过当皇帝”有多少差别?这推论不能成立。问题是,易中天随后谈到刘邦看了秦始皇出行时候的豪华气派,“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是也’”,他解析说:“大丈夫要像秦始皇那样,那才活得像个人样――他有了这么一个念头。”看看,刘邦这不是“想过当皇帝”了吗?易先生为什么如此“前言不搭后语”呢?是不是为了设置悬念而故意制造噱头啊!易先生的另一个理由也不成立,就是“他也不会当皇帝”,“根本就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回事”。谁生下来就会当皇帝的?“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回事”就不想当皇帝?请听听蒋介石统治时期,有几个农民冬天晒太阳时是怎么“唠嗑”的吧:“我要当了蒋委员长,天天吃猪肉炖粉条”;“我要当了蒋委员长,天天坐八抬大轿”;“我要当了蒋委员长,也要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怎么样?可见“会不会”、“知道不知道”是一回事,“想不想”又是另一回事,――“好东东”大家都想要呢。
      “嫁人要嫁项羽”。易中天教授从“虞兮虞兮奈若何”推论道:“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这个推论很表浅,易教授没有注意和仔细玩味“歌数阕”的含义。项羽反复唱几遍是什么意思呢――他自己是必死无疑了,可是美女、宝马怎么办?这都是他的最珍贵的私人财产,能留给刘邦那厮吗?绝对不能!那么他杀了虞“美眉”吗?下不了手,于是他把个“虞妹妹呀虞妹妹,对你怎么办呐”唱了好几遍,“这意思你还不明白么――妹妹呀,你自杀呀!快动手呀!这样既成全了你殉情的美名,又免却了我凶残的恶名,多好的法子呀!别磨蹭了,再磨蹭,时间来不及啦,亲爱的!噢好妹妹,别逼我亲自动手!别逼我,别逼我,求求你了,行不行?好不好?”作为情哥哥,在被合围之前,他就知道自己必败无疑了,却不早点把自己最亲爱的人托付给一员大将和几个卫兵,乔装改扮,隐姓埋名,躲藏隐居起来,给她以“生”的希望(哪怕最终不成功,总得试一试吧),一心只要她为自己殉葬,这就是项羽的“人情味”么?这“人情味”中哪有一点情哥哥所应该具有的琴心剑胆、侠骨柔肠呢?分明只是无谋、无义,心胸狭窄!当今的“虞妹妹”们,你们可要想清楚了,你真的听信易教授的瞎“忽悠”,下定决心嫁给“项羽”那种只会在生死关头反复暗示你自杀殉情的自私鬼、倒霉蛋么?到时候别后悔啊!呵呵!
      思想高度。网上有文章说,中国古代很少有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和利用自然规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很少有人研究社会制度的合理改进,因此从秦皇汉武到明清,既没有真正意义的“科学”,也看不到社会制度的进步,有的只是改朝换代。我以为这番话讲得很精辟。鲁迅用“吃人”概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我想补充两个字:“玩人”――“楚汉相争”也好,“三国归晋”也好,更古的“东周列国”也好,唐代的“玄武门之变”也好,清代的“雍正篡诏”也好,都是“你玩我,我玩你,赢家为王,输家为囚”的一套小把戏。易中天先生面对普通观众,淡化学术性是对的,但是他没能用世界文化作为大背景来适当映衬这些“题材”,也没有用现代意识来透析这些“题材”(尽管他时不时地把古人语言“现代化”),结果招致“娱乐化”、“庸俗化”的指责。他给观众端上来的基本上是一盘“市民文学”。也许他是像薛宝钗一样地装愚守拙,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单从他的讲坛来看,其中思想家的色彩不能说一点儿没有,然而甚少。
      形式设计。易中天取“一言堂”的形式,也是美中不足――台上他一人谈笑风生,台下观众一个个呆若木鸡,导演甚至连正面的镜头都没给几个,近景的镜头几乎没有,那场面根本就缺少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怎么看都不协调,像“独角戏”。照我的设想,不仅台上台下要质疑答疑互动,屏幕内外也可以互动――每次他主讲三分之二时间,留下三分之一时间给现场观众提问,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可以打入电话或者发手机短信,由导播插入,易教授当场作答。这就是说,把学术会议上的做法搬进电视节目。这样做节目,难度大大增加,但是观众的参与意识会大大增强,台上台下,场内场外,定然是好不热闹,其轰动效应必然还要成倍增加。当然,这种形式不是易教授一人的事儿,而是整个集体特别是策划、制片、导演的事儿;但是,我不知道易教授作为“男主角”,是否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按照现代文明,批评意见比正面肯定和颂扬更有价值,因为正面肯定和颂扬再多,无助于事物的改进。只有批评意见才能推动事物从“六十分”向“一百分”一步步逼近。
      “日中则昃,月满而亏”,“易中天热”总会逐渐降温的,我在易中天先生烧得滚烫的热油锅里喷洒些水珠,让这热油锅再劈劈啪啪炸上一阵子,蒸腾起油烟和雾气,总不是坏事。君不见,人家演艺界一些“星”走红之后,怕被观(听)众丢到“被遗忘的角落”,还自个儿给自己泼点污水,制造些新闻;作家为了出名,请批评家吃饭,求批评家写文章“骂”自己呢。这么一说,我倒成了“做好事,不计报酬”的“活雷锋”了。

    推荐访问:笑谈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