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寒假计划 > 正文

    出世和入世的三重意象 出世入世什么意思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3 04:20:36 点击:

      安然不是一个完全靠灵感来写作的人,也不是一个一味标榜艺术才华的人,她是一个真正用生命和尊严,用人格和灵魂来追求高贵写作的人。她学的专业是气象,本来风云雨雪将是她作用一生的对象,可她后来却阴差阳错地从事了金融工作,在全市最堂皇的高楼里,她并没有获得终极意义的人生之乐,她选择了文学。
      读安然的散文,读着读着,就会陷进去,陷进一种很深的情境和气场里,根本无法抗拒它对我的浸淫。读着读着,在她看似柔意款款的散文中,有一些东西像布袋里的锥子一样,锋利地冒了出来,猛然间扎得双眼流泪,扎得心尖生痛。我把这些让人生痛的东西,归结为三重意象:生命的禅悟、女性的乡愁、生死的意义。三个带有人生终极意义上的意象,每一个都直达人的根部,每一个都有巨大的生活主题和宽广的普世价值。这样的散文,不读则已,一读便无法释怀。
      
      意象之一:生命的禅悟
      
      在安然的很多文字里,缓缓释放出来的是一种禅的气息,像置于滚水中的卤药,把水卤化,把空气香化,把肺腑和心灵净化。安然在《麦田里的农妇》自序里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是一本出世后又入世的书。它的气息,犹如秋日庙堂里的焚香,洁净清暖里有淡淡的忧伤。”还有什么比这更干净的文字?而这样的用信仰构建起来的文字风格,贯穿了她散文写作的始终,贯穿了这本散文集的前后左右。
      安然在她的创作谈与出版序里反复地提到两个词:出世、入世。这本身就是两个佛家偈语,非一般人能一眼看透,非得有心者,用心才能参透。
      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这个理想比较难实现,既要做到内在修为的完善,又要做到外在社会功用的完满。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主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以为,安然是读懂了这句话的真义的。这便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了吧。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安然新著的名字《麦田里的农妇》,她无比喜欢这个有入世意味的名字,一个在麦田里躬耕自给的农妇,人间烟火背后的那点诗意,多么像她母亲年轻时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对画上李玉和的喜爱,其实是一个女人,对诗意生活的那一点点隐隐的向往。《空门》《月照空山》《灵魂的重量》《彼岸的事》等,皆为此类作品的代表。
      她在《空门》中干脆直接分别以三个寺庵的名字为标题,铺展开自己对禅性、禅意、禅象的领悟与发现。在青原梵刹,她想起了多年前与44名女同事第一次去时的一张合影,“红尘的闹腾和佛地的庄严,入世和出世两种生命之道,就这样纠结在了一起。阳光大概是有的,因为我看到前排人的影子,被后面的人踩成了模糊一片……那天,没人看到这些,只有佛的慧眼,明了这些生生灭灭。”这样的禅象,一般人无心体察,只有兰心蕙质的安然才能体悟得那么无微不至。门,是为着进出的,是为了通行和阻隔的,透过一道无框的空门,让安然看到了人生四季、生死轮回和真假虚实。这也是一扇作家观察世界的心灵之门,是一扇作家散文创作的灵感之门。
      安然独辟蹊径,从这道空门进入浩瀚的人世,进入微妙的人心,以一名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细腻、忧郁、才情写出了一系列深刻隽永,意境幽远的有探索精神的禅意散文。
      
      意象之二:女性的乡愁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安然在《麦田里的农妇》自序里,几乎是用整个篇幅来表述一个问题:女性的乡愁。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安然散文书写的对象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她写道:“个人生存经验里,在这个世上,女子是没根的……我发现几乎全部的文学作品,都忽略了女人的乡愁。”
      乡愁,是一个一说起来就容易让人伤感的被诗意包裹的词。余光中先生曾把这个词写到了极致,它几乎成了余光中的一枚标签,无法揭去。而安然笔下的乡愁与之完全是两个概念。她所指的对象是女性,是一个结了婚,同时拥有娘家和夫家的完整意义上的女性,面对诸种情感关系的思索。
      生活总是矛盾的,有亲生就有过继,有元配就有继配,有故乡就有异乡,有娘家就有夫家……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样的矛盾显得更加深刻,婚姻是她情感的分水岭,她们终于要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
      在中国传统的姻婚礼制里,女孩出生后名字不可以上族谱,出嫁后无需回到娘家祭扫先人,即便祭扫夫家的先人也大抵没有多少虔诚,生的孩子只跟夫家姓,若干年后,老死夫家,墓碑上甚至除了一个姓,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这就是一个女人,她在为家族的兴盛,为子嗣的繁衍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最终却没有得到与男人同等的地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女人是无根的。“此后经年,一个老妪‘我要回娘家’的呢喃和她对‘嫁妆’的护佑,不断地牵惹着我对她的思念和追缅。”――这也许就是一个女人的乡愁。
      我用了一大段的笔墨来替安然说出一个女人的乡愁,其实只是想表明,安然的散文创作是有大背景和深底蕴的。她作为一个女人,她对女性的了解,就像对男人的不了解,有着切肤的体悟。她发自肺腑地说:“男人的故乡是实的,而女人的故乡是虚的,女人啊,你是什么时候弄丢了故乡?”她又说道:“正是这虚无的视角规定了我的散文写作基调:十年来,在或长或短或优或劣的散文书写中,我反反复复咏叹的,是人生的意义和女性生命归属感,除此,我不知道在如海如潮的散文书写中,我能做些什么,才可以让自己区别于其他写作者,而让‘我’葆有足够的个性,独立于人群。”
      在她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你的老去如此寂然》里面,其实暗含着深深的女性乡愁意识:“外祖母老了,她是个找不到娘家的老人,娘家血脉上没有一个亲人,一辈子没尝过女人回娘家的滋味。”始终索绕在这篇长文中的乡愁意识,更烘托了全文的背景和底色。在《我们那些远去的先人》里,安然把女性的乡愁放置到自己身上来解剖:“说起来有些悲凉,自我出嫁以后,谁是我的先人?冬至清明我该为谁扫墓?……我认定,当然带着女性体征临世,就注定了,终生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一路走来,我或浓或淡的乡愁,像舒舒卷卷的云朵,在生命的天空飘飘荡荡。”
      还有她的《佐酒的月光》《右岸桃花开》《莲花千瓣》《麦田里的农妇》《纪伯伦的凉亭》等,都散发着一个女性作家内心深处那份浓浓的生命乡愁。
      我们为什么写作?写什么?怎样写作?这也是每一位写作者应时常问问自己的问题。安然对这三个问题都有过理性的思索。尤其对第一个问题,她把写作看成了是抵达红尘天堂的幽径,把写作视为生命意识危机的解困或救赎的方式和过程。而她对女性乡愁的有深度的抒写,是不是为自己也为别人打开了一扇抵达红尘天堂的大门?但愿如此!
      
      意象之三:生死的意义
      
      如此终极性的命题,非一般人敢于触及、能够把握。而安然在驾驭题材上是一个高手,又是一个调配和烹饪文字的巧匠。不敢想象,一个对文字本身不重视的作家会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为了达到表达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她甚至不回避方言土语的借用。安然正是借着她对文字高人一筹的掌控力,把一些看似巨大,甚至森严、冷酷的主题融于无形之中,然后又在读者的心中慢慢的收紧拉拢,像一张网,把读者的心罩住然后提起。这就是安然散文的魅力。从不轻描淡写,人云亦云,每一个字都带着作者的体温,直达心灵。在这一点上,她对生死意义的抒写显得更具动人心魄的力量。
      生死两个字涵括了一个人最终极的意义,它有着宽泛的外延和内涵,而在安然的笔下,人的终极意义应当用“生老病死”四个字来概括更为全面,她仿佛摸透了一个人骨肉和灵魂,她用精致、透明的语言,打开了一个人的全部秘密,把疼痛放大了给人看。
      这里我不忍心再把安然敬爱有加的外祖母作为佐证观点的素材,她太老了,老得让人看着就心痛,老得让人怀疑她活着的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你的老去如此寂然》以全票获得老舍散文奖,是名至实归的。它曾把所有评委打动,曾把无数的读者打动,我们都记住了那个一边在中国的乡间等着终老,一边寂然的等着收悉心疼的名叫“赵秋云”的老妪。
      人生是一段历程,生死是一堂哲学课。病与痛,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课题。如果生死是命运哲学,那病痛就是态度哲学。《哲学课》当属此类题材的力作。先是在《北京文学》发表,而后在《散文・海外版》节选转载。这篇长散文以别出心裁的表现形式,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写出了我们在遭遇病痛袭击时的众生相和面临生死考验时的人生态度。她在“毕业陈词”中这样写道:“疾病是一场哲学课,听课的,讲课的都是自己,会有怎样的收获全在悟性的高低。但是,只要可能,我还是祝愿普天下人,能够逃了这门课。”于创作主题而言,《哲学课》是一次理性的深化,于写作技巧而言,《哲学课》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另外,此类题材的《谁人识得归时路》《活给谁看》《过客》《花祭》等,都有各自的精神维度和文学向度,尽管在容量上不可与《你的老去如此寂然》《哲学课》《我们那些老去的先人》等量齐观,但细细读来,也是不可小觑的佳作。生老病死是人类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写作者一个取之不竭的母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提炼和更加大胆的开掘,就成为作家们所要面对的课题。相信先入为主的安然,一定会在这方面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还想说的是,安然是一个有内心坚守的作家。她不张扬、不媚俗、不功利,追求高贵的创作。这里也包含了一个为什么写作的问题。她的回答是:“只要愿意,书写可以变得简单纯净,只是愉悦自己,而不取悦外在。”新锐散文家祝勇说,“从本质上看,散文是与轰动效应为敌的,具有轰动效应的散文是对散文的篡改和诽谤。”这样的话放在安然身上,也是恰当的。
      最后想借用安然自己说的一句话来作结:“我一直在期待着这样一种散文文本的出现:从形式上它有莲花的端庄和简约,从意象上它有菊瓣的庄重和繁复。”但愿这种期待能成为安然继续前进和内在动力!
      责任编辑 陈蔚文

    推荐访问:意象 入世 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