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寒假计划 > 正文

    笔墨意 [温故笔墨 知意万方]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2 04:25:01 点击:

      省思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的特征,发现其“价值结构”的历史必然,要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寻找答案,从山水画家的人生理想、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中去寻找答案。文人山水画的特点与价值,在于以自然山川为对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之”,传达出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
      文人山水画的“价值结构”,表现在画家用主观精神观照天地宇宙,研寻自然存在的组合方式。采取高远的视点画全景林泉丘壑,长卷巨幅,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点。画家从高处把握景物,从大处透视整体,依然是中国先哲的宇宙观照法。这种观照也是体会大自然生命节奏的过程。从根源上讲,与中国哲学以“气”为中心的宇宙生成论潜在相通,画家变静态的孤立丘壑为动态的流动山水,体现出生命意识和审美知觉。
      古代文人山水画“价值结构”的形成是文化传承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不能单纯停留在分析艺术风格和形式手法的递变过程,而应注意它产生的基础,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精神。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理想对情感、思想和行为起着潜在的支配作用。它决定人的处世态度、生活情趣和行为方式。经六朝至唐代以后,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人生理想,基本上是在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下,以两种相反的方式构成。既有儒家的“荣身出仕”,实现自我价值及理想,也有道家的“淡泊无为”,“退避为安”,还有佛家的“虚静空明”,“用智遂生”。士大夫知识阶层,则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兼有,并强调遵循社会秩序的自觉意识,从内心健全自我人格。古代文人山水画家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趣味,则可以归纳为向往隐逸生活,而且直接表现为回归自然,寄情山水,用幽深玄逸的笔墨山水觉悟着生命的存在,获得人格上的自由自在,这就是山水画之所以能够存在的价值。
      从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踪迹中可以看到:山水画始自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到了元代文人抒情写意璨然大盛,明代以降为古典走向近代的转折时期。历代画家承上启下,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时空中,感悟自然山水,表达自我胸襟。
      文人山水画价值说的理论起点,应该是南北朝刘宋时期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它对山水画创作的规律和实践及审美意识,从东方哲学的角度做了概括和归纳,成为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纲领。在顺然自若的心态中,宗炳对自然俯仰万机的理解,充满着恬淡思想和玄学之理。以山水画形式来体现对自然的无为,使善生者情抒意畅,怡然自得,后来者有慧心之人“精神四达,并流无极”,使得山水画具有言玄悟道的精神品质。宗炳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便以佛道合流的意识去解释它,启示自然宇宙人生最深层的真实,也借助于幻想的象征力给人以直观的心灵与情绪意境。
      对文人山水画笔墨价值结构进行考索,始于五代初的梁代画家荆浩,他“博通经史”,山水画作品有《匡庐图》,著作有《笔法记》。荆浩提出了“六要”、“四格”。荆浩把画定为“神、妙、奇、巧”四个品格。“神”是“亡有所为,任运成像”,自然而然,丝毫没有造作的境界;“妙”是“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体察自然性情,在笔墨上达到相融无间的合拍;“奇”是“荡迹不测,与真景或怪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讲究笔墨的灵动;“巧”是“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在此基础上,荆浩提出山水画“六要”:“气、韵、思、景、笔、墨”。“气”是物象本质形态的生机,物之象是物顺气而生的,要做到无拘无束自然成章;“韵”是“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气质充实的形,是变化不拘,无迹可循,但仪态洒脱;“思”是对物象的观察审思,凝神一志,舍繁取要,度伪求真;“景”是空间、时间的比照中一种典型而美妙,主客观相应的情景;“笔”是要有法度,但必须是“运转变通”,不呆滞刻画;“墨”有深浅浓淡,是物象阴阳和空间深度的映象,这种映象的表现要平淡自然,毫无造作,谋求天真之趣,所以自然而然,于自然韵律之中,发现笔墨之美,流荡着无限生机和气韵。
      荆浩“六要”的提出,是在以自然为师,来成就艺术造诣,同时也是对南齐谢赫“六法”的革新和充实。历代名师大家,都一致尊崇荆浩是划时代的山水画宗师。山水画发展到北宋,郭熙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此三远乃是观察者在三维空间意识中复元性的透视方法,能达到广视博取“立万象于胸怀”,随心经营“写山水之纵横”的目的。山水画情景交融,自然与义理和谐。画家有好道之心象,才能超迈尘俗,观赏山水画者和画家都应具有一种超迈凡俗之情怀。正因为山水画可以代替真山水以满足出仕者向往林泉之愿望,所以郭熙要求山水画要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要能达到“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的境界。郭熙对山水画的这些要求,合乎五代宋初山水画创作的实际和文人对山水画忘我的观照。
      宋元以降,文人山水画颇占主流。元代山水画整个发展具有强烈的象征主调。由于宋遗民和元代知识分子被迫断绝了荣身出仕的机缘,以致性格恬淡、远离功名,自然山水就成为他们表达隐逸的方式。面对静寂、空灵的天地宇宙,抒发幽幽情思,在对天地自然清静观望中,领悟出生命的真谛,并将之融化于精神,在这种心象中完成的艺术境界“自是其性”,有灵动之美,超以象外。
      当山水画之美与画家的心象情怀相交织,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发现与生命的觉醒相结合时,文人山水画的价值就升华到“意境”。从元代山水画作品中我们读到的是向高远、深远、平远展开的重峦叠嶂、江山暮雪,溪涧鸣泉,雨后空林,秋山草堂式的景色。这些信手写出,不加雕饰,自然率真的山水画,给人以闲逸超拔之感,从而获得精神自由的生命意识和自然味象。
      古代文人山水画“价值结构”的另一个因素,则突出表现在技法上的金石入画、书画同源。纵观历代文人山水画家传世之作,画中笔法与书法通贯无异。南齐谢赫六法中以“骨法”来指代“用笔”,既强调各种线条在塑造形象时的主要作用,又从深层的认识中喻示了书法样式的价值特征。在书法与画法的结合中,“笔法”成了文人山水画家心灵与观看对象之间的联系纽带,上呼下应,气贯整体,干湿浓淡,皴擦点染,得心应手,充满生命活力。
      天地之气,各以方殊,而人亦用之。历代山水画家胸中的云烟丘壑,是从他的及万物的本体里伸展出来,进一步外化为客观的画面,“笔墨历古今而不变,所变者形貌体格之不同耳”。无论是唐、宋、元山水画笔墨的独辟蹊径、造化自得,还是明、清画家的静虑理法、畅道顺则,都可以从中推究出各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足以提醒我们在从事山水画研究、创作时,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山水冥契神合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南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国历代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五代・荆浩《笔法记》,《中国历代画论》。
      3、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国历代画论》。
      4、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郑为《中国绘画史》,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系清华大学访问学者、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文坛信息
      《张学新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中国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于2007年2月11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党校召开《张学新文集》出版座谈会。肖衍庆、郑伯农、张非、胡可、班永吉、商展思、闻山、张器友、余飘、曹国辉、冉淮南、曾镇南、马拉沁夫、孟伟哉等同志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会议由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胡澄同志主持。
      《张学新文集》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06年12月出版的,共分散文诗歌、戏剧、文艺理论三卷。
      张学新同志是1937年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文艺战士,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作了大量剧本。平津解放后,他随群众剧社进入天津,先后担任天津市文联和作协秘书长、天津市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和天津市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这期间,张学新与王雪波合作完成了脍炙人口的大型话剧《六号门》以及《驯海英雄》、《瘟神的末日》、《真理之歌》等,同时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文学理论文章,并主持编选了22卷本的大型文集《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飞)

    推荐访问:笔墨 温故 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