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寒假计划 > 正文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女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2018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34:20 点击:

      关键词:跨文化 诺贝尔奖女作家 赛珍珠 多丽丝・莱辛 赫塔・穆勒   摘 要: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多丽丝・莱辛、赫塔・穆勒以及她们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探讨她们如何利用自身的多重文化背景,以独特的视角去关注多元文化冲撞下的社会和人类,去创作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撞击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颁发至今共产生了12位女性获得者,她们分别来自美洲、欧洲、非洲,近期女作家更是频频获奖,其中有六位是在近20年中得到的诺贝尔文学奖。这12位获奖女作家分别是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1926年意大利女作家格拉齐娅・黛莱达、1928年挪威女作家温塞特、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945年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966年德国女作家奈莉・萨克斯、1991年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199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6年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2007年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2009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五位女作家都有跨文化写作背景,这是当今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跨文化发展,所谓“跨文化”就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或者在不同政治体制或民族体制下的生活、学习经历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一个优秀作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熏陶,而她的创作和她生活的时代、她所接受的教育关系极为密切。就像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父母都是住在中国的传教士,她曾长期生活在中国,并广泛地接触中国的下层民众和上层人士,因而创作了许多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小说;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则在西方白人精神文化世界和南非黑人土著文化之间游走,两种文化在纳丁・戈迪默的身上交融、撞击,让她创作出了《士兵的拥抱》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亲身经历了美国种族隔离五六十年代风风火火的黑人民权运动、民族主义运动等,在美国白人为主流的社会中见证了种族隔离在美国的一步步瓦解,她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还有她的《所罗门之歌》、《宠儿》都是引起轰动之作;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曾经在非洲的殖民地津巴布韦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她创作的《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强烈反响;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在德国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她创作的作品大多描写罗马尼亚裔德国人在苏俄时代的遭遇,带着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多元文化的特点。
      这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作家大多具备多重文化身份和视野,因此她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大多是多元文化碰撞和杂交的产物,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冲突、融合和矛盾。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早期的赛珍珠、当代的多丽丝・莱辛、赫塔・穆勒以及她们的文学作品进行解析。
      
      一、赛珍珠解读
      
      赛珍珠,原名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是美国女作家。父母都是住在中国的传教士,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对赛珍珠的思想成长起了重要作用。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1914年,赛珍珠从美国又重返中国。由于她长期生活在中国,并广泛地接触中国的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士,因而创作了许多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小说,著名的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包括《大地》(1931年)、《儿子们》(1932年)、《分家》(1935年)。《母亲》(1934年)、《爱国者》(1939年)、《龙种》(1942年)等。其中《大地》(The Good Earth)是其经典之作,这部小说1932为其赢得了美国普利策奖,1938年又获得了诺贝尔奖。
      赛珍珠在她的自传《我的中国世界》中曾写道:“我在一个双重的世界长大――一个是父母的、小而干净的美国白人世界;一个是忠厚可爱的中国人时间,两者隔着一堵墙。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我说话、做事、吃饭、思维都和中国人一样,身处美国人世界时,我就关上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她的父母不仅给她请了中国的老师教授她中国文化知识,还按照美国学校的要求教授她西方文化课程。这种传统的东方文化和西方白人主流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和激烈碰撞带给赛珍珠双重的文化身份。赛珍珠不仅在思想上受到中国丰富、广博文化的影响,还身体力行去广泛地接触中国的各阶层人士,这种多重文化身份使她能够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并能最真实地向西方读者展示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赛珍珠的成名作《大地》是她从一个有着深厚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人的视角对当时的中国农村生活和中国传统女性进行的纪实性小说。对美国白人文化和读者来说,作者和作品都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而对中国本土读者来说,他们则是洋溢着美国现代的西方文化味道。它记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王龙和他的一家围绕着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断奋斗和抗争的故事。在作品中赛珍珠深刻描述了在当时备受压抑的中国妇女在男权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和挣扎。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对比,对女性顽强生命力的讴歌,昭示了这部小说的女性主义价值取向。在她笔下《大地》基本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被公认是一幅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现状的纪实画卷。所以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给她的获奖理由是:“由于她在传记方面的杰作,更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真实、丰富和史诗般的描述。”
      
      二、多丽丝・莱辛解读
      
      莱辛1919年出生于现在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1925年,她跟随父母搬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津巴布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1950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这部小说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强烈反响,莱辛由此在文坛崭露头角。1952年至1969年,莱辛陆续发表了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Children of Violence)。其间,她还在1962年发表小说《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视为“新女性”的标志之作,是20世纪探讨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除了小说以外,莱辛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其他体裁的作品。她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以独特的自传体风格著称。作品题材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青年暴力等问题。
      莱辛一生经历颇为传奇,她出生于一个英国家庭,她的学校教育在14岁时就结束了,但她从未放弃学习,阅读了很多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作品,并深受其影响。她成长于非洲殖民大陆,莱辛对非洲大陆和非洲人民是充满感情的,她在1992年出版的《非洲笑声》记录了她四次重返非洲故乡的经历,其中她写道,非洲是“我的空气、我的景色,最重要的,是我的太阳”。从她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她对非洲的深情,还可以感应出在一片白人得不到欢迎的土地上,很多像莱辛这样的善良的白人孤独的生存,以及对非洲种族问题的有心而无力的苍白抗争和矛盾心理。她这种跨文化的传奇生活经历也鲜明地体现在了她的作品中,使她的作品主题涉猎广泛,也使得女性文学的题材可以跳出狭小的框架,涵括种族、两性、战争、历史、环境等一系列深刻、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主题。哈罗德・布鲁姆评论她说:“莱辛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即使她不具有这个时代的风格,也具有一种时代精神。”
      莱辛这位生长于非洲的白人作家,新旧文化、西方文化和舶来文化共存的生活背景使她的作品沾染了浓重的后殖民气息。她的很多作品都是这种文化混杂理论的体现,非洲土著民文化与殖民者文化之间“你中有无,我中有你”犬牙交错。而莱辛对非洲的感情融入小说史,采用的都是女性角色,在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玛丽是一位追求爱情独立和自由的女性,可她从小受着男性父权世俗思想的压迫,有摆脱不了殖民统治所带来的种族歧视意思,造就了玛丽的悲剧人生。女主人公玛丽受当时白人殖民者社会文化的影响与辽阔荒芜的非洲大地做着“意志的战斗”,表现了独立女性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觉醒和追求,虽然是失败的悲剧结局,但追求真爱的女性意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金色笔记》则更是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被誉为女性解放的《圣经》。所以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这位被称为“英国文学教母”的女作家评论是:“对于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女权运动而言,《金色笔记》是一部先锋之作,是少数几部探讨20世纪两性关系的杰出作品。”并称她的获奖原因是“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三、赫塔・穆勒解读
      
      2009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穆勒在德国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获奖无数。她的主要作品有《低地》、《沉重的探戈》、《人,就像世间野鸡》、《独腿旅行》、《镜中恶魔》、
      《热土豆热被窝》、《故土如我所言》、《国王鞠躬,国王杀人》、《呼吸钟摆》等。穆勒是出生在罗马尼亚的说德语的日耳曼少数民族,她熟悉、了解罗马尼亚的社会和文化,同时又用德语和日耳曼民族的思维写作,宣扬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而后她又来到德国定居,成为在一个完全不同环境成长起来的罗马尼亚裔德国人,这种自相矛盾的双重身份使她永远摆脱不了这种跨文化中“边缘人”身份,但也使她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创作,所以她的作品主要还是以罗马尼亚和前苏联为背景,而不是反映德国本土社会和生活。这种跨文化身份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使她的作品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也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由于受到她多元化人生经历、民族文化、社会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她的作品总能从内心出发,并带着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她擅长描写罗马尼亚裔德国人在苏俄时代的遭遇,她表示虽然生活在德国,但并不能抹去过去的经历。例如,她1982年的处女作《低地》,描写了在罗马尼亚的一个日耳曼少数民族的艰苦生活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异己分子的迫害。还有她1996年创作的巅峰之作《绿梅树的土地》,也是深刻刻画了一位在罗马尼亚遭受种族迫害的小人物的故事。她的作品有历史、有政治、有暴力、有逃亡和压迫,这些都来源于她自身跨文化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还有她对政治的敏锐和责任感。
      所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穆勒写作时“少数民族语言运用的独到性”以及“字里行间的道义感”甚为推崇。瑞典文学院彼得・恩格隆德则指出,穆勒创作“一方面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则真实地讲述了生活于极权之下人的状态”。诺贝尔奖给她的获奖原因则是:“其写作具有诗歌的精练和散文的平实,描绘了一幅底层社会的众生相。”
      无论纳丁・戈迪默、托尼・莫里森还是我们已经解读过的赛珍珠、多丽丝・莱辛、赫塔・穆勒,她们各自身上不同社会文化的背景和生活经历,让她们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受力,因此她们能够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心态出发,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视角关注多元文化冲撞中的社会和人们的生存现状,并在她们的作品中映射出多重文化和民族属性。这种具有鲜明的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作品为世界文学多元化的创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刘雪梅,上海大学文学硕士,上海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应用语言学。
      
      参考文献:
      [1]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M].尚营林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2] 张建民.诺贝尔文学获奖小说鉴赏大成[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
      [3] 汤姆・麦奇勒.三人译.我认识的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动态,2007,(6).
      [4]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M].一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 汤姆・麦奇勒.三人译.我认识的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动态,2007,(6).
      [6] 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省略

    推荐访问:诺贝尔 女作家 视角 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