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寒假计划 > 正文

    中国古代审美观与梵高 中国古代审美观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31:46 点击: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与梵高艺术造诣的共通点。从美善统一、情理统一、天人合一等方面,结合梵高的生平、作品以及精神世界,讨论了梵高的艺术造诣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不谋而合之处。并从梵高作品的色彩、笔触、题材,探讨梵高所具备的特有的“中国式”的艺术品质。
      关键词:梵高;中国
      
      他的画充满了生命力,他的热情能融化太阳,他的笔触和色彩之奔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改变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画风。他的名字叫做梵高。在国外,梵高被归类为后印象主义流派。而实际上在中国,人们谈论起他和他的画作时,并不常提起别人。他在大多数时刻,被称之为“唯一的”。
      当梵高的作品在中国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今天,美术鉴赏家和评论家们已经对其画作和精神世界做过无数次研究,而本文旨在从中国古代的审美观来看梵高的画作和精神世界,分别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善统一、情理统一、天人合一等方面,结合梵高作品的色彩、笔触、题材、精神世界,来分析和验证中国古典美学与梵高的一些共通点。
      
       一、美与善的统一
      
       西方哲学讲求客观科学的认识论,求真,而中国哲学一直以善作为最高课题。因为在中国,特别是在古代的中国,绝大多数艺术都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
      中国美学特别是古代的审美意识具有高尚的道德感。如《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孔子把“尽美矣,又尽善也”作为他所追求的最崇高的理想。孔子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东西。“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乐”是“仁”的表现,只有在它表现“仁”的时候才有价值。所以,孔子的观点是以仁爱为前提来做出评判的。从这一标准来看,梵高无疑具备了这样的美学标准。
      接下来我们从梵高的作品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梵高的大部分色彩观念都用于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他的作品既没有完全的宗教题材,也没有攀附王公贵族的头像题材,都是生活中最接近宗教之善的题材。当别人为公卿显要画像装满钱袋时,他却偏爱画普罗大众、市井小民。他画围坐喝茶吃马铃薯的人、织布工人、牧羊人、邮差播种的农夫、上工的小农夫妇、悲伤的老人……当他全神注视他的模特儿时,他简直是直接走人了他们的悲苦欢笑,就仿佛耶稣注视渔夫、税吏、寡妇、癫疯病人般,那是一种充满仁爱和关切的眼光,他看见他们的神韵并将其变成为不朽的艺术,连带还产生一股奇妙的感染力。使后人观看这些画作时,心灵被震荡,被震撼。他看到他们的伤口和不完满,因为这些伤口和不完满在他的身上都有着相似的地方,正是因为这样的共鸣,才使他有着创作的激情。
      信仰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最直接的影响。梵高在二十多岁便热情地投入到宗教中,毅然深入到比利时蒙斯的矿区,仿照早期的基督徒,奉献自己,日夜照顾那些硅肺患者和矿坑灾变的矿工。他同情弱者,他相信上帝是穷人的和受难人的上帝。于是,他给予了弱者一切可能的帮助。1881年底,他写信给西奥说:“对我而言,那些神职人员的上帝就像门钉一样,是死的。那些神职人员认为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就由他们吧!但是我心中有爱。我若不感觉活着,或是不感觉他人活着,我怎能有爱呢?生命是充满了奥秘的。”他的意思是,生命与上帝是超越科学与知识的领域的,也是爱的源头。所以高更说,梵高作画用心。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他满怀慈悲之心。
      这里,我们在来谈谈梵高最偏爱的黄色,他本人对黄色,仿佛有偏执一般,是黄色执著而忠实的使用者。我们都知道,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保持很强的纯度。黄色的灿烂和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又象征者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而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这两个色只要稍微渗入一点,黄色即刻会失去光辉。梵高喜用黄色并不是巧合,因为他的心就像黄色的太阳一样温暖热情。梵高的黄色,仿佛能融化太阳。这是他辉煌的精神力量,和他窘迫的人生格格不入。他有着强大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仁义和美。
      他倾尽所有来替上帝帮助苦难的人们,到后来发展到甚至简直就是和自己作对,一步步把自己推到了悬崖的边上。但他有自己理解上帝的方法,他的上帝更加纯粹,他的上帝和中国的观世音基本是同一个概念。他如同中国的佛教信徒一般,怀着一颗仁慈的心,他的作品完全符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标准,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
      
       二、情与理的统一
      
       中国美学强调情感的表现,但同时它又十分强调“情”必须与“理”相统一。孔子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自然山水是美的而喜爱它,是因为它的某些方面有似于人的精神品德,能象征人的仁义之性。《论语・子罕》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根据孔子的美学理论来看,梵高喜爱向日葵,是因为自己的某些方面有似于这种代表光明和希望的花卉。虽然他的生平际遇与之相反,但是他的精神世界一定如同他喜爱的向日葵一般永远向往美好的生活。这里的梵高的情感世界和他的绘画保持着骨血般的统一。
      中国美学也讲艺术的真实性,但它所说的真实,主要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模拟再现的真实,而是情感表现的合理和真实。梵高的作品中毫无保留地表现着自己的情感内容,他如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一般,寄情于作品之中。他所画的水面动荡,船身摇动,耳边仿佛有呼啸而过的风,画家的心与海面的帆船一同远航,虽然海水是那样的蓝那样的冰冷,但船的风帆却被人阳镀上一层强而有力的金黄色。由着这样坚定的金黄色的指引,船只破浪前进。
      由此可见,梵高非常符合中国古代美学关于情与理的统一这个美学思想。
      
      三、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无疑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最强调的是意境,而这种意境并不是能够刻意为之的,这种意境也是中国和西方艺术最大的不同点。意境来自于“自然”,不刻意为之而得出的即为“自然”。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得的“自然”,即达到了“天人合一”。
      之所以梵高被称之为“唯一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作品虽然采取了一些流派的技术手法,但更多的却是极具个性的情感宣泄。作品中透露出的浓烈的精神情感已经大大的超越了所谓的技巧。这样看来,梵高的作品已经具备了中国古代审美中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一观点。
      西方常常是南道德而走向宗教,以宗教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中国则是南道德而走向审美,以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在阿尔,梵高被迷人的大自然所陶醉,他说:“我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此地的大自然超乎寻常的美丽,苍穹处处蓝的不可思议,太阳洒下一道浅黄的光芒……我画不出那么美,但是我如此着迷,索性放开自己,绝对不去想任何一条规则”,这使他的画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这一方面来考量,梵高无疑更加符合中国的审美观。
      这里我们要来说说梵高很有特色的笔触,他的笔触从最基本的点线面来看,最该归类为面,他的画作可以被看成,由许多具有方向感的面组成,这些面大体成长方形。“面”的视觉心理效果一般有聚合感、重量感、坚实感。“长方形的面”代表了崇高、坚挺、严峻。而其实,梵高的作品中,他的笔触还有很多是一种“偶发形面”,这样的面本身具有爆发、跳动、激情、微妙等视觉心理效果。再加之这样的面的数量极多,视觉效果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具有冲击力。
      这样的笔触并没有夺走梵高作品中强烈的情感,而是更加如虎添翼的让这样的情感完全宣泄出来,使中国古代审美中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一观点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最后,以梵高自己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17-20
      [2]张恒,翟维纳,梵高艺术书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美]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4]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曾祖荫,中国古典美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梵高 审美观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