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寒假计划 > 正文

    【天才的心理社会观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阅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3 04:46:42 点击:

      (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510315)      作者简介:林小珊,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学生工作与保卫处副处长,朱君,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生,民族心理研究方向。
      【摘要】通过对传统基于智力理论的天才观的综述,引出并介绍Tannenbaum的天才的心理社会观。通过对天才心理社会观的分析,并联系多元文化观,指出,中国的教育应该符合中国文化的特色。并且,从中国地区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矛盾的误区入手,借鉴Sternberg等人对肯尼亚Usenge学龄儿童对土著环境适应能力的研究和Grigorenko、 Meier等人对阿拉斯加西南部Yup"ik Eskimo儿童实践能力的一项评估性研究,分析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发展现状,从而说明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的可行性。
      【关键词】天才;心理社会观;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47-03
      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那些聪明异常的儿童为"金人",取"稀有、珍贵"之意。天才(Genio)一词始于1550年,原指伟大的艺术家。1770年开始具有"赋予某些人的那种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能力"的含义[1]。天才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群体之一。国外的研究者多数从智力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诸多解释天才的理论体系。
      一、基于智力理论的天才观的研究综述
      1.1传统智商观。
      在最初的天才研究中,将天才归结为高智商的结果,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判别标准。智商的高低成为解释个体杰出能力乃至未来成就的最简单归因。这种传统起始于Terman(1921)的研究工作。被称为"智商之父"的Terman修订了比奈―西蒙智力量表(Binet-Simon Test),使它符合于美国文化的标准,修订后的量表被称为斯坦福―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 Test)[2]。他利用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智力测验甄选出数千名高智商儿童进行追踪研究。这项关于智力出类拔萃儿童的研究结果表明:⑴天才儿童并不像西方所迷信的那样体弱多病而且容易夭折,而且事实上情况刚好相反;⑵天才儿童的智力优势会持续到成人期甚至老年期,因此个体的智商是相当稳定的。当考察的范围扩大到总体智力分布的全域后,智商的稳定性就表现得更为明显;⑶在智力表现水平相差不大的条件下,一些人格特征差异往往对个体间职业成就差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Terman认为,天才实际反映了个体间智力能力(intellectual ability)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量的区别而非质的区别,即天才儿童比智商较低的儿童,能够更快的学习和更容易的解决问题,但二者的思维与智慧能力的结构并不存在质性差异。因为,在Terman看来,智力是稳定的、不可变的单维结构,遗传之于智力的作用远比环境的作用大。
      在此之后的研究者对Terman的智力单维结构理论提出诸多批评,并发展出智力的多因素结构理论(如,Spearman的二因素理论、Cattell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Thurstone的群因素理论等),但这些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澄清智力本身的子能力构成问题,并没有改变以智力能力解释天才的传统。
      1.2非智力因素观。哥伦比亚研究团队(Columbus Group)的研究强调的是非智力因素对于天才的作用。他们认为,天才不仅需要杰出的认知能力,也需要独特的个性或情感维度的特征,二者同等重要。他们借用Dabrowski(1977)的人格发展理论来解释非智力因素在天才发展中的作用。Dabrowski认为,某些个体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天生特质与潜力,表现为"极度兴奋性"(over excitability), 具体体现在精神运动(psychomotor)、感官(sensual)、智力(intellectual)、想象力(imaginational)和情感(emotional)五个方面[2]。极度兴奋性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具有极度兴奋性的个体,可能因其情感丰富、想象力独特等而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这些超常的因素也可能在不利的发展环境中诱发和强化神经官能症。由于天才是心智与生理年龄的非同步发展,所以,这种超早熟带来的身心不协调程度就更加明显,而这种独特性会使天才在非常微弱的环境变迁中表现出易于常人的敏感度。著名心理学家Post博士在英国《精神病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对象为人类历史上300个顶极人物的报告。Post的研究显示:政治家中l7%的人患有精神病,科学家占18%,思想家占26% ,作曲家占3l% ,画家及作家分别高达37%及46%[3]。其中一种典型的神经官能症就是天才症候群(savant syndrome)。天才症候群(savant syndrome)属于一种及其罕见的疾病,患者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发育性残疾,其中包含有孤独症(autism)、自闭症(infantile autism)和阿斯珀格氏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 ,简称AS) [4]。阿斯珀格氏综合征(AS)是儿童弥漫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简称PDD) 的一种,是一组以社会认知、交流障碍和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在PDD中以自闭症(infantile autism)和阿斯珀格氏综合征最为常见[5]。阿斯珀格氏综合征(AS)属于发育障碍中孤独症症候群的一种,其典型症状是社交障碍,但是患者有流畅的语言和较好的认知能力,并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非常优秀的才能。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天才数学家John Nash就患有精神分裂症及阿斯珀格氏综合征(AS)。这类人具有的独特的才能与缺陷形成鲜明的对比[6]。
      1.3多元智力理论。
      相对于Terman的智力单维结构理论的,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智力的结构》一书中认为,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1995年又将自然观察智力增加为第八种智力)[7]。他认为:⑴每种智力均影响某些特定的行为表现;⑵每种智力均有特有的生物学、脑功能与神经基础;⑶每种智力均有独特的信息加工与处理机制[2]。Gardner关于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这种新理论称为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相对于传统的智力理论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破:⑴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数理智力或以此为核心的智力,而是由几种独立平行的智力共同构成;⑵智力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为特定文化所重视的能力;⑶智力是一种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发展能力;⑷智力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潜能可以被激活,但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8]。Gardner证实,通过评价儿童在各种智力中的思维方式,可鉴别出具有某种或某几种优势智力的儿童;并发现,与传统智力测验相比,通过多元智力评价方式,更多儿童被确认为在某领域是有天赋的。
      二、天才的心理社会观
      上述的几种天才观都是引申自几种不同的智力理论。其中,非智力因素观虽然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天才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没有跳出从个体人格特质和能力结构的角度研究天才的模式。而在多元智力理论中,Gardner有提及到智力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为特定文化所重视的一种能力。这表明,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关注社会因素对天才的作用。

    推荐访问:中国教育 启示 天才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