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寒假计划 > 正文

    【浅析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观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7 04:40:33 点击:

      摘 要:悲剧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体裁之一,关于悲剧的论著层出不穷,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以说是系统论述悲剧的典范。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氏却与其背道而驰,道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本文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悲剧的本质、灵魂和功用三个方面探究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摹仿;动作;陶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01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体裁之一。古往今来,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悲剧家和优秀的悲剧作品,如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以及中国关汉卿的《窦娥冤》等等。而第一个对悲剧的定义、艺术本质、创作等做出详细阐释的还当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古希腊时期典型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亚里士多德就在其著名的《诗学》一书中阐述了其悲剧理论,使其成为第一个写有专注并构成独立体系的第一人,成为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1]。他从悲剧的本质、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对悲剧做了系统完整的论述,本文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悲剧的本质、悲剧的灵魂和悲剧的功用三个方面简要探究一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一、悲剧的本质: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的第一章便指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送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2]。这样,亚氏便把悲剧定义为一种摹仿。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点却是从批判柏拉图的“摹仿论”开始的。[3]柏拉图认为,事物是理念的摹仿,因而作为摹仿事物的文艺只是理念的摹仿。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举了床的例子,他说神由于自己的意志或是由于某种必需造出一个本然的床,也就是床的理式即真实体,神是自然创造者;木匠摹仿床的理式制出了床,因而和真理隔了两层,是床的制造者;而画家和诗人摹仿木匠制出的床进行文艺创作,便和真理隔了三层,是床的摹仿者,摹仿神和木匠制造的。接下来柏拉图又检讨了悲剧和悲剧大师荷马,因为欺哄了世人---他们的作品和真理隔着三层。而真理则是独立于具体的感性世界之外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只有这种理念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已。这种唯心主义的理念论正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4]
      而道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摹仿却与柏拉图大相径庭。柏拉图所说的现实是神创的理念的摹仿,摹仿现实的艺术包括悲剧则是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和真理隔着三层,因而是不真实的。亚氏认为,感性的现实是真实的,摹仿现实的艺术也是真实的。他在《诗学》第四章中讲到“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他们最初的知识就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1]。由此可知,摹仿是我们的天性,是真实的;我们从摹仿的作品中得到的快感也是真实的,这些都是可以切实感受到的。
      在《诗学》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的性质下了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
      二、悲剧的灵魂:动作说
      在上面给出的悲剧的性质的定义中,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悲剧包括了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目的等四个方面,还包括了动作、情节、性格、思想、言辞、歌曲、形象这几种成分。[2]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和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表现性格。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悲剧是行动的摹仿,主要是为了摹仿行动,才去摹仿在行动中的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性格占第二位。[1]”
      通过上述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亚氏把情节和行动,即动作,看做悲剧的灵魂。李思孝在其《简明西方文论史》一书中给出了他的解释:他们是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相对应的——摹仿的对象是形式因,摹仿的媒介是质料因,摹仿的方式是动力因,摹仿的效果是目的因;在四因中,形式是赋予物质以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他必然要把摹仿的对象---行动、情节即动作看做最重要的。[2]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产生根源在于人物的行动,悲剧人物的产生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行动。悲剧应该摹仿足以引起恐惧和怜悯之情的时间,这样一来,悲剧就不应该写以下三种情况: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样只能使人厌恶;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这样也不能引起怜悯或者恐惧之情。[1]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这样也是符合常理的。因为我们在看戏剧或者电视剧的时候对于人物突然从顺境转入逆境或者逆境转入顺境产生很强打的厌恶感和不信任感,觉得作者或者导演在欺骗我们。而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意识到了这一点。
      三、悲剧的功用:陶冶说
      亚里士多德在给悲剧下定义时最后一句说道,悲剧借引起怜悯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即悲剧是用来陶冶人的。
      这一点,亚氏和柏拉图的观点截然不同。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讲到,诗人的作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他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我们要拒绝他进到理想国里来,因为他培育人性中的低劣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他种下恶因,逢迎人心的无理性部分,制造和真理相差甚远的影像。[1]当然,诗人不应该出现在柏拉图所谓的理想国中。
      亚氏所说的陶冶,不仅仅包括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这是一种痛感,它还应包括快感。在《诗学》第十四章中,他讲道: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既然这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诗人的摹仿而产生的,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1]
      显然,亚里士多德把痛感和快感结合起来谈悲剧的功用。他看到的是悲剧宣泄情感,陶冶性情的正面效果。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很正确完善的,是对柏拉图的悲剧观的纠正、补充和完善。悲剧不单单是只能引起痛感,当然悲剧首先会给观众以痛感,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大家都会为男女主人翁的死亡而感到极大的悲哀。我想,在怜悯二人的同时,我们也会陶醉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边是一种快感。或许在结合到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这种快感会更加的深刻。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从批判其老师柏拉图的文艺观入手,建立了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在对待悲剧的问题上,师徒二人显示出了极大的差别。对于悲剧的本质,二人虽然都是摹仿说,但柏拉图认为悲剧同真理隔了三层,是不真实的;而亚氏则认为悲剧摹仿的是在的动作,是能动的,摹仿是人的天性,是真实的。亚氏认为悲剧的灵魂在于动作,与他的“四因”相对应。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陶冶的功用,能引起痛感和快感。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蒋孔阳,1979,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李思孝,2003,简明西方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吴云松,2008,继承与超越——试析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之来源。当代小说(2008,11,下半月)。
      [4]、仲崇宾,2008,悲剧之“非悲”——亚里士多德悲剧审美本质探究。当代小说(2008,11,下半月)。

    推荐访问:亚里士多德 浅析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