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寒假计划 > 正文

    【海派旗袍的盛世风情】海派旗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31 11:35:13 点击:

       1926年,春夏之交;上海女人在翻检箱橱时,面对年复一年的短袄长裙式的换季薄装,怎一个愁字了得?   上海女人抵御时尚的能力极弱,而追逐时髦潮头是她们的天性;服装,作为“第二层皮肤”,是彰显女性个性美的一道流动的风景。上海女人深谙此道。
      上海人在服饰方面,“花头经”一向是蛮透的。无论是服装的款式,还是饰品的花式,上海都是得了风气之先的。
      说这话,有人也许会不以为然:上海的城市史太浅,哪有资格来充当衣饰的龙头老大?
      诚然,论说起城市的历史,上海比诸于春秋时期,以专诸之刺王僚而得天下的吴公子光(阖闾)的国都夫椒(今江苏苏州市)、卧薪尝胆“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终于灭吴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国都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城、九朝古都的洛阳之邑,以及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还只能是个“小八腊子(沪语:小人物)”。然而,服饰的繁华,并非是城市年龄大小所能决定了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就服饰而言,越是坚持传统文化型的城市,它的服饰变化就越小。比如,北京,京城的服饰是很难舍弃陈规旧俗,进而领导新潮流的。
      洛阳、西安、南京,大多脱不了这个藩篱。
      清末的上海人在穿着上,以清政府规定的制服为主。那时,男人是一袭长袍、马褂、马夹;女人则上袄下裙、束胸裹臂;中规中矩,从未脱却大清服饰之宪制。自1843年开埠后,由于租界的出现,列强在政治上的独立性与日俱增,清政府对上海的统治相对削弱;政治松了绑,人们的思想就随之活跃;经济的发展又丰富了上海人物质文明的内涵;没有“根”可囿、五方杂处的新上海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脱却了土腥气。没有旧传统可承袭的人,也就没有羁绊,更没有顾忌。由此,上海人的服饰变化也就有了一种自由度。
      上海人流行穿西装,就是一个例证。
      西装革履,曾是商业文化的标签之一。上海人是极现实的。但凡洋行、银行里的员工,不论老少,穿西装、打领带、穿皮鞋,是很自然的现象,也是不成文的规矩。制作精良的西服,外型挺括,确实令穿着它的男士们长了几分精神与自信。随着季节的转寒,再配以一身银枪呢大衣、礼帽、加长羊毛围巾,或风衣,用上海人的话来说:派头不要忒大噢!
      商业繁荣,外贸兴旺后所形成的十里洋场,成为江、浙、皖、粤等地人士闯荡的一方沃土。这给服装业也带来了商机。19世纪中叶,大批的来自浙江奉化的“奉帮”裁缝以“一把剪刀、一把尺、一只熨斗”闯进了大上海,以“目测身材、翻新补洞、特型矫正”的三大绝活,在上海滩打下了服装业的半壁江山。于是,一条南京路上,“培罗蒙”、“鸿翔”、“云裳”、“亨生”等男女服装店便名闻遐迩,成为名牌。老上海的裁缝业主要有苏州帮、扬州帮、宁波帮以及本地帮这四大帮系。
      俗话说,女人的服饰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1926年的上海女人不再沉寂。
      一种长马甲与短袄合二而一的东方时装应运而生,它的名字叫“旗袍”。
      之所以取名旗袍,那是上海人优良品德的又一体现:他们从不会将来自别人母本的东西,稍加改良便占为己有;既然这种女式新装是脱却于旗人,即满族人,那就应当给人家一个应有的名分。
      制作旗袍的始作俑者,竟然是一位受着现代教育的女中学生。
      上海私立女子学校的一位女中学生将西洋服装制作中的“收腰”工艺,植入了源自旗人的女装马甲、长裙上,形成了长及脚踝的雏形旗袍。
      不过,早期旗袍的面料却素简得很:一袭青布而已。
      雏形旗袍的悄然面市,打通了服装界精英的思路:雏形旗袍过于保守。一年后,旗袍被收缩到了小腿肚之上。即便如此,为了对付守旧派的非议,他们在旗袍的下摆钉上了三四寸长的蝴蝶裥。
      美,有着天然的生命力;又一年后,旗袍的长度再次被提高到了膝盖下两寸,而袖子从中袖变成了短袖,甚至彻底成了马甲袖。
      “旗袍是成熟女人穿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不期而遇的宴会上,时装的设计者们终于弄懂了体现旗袍美学价值的真谛。受欧美文化及审美的影响,上海旗袍制作师丢弃原先的束胸,适当地增加了胸省,从而大胆地突出胸部的曲线,让女性第一特征之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1933年,电影明星顾兰君率先定制了一件改良旗袍:左襟开叉、袖口开了半尺大叉、四周滚镶花边。
      明星历来是新潮服饰的倡导者,一时间,上海摩登女性竞相跟风效仿,成为时尚。
      当红影星欧阳莎菲那一袭凤翔图案的时装旗袍,更趋西洋化:短袍仅过膝,前胸透肤一片白皙,深凹而性感的双乳中,则有珍珠项链为掩;“香肩玉臂”间,突显出雍容华贵、性感逼人;亦步亦趋间,曲线起伏,裙衩间若隐若现些许春光;由此而撩动起的性感与女人味,就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有甚者,随着商业交际、营业性诱惑的需要,旗袍的叉越开越高,直至大腿根部;春光大泄的旗袍,到了“有伤风化”的极地!
      1935年后,在交际花陈玉梅、陈绮霞两姐妹的提议下,一种低叉、袍身长及鞋面的再改良式旗袍便流行于市。
      旗袍之盛世之下,以专业制作中式服装而著称的“鸿翔”、“龙凤”、“朱顺心”、“钱立昌”、“阊凤记”、“美昌”等,成了定做旗袍的著名成衣铺。
      抗战爆发前,上海滩曾流行过一种高领旗袍。然而,由于转颈时,身体要跟着一起转动,至为不便,这种式样不久就不再时兴了。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旗袍的样式已完全西化,称为改良旗袍。那时,摩登女子会在旗袍外面罩一件西式外套,配以玻璃丝袜、高跟鞋;一路走来,腰扭臀摆,曲线尽显,袅袅咯咯,牵起别样的风景。
      说起当年的旗袍盛事,上海“鸿翔”第二代中唯一的服装专业传人金泰钧老先生说:“那时,几乎所有年龄的女人都穿旗袍,包括小学生,当时的旗袍有棉的、皮的,各种材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穿。穿旗袍的不仅是有钱人家,当年,上海的纱厂女工也都穿旗袍……。”
      上海人穿衣服有一句口头禅,叫做:“要么不穿,要穿就要穿出味道来。”于是,有着绝顶领悟力的上海女人便在“味道”上殚精竭虑。她们深谙真正的、有品位的、前卫的上海女人在穿着上追求的是一种“以传统为底蕴而又在局部上反传统、尽露至美艳但又不淫荡、裁剪合体如同‘第二层皮肤’,然而又不令人有一种包、贴感的着装”。
      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女人又在旗袍上翻出新招。于是,一夜间,上海街头便又出现了窄肩露玉肩、袍身短过膝的时尚旗袍;出现了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无袖的、绣有条龙的盘扣的、质地考究的古今混搭式旗袍;这些与时俱进的新潮旗袍,给上海街头平添了一抹亮色。
      旗袍之美,在于它线条简洁流畅、恰到好处地凸显东方女性胴体的不事夸张、但又尽显性感的曲线之美;处处都衬托出了东方女性娴静中,折射出妖娆的神韵;那一种“半分娇媚半保守,半分世俗半高雅”的别致,真是妙到毫巅。
      “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法国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如是说旗袍;自问世起,就掀起了上海女人盛世的别样风韵;它似乎与上海女人有永远也说不完的故事。
      
      (选自《海派时尚》/胡根喜 著/文汇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推荐访问:海派 旗袍 盛世 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