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寒假计划 > 正文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 浅析舒曼OP.26《维也纳狂欢节》第一部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1:09 点击: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德国伟大作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德国乐坛上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舒曼的音乐是“来自心灵的歌声”,他的钢琴套曲呈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充满诗意,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深刻融入音乐之中。本文从演奏者的角度,结合作曲家的生平背景和性格特征,从曲式,节奏,旋律和演奏方式等方面浅谈这部作品的第一章节。
      关键词:舒曼 维也纳狂欢节 回旋曲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3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德国伟大作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1834年他创办《新音乐杂志》,撰写了大量的音乐评论和杂谈,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钢琴音乐在舒曼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为钢琴写下了他最优秀的作品。
      这首《维也纳狂欢节》是舒曼的第26号作品、创作于1839年,是舒曼访问奥地利维也纳期间根据对维也纳那狂欢节的印象构思而成。它被舒曼自己形容为“一场浪漫的演出”。他将自己在维也纳所体验到的狂欢节中万民载歌载舞,热闹欢腾的节日气氛,从各个角度用音乐表现出来。全曲分为五个部分,以“快板”,“浪漫曲”,“谐谑曲”,“间奏曲”,“终曲”的简明文字划分章节,这种划分方法不仅反映了个部分的音乐性质,而且与现实生活中维也纳各种场面的气氛相吻合。这是五部分性格逃去,彼此在速度,情绪,音乐形象上形成鲜明对比。①
      第一部分也即是快板部分,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繁杂的多段回旋曲式。全曲由十一个各具相当规模的结构部分组成。
      A1(1-24)+B(25-62)+A2(63-86)+C(87-126)+A3(127-150)+D(151-228)+A4(229-252)+E(253-341)+F(342-441)+A5(442-465)+Coda(446-554)。
      主部A共在其中穿插五次。将五个插部和尾声贯穿起来,最后有一个发展很大的尾声。
      主题A
      谱例1一开场,主题A以bB大调上几个支撑性的柱式和弦在每小节76的速度敲开了热闹的场面,并在旋律和力度上向上发展推进。描写的是维也纳狂欢节上热烈欢腾的气氛,属于一个客观的刻画。这部分是一个24小节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1-8小节)+b(9-16小节)+a’(17-24小节),由三个各为八小节的方整型乐段构成。在a中两个乐句向上推进至一个小高度之后进入b,转为c小调,稍微平缓了高涨的情绪,与a和a’的上扬形成有效的展开性对比。同时,这种方整型句型可以体现出舒曼在乐曲结构上的一个爱好。他一生热爱文字,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影响最多。所以在他的音乐语言表达上也多追求一种“韵律”——舒曼的钢琴作品中往往呈现出方整的二,四,八小节的乐句,具有对称性和吟唱性。在弹奏时,无论乐句是由几个小节,几个乐节构成,都要把它当作一个完整乐句唱着来演奏,并体会这种音乐的“韵律”。 ②所以,跳出来看,这 24小节几乎都是以4小节为一个乐句,(谱例1)呈现出一个情绪的“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循环趋势。在弹奏的同时,就需要宏观地把握这几个走势,和每个主干和弦的支撑作用以及弹奏时的力度的分配,每个柱式和弦都要在肩臂放松的基础上,将力量顺畅地传递到指尖。做准备动作时指头可贴近琴键,发出短促而集中且富有弹性和爆发力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长句的渐强,都要按照谱子上的标注,张力十足地表现出来。③
      插部B
      紧接于此后的是第一个插部B。这是一个38小节的重复性很强的复乐段。首先在情绪上与主题形成强烈对比,仿佛瞬间音乐被打断,插入了一个崭新的清静画面的描绘。喧闹之后即刻转入g小调的忧郁心情。这里属于主观的幻想性描写,有抒情如歌的流畅旋律,仿佛陷入一种柔软的思绪。
      20岁舒曼师从钢琴家维克期间,与克拉拉1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这感情始终遭到维克的坚决反对。在历经一番挣扎与争取之后,在1840年他们终于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的干预,幸福的结合了。④词曲创作于1839年,正处于舒曼感情曙光来临的前昔,所以他的情绪在此时应是更加细腻敏感和丰富的。它飘摇不定,怀着对恋人的深情无比的想念。由此可以猜测,此时这突然的转变,g小调的忧郁与两人恋情会有关联。这部分有着明显而完整的旋律线,而且是并行着的两个线条。(谱例2)上层示意个平静悠缓的20小节的,如同吟唱般的旋律;在其下方是一个起伏比较明显的波浪型旋律,呈现出飘忽不定,敏感多变的不稳定状态。但由于上声部旋律有意地控制,整体呈现出貌似平静的心态下一种躁动的情绪,可以理解为一种纠结的心情。
      这部分在弹奏上有一定难度,要求在突出上声部旋律的同时,还要能清晰体现出下方声部的力度变化,即一些波浪状的起落。与此同时,要保持上部旋律的自然流畅和它本身的力度起伏。所以这个难点需要分开声部,进行分别联练习。另外,在踏板的运用上,可以选择音后踏板和1/2踏板,轻踩踏板的目的是造成似连非断的朦胧效果,营造“幻想”的氛围。
      然而,在这片刻的“感伤”之后,随即而来的是主题热烈的情绪,它冲散了忧郁,又回到狂欢节喧闹的气氛中来。⑤
      插部C
      谱例3之后是插部C的出现。这部分仍然呈现出瞬间情绪转变的状态。这是在bE大调上的单三部曲式。旋律是活泼诙谐的切分节奏——这也是舒曼最喜爱运用的节奏型之一。(谱例3)重音后延打乱了强弱拍的规律,节奏与拍子之间无法达成平衡,因而呈现出了强烈的不安定的,摇摆的效果。这些动荡化的节奏体现出舒曼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自我挣扎而又无法释放的矛盾性。这部分的弹奏要求轻巧而干净,两个短小乐句之间的音断气不能断。这是一个类似谐谑曲的体裁,大概又是在回忆与恋人曾经的那些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吧。
      在这相对较长的轻松片刻之后,再一次重现了主题A。仿佛是一种提醒:狂欢节还在如日中天地进行着。这种快速而强烈的对比的情绪切换中,每次插入的片段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回归到主题所描绘的现实场景。这似乎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将画面打乱之后,按一定逻辑排列,主客观串连成一条线索。就如狂欢节的盛况与舒曼的思考串连并行,呈现出它完整的思维过程。主题的不断再现,表达出他仍在现场被节日气氛笼罩。而他的每次思考和联想,都源于这节日的场面。思绪的不断拉远和回归呈现往复循环。这是他的自我反省回顾和探索发现。整个乐曲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矛盾都将在最后有一个终结。   与此同时,这种蒙太奇式的切换方式,还可以引申出两个舒曼的特点:其一,是舒曼所强调的推崇人类感情的表达,力求扩大音乐的界限与手段,追求在音乐中更细致,更加具体地反映现实,反映心理状态,性格和外界的情景。这些反映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就是把他的内心和世界作为基本主题,刻画复杂矛盾的心里和描绘其性格。另一方面,这里还体现出舒曼的双重性格,矛盾地存在。这些情绪急刹车般的切换,体现了舒曼世界中动与静,冰与火两个极端力量的交织。有两种不同的性格和思想始终缠绕在舒曼的内心世界。他自我分裂为两个形象(弗罗列斯坦和欧塞比乌斯2)站在不同立场各自抒情,使得他的作品时刻呈现在一种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冲突状态中。他的作品,也因而显得丰富而感人。
      插部D
      谱例4第三个插部D,是自由灵活的歌唱性g小调,速度是相对于主题更为快速和流畅的的每小节88拍。这部分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与回旋性相结合的结构。主体材料和音乐形象近似于第一插部,仿佛是第一插部发展的另一个阶段,但又是更加激情和热烈,可以理解为是对幻想更深入的展开。此部分的和声音响有三个层次组成,(谱例4)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独立完整的旋律。然而它们合并之后却又错落有致,平衡和谐。所以这部分就要求在弹奏时分别对各声部进行分离而有感情的练习。合并之后,注意各声部之间的层次,也即是音量的比例分配,才能清晰而完整地表达音响。中声部应是起到贯穿和支撑旋律进行的作用,所以要重点突出。在进行到这部分的第三插部时,这里的徘徊上行类似音阶的结构起到了一个推动情绪的作用,持续的力度加强到末尾处推至顶端,最后两个二分和弦起到了引爆情绪的作用,如同两声枪响让人一惊,之后大跨度和力度的左手和弦强势地轰炸,如同最后的进攻。而后进行了一个渐慢和渐弱的处理,仿佛这段思绪的渐行远去,又回到了现实中来。
      插部E
      谱例5第四插部E,处于全曲的中心位置,用以A大调上有力的柱式和弦营造出恢宏的场面气氛(谱例5)。这也是发展规模比较大,能给人深刻印象的一个中心段落,是一个小的高潮。这部分引用《马赛曲》作音乐动机,暗含一定现实隐喻。一开始这部作品被定义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于“马赛曲”的引语。这首乐曲记录了1838年舒曼维也纳之行观感,舒曼去维也纳时,曾想将《新音乐杂志》迁往维也纳出版,但是遭到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为了抗议这种压制出版自由的行径,舒曼把当时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在维也纳狂欢节中,含沙射影地讽刺梅特涅的倒行逆施,也象征他渴望言论自由,他只能借用音乐的手段来进行讽刺抒发愤慨。
      这部分是#F大调上的五部结构。第一部以刚劲雄壮的柱式和弦营造出声势浩大的进行曲的效果,仿佛在宣战。第二部据说是朴素热烈的民间舞曲,它用相同的材料在各个不同的调上发展变化,利用不断的转调造成色彩的变幻丰富。第三部是第二部分的变奏,借以发展之后,推向第四部的“马赛曲”,描绘的是人流涌至的好大壮观场面,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力量。第五部还是二,三部分的进行发展最终推向最后部分,如革命般的力度和速度上的狂野旋风,一浪高过一浪,每个柱式和弦都像是斩钉截铁地砍向敌人!此部分弹奏的时候需要指甲如鹰爪力度集中,快速,短促,清晰而有弹性地敲击琴键,应贴近键面才能达到效果。
      插部F
      谱例6第五插部F,是兼有回旋性特点的三——五部结构,并有一个较长的尾声。此段是谐谑曲体裁(谱例6),与第二插曲的要求相似,都是弹奏时要轻巧干净,音断而气不断。这里的主部出现了三次,有两个插部。此部分是舒曼本人最喜欢的旋律写作手法之一:模进,以达到转调,简化,扩展的目的。第二插部是舒曼常用的以上拍开始的旋律也是进行了七小节的模进。之后是一个42小节的尾声。
      尾声
      谱例7尾声部分,将之前各部,之前各部分插部材料加工丰富后融合于一体,是复三部结构。依次C-D-F-E进行变奏在D’中几个长句,呈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每句内部也有各自的情绪推进,但在弹奏时不可以一下做到足够。注意音量的控制和安排。中部要不紧不慢地完成,四小节一句,每句间隔要适度呼吸,稳住之后再开始下一句。最后一部分是对E的重现,但是加了一个补充变奏,用长串的七连音阶在密度和力度上加以提升(谱例7),达到最终推向全曲高潮和顶峰的作用,然后在恢宏的如回响般的两个八度的跳跃和深度击键的强调中结束全曲。
      结 语
      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不但集成了德国音乐的优良传统,更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有着重大创新和突破。他的钢琴作品中不仅注重浪漫主义音乐突破传统推崇大胆革新的理念,而且着重强调诗意化意境的渗透,音乐作品中贯穿着器乐与诗意,文学与艺术之间联系的创作思路。对当时的音乐艺术环境有着启蒙和推动的作用。⑥
      注释:
      ①克拉拉:德国女钢琴家。生于莱比锡。佛列德·维克莱,比锡最有名的音乐老师之女,罗伯特·舒曼之妻。
      ②弗洛列斯坦和欧塞比乌斯:是大卫同盟的两个核心盟员, 他以“弗洛列斯坦”和“约塞比乌斯”两个著名的笔名来反映他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的对立面
      ③《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与《维也纳狂欢节》之比较》 《艺术教育》2006年02期 第80页
      ④《舒曼钢琴作品中节奏,旋律,织体特征及其演奏技巧》 选自《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6期 第80页
      ⑤http://www.pt80.com/thread-313429-1-1.html
      ⑥蔡喆赟《论舒曼钢琴作品的创新特点及音乐精神》 选自《艺术天地》2010年 09期 第83页
      参考文献:
      [1]淑敏,《组曲性回旋曲式的精作——论舒曼《维也纳狂欢节》》,《辽宁师大大学报》1999年01版;
      [2]朱敬修《西方音乐史》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莫尼卡.施蒂克曼《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罗伯特·舒曼》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4][英]蒂姆.道雷《舒曼——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江苏人民图书出版社 2007
      [5]《论舒曼钢琴套曲的浪漫主义表现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01期
      [6]巴巴拉·迈尔 《罗伯特·舒曼》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推荐访问:舒曼 维也纳 狂欢节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