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广告合同 > 正文

    【翠华路】 西安翠华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8 04:33:34 点击:

      蝉在长声鸣叫,头顶是绿荫如盖的法国梧桐,街道上是穿得花花绿绿的行人,这是我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踏上翠华路上时所看到的情景。当时,我由父亲陪着,从遥远的长安乡下,拿着行李,搭乘长途客车到小寨,然后下车步行,向东穿过大兴善寺路,便来到了翠华路。一看路牌,我就一下子喜欢上了这条路。原因很简单,这条路和我们家乡南面的一座山叫一个名字,这让我感到很亲切。仿佛不是到异地负笈求学,而是在自己的家门口读书。此外,我未来要读书的学校就在这条路上,这也让我和这条路从感情上拉近了距离。所谓爱屋及乌,我想就是这个理儿吧。
      我所考上的学校叫西安师范专科学校,正门开在东西向的育才路上,校门的南面就是西安地质学院。走育才路,或者穿过西安地质学院,就可到达唐代著名的宴饮游乐胜地曲江,大雁塔就像一位都市的隐者,安然素朴地蹲踞在这里,慈眉善目地注视着脚下的十丈红尘。曲江那时还没有开发,记忆里是连陌的麦田,还有一大片树林。大雁塔周围则有春晓园、盆景园,都是很幽静的地方。平日里少人来往,游逛的多是附近校园里的大学生。周末或晚饭后,学生门手里抄本书,或者拿张报纸,一溜带串,踅进园里。有磕着瓜子谈恋爱的,有边散步边用功的。也有一些老人,他们遛鸟,也遛自己的腿,但不多。校西门是侧门,开在南北向的翠华路上。西门的对面便是另一所高校西安公路学院。西门并不高大,也不宽敞,但不知为什么,大家进出学校,都爱走西门。或者是西门临近操场,玩够了,一抬脚就上了翠华路,方便?或者翠华路比育才路宽大、敞亮?说不清。反正在此上学的几年时间里,我本人喜欢走西门。
      那时,西安市还没有修建南二环路,翠华路的北口,也就是我们学校的北围墙外,如今的南二环路,当时还是一条巨大的污水渠。渠两边是蓊蓊郁郁的树木,树木多为杨、槐、柳,高大茂密,把整个渠都给覆盖住了。渠两边还有小块的菜地,春天,可见到地里生长的油汪汪的菠菜,那个旺势劲呀,把人的眼睛都映绿了。也有野荠菜,开着碎碎的米粒大的白花,望去让人心疼。渠边的树林里多鸟,夏日薄暮时分,鸟儿归巢,在晚霞的余晖里,便聒噪成一片,把人的耳根都能磨出茧子。蝉也不少,叫起来没命似的,一直叫到月亮爬上天空。这些,都是我们晚饭后散步时,看到听到的。那时的翠华路远没有现在繁华,不仅店铺少,路上汽车少,连行人也少。不似如今车水马龙的,叫人看了心里就憋得慌。前段日子,我到翠华路老校区去看望恩师王仲生先生,吃过晚饭,从先生家出来,我忽然来了情绪,想要沐浴着春风,在翠华路上走走,重新寻找一下旧时的感觉。但走了一段,却见满目的霓虹灯,茶楼、酒店、足浴屋……,一家挨着一家,再加之车多人挤,市声嘈杂,我一下子没有了兴致,只好废然而返。
      二十多年前的翠华路,确实清静得多,不然,众多的校园也不会像累累瓜果一样的,挂在这根长藤上。据我初步统计,从北至南,依次就有西安公路学院,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财经学院,陕西商贸学院,陕西干部管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此外,还有翠华路小学,雁塔路小学,八十四中学,八十五中学等。夏日里,夕阳下,当莘莘学子成群结队,走在绿荫如盖的翠华路上,或倾耳交谈,或欢歌笑语,那是一种多么迷人的景象呀!周日里,或者晚饭后,我就曾和三两个要好的同学,无数次地徜徉在这条让人心悦的路上。有时,我们骑自行车去翠华路南端的植物园逛,有时去沿路的校园找同学,有时干脆什么也不干,就在翠华路上溜达,瞧街景,看行人。记忆里,翠华路的南端曾开有一家扯面馆。我的一位同学去吃了一次,说是不错。不久,我们几个人就相约着去吃了一回,油泼扯面,辣子足,葱花多,油烫量大,确实很好吃。我们一人�了两碗,还意犹未尽,但不得不离开。要知道,当时扯面刚兴起,一碗面要四毛钱呢。可不敢小瞧这四毛钱,当时我们囊橐羞涩不说,一个学徒工的月薪也才十八元钱。四毛钱对我们来讲,那时已经是相当贵了。否则,我也不会至今念念不忘一碗扯面。自然,吃扯面也是偶尔为之,大多的时日里,只是在翠华路上漫步。
      大约是七、八年前吧。一次,我去南郊采访,途经翠华路,走到北段时,我突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了,找寻了半天才发现,是路边高大的法国梧桐不见了。没有了树荫的覆盖,街道一下子显得敞亮多了。我四处打听,为啥要砍树,有人告诉我,梧桐树枝桠太低,影响车辆通行,听说,一棵树上横出的一根枝桠,还把一个站立在卡车车厢里的人挂下来了呢。我说,不是有市政管理人员嘛,说的人就只是笑。还听说,市上的某位官人到欧美公费考察了一圈,发现那些地方草坪遍地,绿茵茵的,煞是好看。这官人回来后,也便要效仿人家,伐掉树木,大种绿草。结果,多年的树木伐倒了,草却难以种活。原因很简单,北方城市不适合种草,适宜植树,种草难以养护。事情到底真假如何,不得而知。也许是该官人得罪了别人,别人编排他也未可知。如今,翠华北路上,不得不又种上了法国梧桐。
      “新叶嫩叶沐艳阳,日光真辉煌。”眼看着便是初夏了,翠华路上的法国梧桐,想已撑起绿伞了吧?
      
      寒窑
      
      寒窑在曲江西北角的一条荒沟里,是秦地一个尽人皆知的地方。这得益于秦腔和京剧的传播。秦腔有《五典坡》,京剧有《武家坡》,均演绎王宝钏和薛平贵事,看的人多,便都知道陕西有一个寒窑。但寒窑究竟在何具体方位,多不甚了了。这不怪他们,对普通百姓来讲,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知道那里曾经发生过一桩爱情悲喜剧,也就够了。他们不是戏剧家,也不是民俗学家,他们靠一双手吃饭,不需要了解那么多那么细。
      我知道寒窑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大约是少年时代吧,村里演戏,有一折戏叫《别窑》,演者悲悲戚戚,观者伤怀落泪。我不知道这是一处什么戏,能让村人这么动容,便问专心看戏的母亲。母亲告诉我是《五典坡》,正上演的这一折叫《别窑》,并简单地向我介绍了剧情。
      那天,母亲还告诉我,寒窑就在我们长安县的北边,距我们家乡也就是七八十里路的样子。我问母亲去过寒窑吗,她摇了摇头,并显出神往之色。那时,我便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带她老人家去寒窑逛逛。
      没想到的是,我第一次去寒窑,还是母亲带我去的。
      我高中毕业后,考上了西安的一所师范院校,学校在西安的南郊,离大雁塔很近,距寒窑也不太远,也就是七八里路的样子。好像是开学后的一个月后吧,一个周日,父母到西安来买东西,顺便到学校来看我。中午,我们简单在学校的食堂里吃了顿饭,因是周末,我下午无事,父亲便提议带我到大雁塔逛逛,我们便步行去了大雁塔。不远,从我们学校出发,走育才路、雁塔路,二十多分钟就到了。当时的大慈恩寺周围还很破败,不像今天有宽阔、敞亮的广场,南门外是一大片高低不齐、鳞次栉比的民房。游人也不多,外国游客就更少了。我们买了门票,进去转了转,还买了登塔票,登上大雁塔,极目翘望了一下西安城的景色。二十多年前的西安,还不像今天这样繁华,空气质量也较好,站在塔上,隐隐地可以望见终南山,不过也就是淡淡的一个轮廓。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东面时,母亲突然说,我们去寒窑吧。父亲也一拍脑袋:“对呀,这儿离寒窑不远。去!”便下塔出门,直奔寒窑。不过,也是走走问问的,父母亲也仅仅知道寒窑在大雁塔的东面,到底在那里,他们也不清楚。好在鼻子下面长着嘴,问着走着,便到了。
      就是一条荒沟。也售票。票是当地村民在卖,每人才一毛钱。卖票的是一个老汉,他对我们说,你们现在逛寒窑没啥看头,正月里庙会时逛才有意思。我们当然知道这儿正月里很热闹,有庙会,唱戏,还搞飘彩活动,附近四邻八乡来的人很多。但我们等不到那时,我们路远,是凑空来的。沟里草木很茂盛,不时有蟋蟀叫着,从路上蹦过。我和父母看了红鬃烈马洞,看了据说是王宝钏住过的寒窑,还有王宝钏汲过水的井,等等。令我惊异的是,沟里还有一座寺庙,这大概就是庙会的来由吧。不过,我相信,附近的百姓逛庙会,大多是冲着王宝钏这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奇女子来的。母亲告诉我,因王宝钏行三,又命苦,因而关中农村管三姑娘都叫四姑娘,讳言三字。她还告诉我,因了王宝钏的缘故,寒窑附近的麦田里,春天荠菜都绝迹了,它们被王宝钏挑挖尽了。我听了,很是唏嘘难过了一阵子。
      在此后的岁月里,我还多次去过寒窑。有时和同学去,有时和朋友去,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一年的春天和女朋友去的。那天,艳阳高照,麦苗青青。游完后,我心怀大畅,回家后,还写了一则短文。至今,我还能记住这则短文。
      “这是一个被秦腔唱红了的地方。一条荒沟,几孔破窑,竟有那么大的魅力。年年春季,当荠菜肥绿鲜嫩,生满塬头的时节,总有一帮帮农村妇女,说说笑笑,携老牵幼,奔往这里。
      是为了证实一个故事?
      是为了寻求一种向往?
      寂寥的荒沟,顿时变得熙攘。再也看不到那个当年为夫守节的妇女了。她的布裾麻裙,她的蓬头荆钗,已化作一个个爱情故事,已化作一句句秦腔唱词,让乡野的风吹得漫天飘扬,让农夫农妇咀嚼得情浓意长。
      站在三月的塬畔上,望着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我把一个女人的名字思量。”
      是的,对寒窑,套用一句古人的话是“不思量,自难忘。”何况,我还在着意地思它想它呢!

    推荐访问: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