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广告合同 > 正文

    假如时光能够重新来过 时光,若能重新来过 小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6 04:40:05 点击:

      从2001年到2008年,我见证并且亲身参与了80后作家这个概念从提出、繁荣,到衰退,越来越悲哀地看见那些打着80后旗号的书已经卖不过那些小妮子、大妮子。   
      距离我真正完成第一篇小说《等等等等》,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的时间。而第一次让文章变成铅字,距离发表在《青年文学》上的《寂寞的独白》也过去了七年。
      依稀记得当年的自己,穿着肥大的红白相间的校服,趴在桌子上用签字笔一笔一画地构造着另一个世界,我保存着《地下铁》和《生如夏花》两本书的大部分手稿,有些工工整整地写在了卡通本子上,有些潦草地写在了A4复印纸上。我总是通过耗费纸张的数量来计算文字量,我蜷缩在一起的字写满四页A4纸就是五千个字数,但那个时候没有人会限制我的字数,也没有人告诉我千字多少钱,所以我拼命地抒发一种情绪,哪怕洋洋洒洒的是满篇的废话。
      十三四岁的光景,没有人问过我为什么写作,没有人告诉我写作这条道路有多艰辛。
      而这些问题我在七年后回答了无数次,我为什么写作,写作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是否还要继续写作。
      渐渐地,那些回答变成了公式和套路。
      渐渐地,我在写作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渐渐地,那个执着地和文字分享秘密的女孩模糊不清了。
      我总是试图提醒自己记得十四岁那年发生的事情。
      趁着大扫除的周二下午,我在新华书店抄下了一个又一个出版社的电话,在课间或者午休的时候跑到办公室和传达室,在周围人的白眼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相同的话:我叫霍艳,我刚刚获得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我想出版自己的书,您能抽空看看我的稿子吗?
      那些若干年后不厌其烦打电话给我想出版我作品的编辑们,恐怕不会记得,当年他们是多么残忍地拒绝了我。
      “对不起,我们不接受自由来稿。”
      “对不起,我们不出版非名家的书。”
      “对不起,你还是联系其他社看看吧。”
      泼下的一盆盆凉水,浇不灭我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我用更加勤奋的写作来证明总有一天,会出现奇迹。
      直到有一天,终于有一家图书公司肯接受我的作品,我每周绕过大半个北京城和他们反复确认出版的每个细节,连签约都要带着父亲一起去。三个月后那沓厚厚的稿纸变成了飘着油墨香的出版物,它们的名字就叫做《地下铁》。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有自己的海报。
      第一次去外地签名售书。
      第一次赚到以万计的钱。
      第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
      那些如今司空见惯甚至被我频频拒绝的活动,当时看起来是那么的新奇。初次面对繁芜丛杂的世界,我显得手足无措毫无准备地就被推到了前面。只是现在,我比这个世界还要混乱。
      七年来我不断有出版物面世,始终无法大红大紫,但却保持了稳定的销量,读者也从80年代蔓延到90年代。现在,每当我看腻了英语和政治的时候,总是顺手翻起那些打着新概念、80后旗帜的合集。几年前我对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这里嗤之以鼻,而如今我发现书上百分之九十的名字都消失不见了,同时代出道的作家们经历了2004年的虚假繁荣和2005年的残酷淘汰后,坚持写作的寥寥无几。已不再是和出版商讨价还价的年代,能够出版就是一种奢侈。
      我记得2004年的时候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80后的盛宴,全国各地来了一批80后作家,围坐在中国文联的宾馆里,对从网络走下来的彼此熟悉而陌生。有人互相交换签名作品,有人在推销自己将成为中国文学大师,有人看见自己喜欢的作家一言不发,而更多的人是在满怀豪情地畅想着80后站在中国文学巅峰的那一天。我想也许会有那一天的到来,可是他们还没有耐心等到就纷纷远离了文学,散落在天涯。
      再次参加80后的聚会已经是2007年由鲁迅文学院举办的80后作家研讨会,已经是经历过市场洗礼的为数不多的十几位作家,话筒传递到每个人的手里时,大家的言语都小心谨慎得像一场态度虔诚的文学创作汇报会。这次研讨会就能看出80后群体的巨大分化,有专车接送的顶级畅销书作家,也有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改换职业。大家谈论最多的不再是文学梦,而是唏嘘地回顾着当年一起做过文学梦的年代,无奈接受着年华逝去的事实。
      我一直属于80后里很中庸的分子,从来没扛起过80后的大旗,也从来不呼喊为文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口号,一面扮演着好学生乖女儿的角色,一面在文字里寻找另一片天地。从2001年到2008年,我见证并且亲身参与了80后作家这个概念从提出、繁荣,到衰退,越来越悲哀地看见那些打着80后旗号的书已经卖不过那些小妮子、大妮子。而那些所谓没脱离文学的人却干着编书、攒书的勾当,还有一些为了搏出位的80后作家,居然用当众求爱、贩卖初夜来求得文学路上的通行证,变成了一场闹剧。
      在2002年的时候,我的出版物上标榜着“史上最年轻的新概念一等奖得主”,然后一系列作品都被冠以了史上最年轻的xxx,最早慧的xxx,几乎没有一次不拿我的年龄做文章,甚至有些80后的合集觉得我这个生在80年代尾巴的人根本不够资格与大家为伍。可当有一天铺天盖地的90后出现,用嚣张的语气向80后挑衅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已经向奔三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了。

    推荐访问:来过 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