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广告合同 > 正文

    吉姆爷的道德完善:道德完善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31:28 点击:

      摘要:《吉姆爷》是文学界公认的著名现代主义作家之一康拉德第一部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品。基督教义熏陶下的吉姆在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中深受两个致命因素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和人性自身的复杂性。主人公吉姆正是在这样双重条件的作用下,在挣扎与抗争中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
      关键词:人性 本我 道德理性 挣扎
      
      康拉德是文学界公认的著名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吉姆爷》(1900)被认为是英国第一部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咕。大多数学者认为从结构上《吉姆爷》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满载朝圣者的巴特那号上,吉姆在职业道德沦丧后,内心的挣扎历程;第二部分是吉姆在帕妥赛岛上的冒险经历。本人认为这样的解构,有助于读者解读吉姆在社会和人}生双重作用下追求道德理想的艰难历程。本文旨在通过对主人公吉姆所受的道德教育(基督教宣传的教义)、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复杂人性的分析来诠释吉姆爷的道德追求。
      
      一、肩负道德复兴使命的“吉姆爷”
      
      《吉姆爷》讲述的是出生在乡村牧师家庭的吉姆自幼喜读海洋文学故事,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海上成就一番事业,正如小说描写的:
      他原本生在一个牧师家。很多出色商船的船长都来自这些虔诚恬静的人家。吉姆的父亲对于不可知的事物了解得很透彻,那是为了住茅舍的平民百姓的道德炮制出来的,却不会打扰由准确无误的上帝安排住在深宅大院里那些人心灵的平静。山上的小教堂好像是透过一层错落不齐的树叶看到的一块岩石,具有青苔般的灰青色。它矗立在那里已经好几个世纪了,不过周围的树木兴许还记得铺第一块石头的情景。下面是教区长的住房,房子的红色正面从草坪、花坛和杉树中间射出一种暖色来;背后是果园,左面是铺过地的马圈,温室的玻璃斜顶贴靠在一堵砖墙上……所以,在他看来一些供假日消遣的文学作品之后,明确了要以海为业之后,他就立即被送上了一艘“远洋商队训练舰”。
      于是,后来他在航海学校经过培训,然后在“巴特那号”上做了大副,并且雄心勃勃决心实现自己成为海上英雄的理想。在一次航行中,满载八百名香客的“巴特那号”在大海航行途中遇险形势极为严峻时刻面临着沉船。船上其他船员竟然在船长的带领下争抢有限的救生艇,完全不顾几百名乘客的安危弃船自己逃生。吉姆在刚开始时还嘲笑他们的卑劣行径,但在最后一刻却突然跳上了救生艇逃命。后来的结果是,“巴特那号”并没有沉没,被路过的一艘法国轮船搭救,船上人员也都安然无恙。可是,吉姆却不耻自己的行径并且为此痛不欲生,独自出庭受审,被吊销了航海资格证书。从此被剥夺了航海权利的吉姆走上了自我放逐之路,隐姓埋名,从一个港口辗转另一个港口,几乎跑遍了所有知道的港口。他辗转来到了与文明社会隔绝的土著人居住区――帕妥赛岛,重获自尊,赢得“爷”的称号。然而海盗布朗的到来破坏了吉姆的理想乐园。海盗布朗袭击了土著人居住区,吉姆出于善良和怜悯,放了布朗一伙一条生路。但是布朗再次攻击了土著人,杀死许多人,甚至包括头人多拉明的儿子。这次,吉姆勇敢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了责任,以死来谢罪。书中是这样描述吉姆临死时的情形的:
      “他曾经说过用他的脑袋担保的,”一个声音高叫着。他听到这话便转向人群。“不错。是用我的脑袋担保。”有几个人向后缩了缩。吉姆在多拉明面前等了一会,然后轻声说道,“我是怀着悲痛来的,”他又等了等。“我是做好了准备,手无寸铁地来的,”他重复说道。然而,正当吉姆光着脑袋,直僵僵地站在火把通明之处时,多拉明一面直看着他的脸,一面用左手臂重重地紧抱住那个低着头的青年的脖子,从容举起右臂,将子弹射入他儿子的朋友的胸膛。……那白人环顾左右,向所有的脸发出一道骄傲而毫不畏缩的光。随后他把手放在嘴唇上,向前扑倒,死了。
      吉姆就这样像个英雄般的死去了,也许耳边还萦绕着“爱人如己”的耶稣的训诫,完成和实现了失“道德乐园”到得“道德乐园”的蜕变。
      从作者一开始就对吉姆宗教家庭的出身和生长环境的描写,吉姆已经肩负道德使命。“吉姆的父亲对于不可知的事物了解得很透彻,那是为了住茅舍的平民百姓的道德炮制出来的,却不打扰由准确无误的上帝安排住在深宅大院里那些人心灵的平静。”小说中勾勒出这样的背景正是对他道德修养的暗示,因为,“如果人们遵循神所鼓励的模式,那他也就是在道德地生活”。用一个宗教家庭的出身作衬托,作者一开始就把吉姆塑造成一个高尚的人,有修养的人,有道德水准的人,遵循神所鼓励道德信念的人。宗教家庭出身的肩负道德使命的吉姆,必然有着崇高的理想,那就是从此要在海上为业在海上王国成为英雄。可是,现实和理想总是有距离的,理想总是很美好,现实总是很残酷。现实和理想的反差越大,越能反映出人性的弱点,同时也越能彰显出吉姆追求道德理想的艰难和痛苦。吉姆第一次初遇“现实”,便显出了理想的脆弱:他看到别人在风浪中救人的时候,而他“好像呆住了”,在整个救人过程中什么也没做,什么也做不了。过后,吉姆不得不想出话来自我安慰,同时也是安慰自己的理想:自己不屑于在小风浪中表现,在大风大浪中才值得一搏。然而,当真正的大风浪来临时,吉姆的理想却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破碎。身为大副的吉姆面临满载乘客的船要沉没时,也正是他可以表现英雄气概大显身手的时候,而且电是再也没有理由退缩的时候,他却不顾数百名乘客的安危,自己跳上救生艇逃跑了。吉姆从“巴特那号”上“致命的一跳”,肉体上生的希望出现了,精神却毁灭了。
      中国学者认为,《吉姆爷》是一曲悲叹人类失去道德尊严的挽歌,主题是对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反思和探索,然而有一种震撼人心,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曾点评式地说,康拉德是“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和人格的创作者”。郑州大学的吕伟民在其论文《(吉姆爷)道德探索的人学意义》(2001)中说道:《吉姆爷》中,康拉德通过对主人公从道德失足到道德重建的捕述,探索了道德理想与现实人生之间复杂的关系和人性中的矛盾倾向。康拉德只是描述吉姆一个人的矛盾、痛苦与斗争……而从康拉德描述的吉姆命运中,读者可以在道德问题上得到一些启示。徐晓雯的《康拉德与吉姆爷》(1994)谈到:《吉姆爷》自始至终贯穿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吉姆道德上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一条是马罗对吉姆由旁观到好奇,再到同情,甚至认同的理解过程。康拉德已经看到了现代人的信仰危机和道德缺陷,他把这种不安和寻求解脱的努力有机地融入了《吉姆爷》的创作中。容新芳和李晓宁在《吉姆爷――伟大的艺术代码》(2006)中论《圣经》对《吉姆爷》中吉姆的形象影响认为:康拉德用《圣经》中的原型意象,把道德说教与艺术创新巧妙融合,试图通过吉姆的堕落、赎罪、拯救、再生之路,为当代道德堕落的人类指明一条道德“复兴”之路。
      
      二、“吉姆爷”人性中的道德理性
      
      中国学者多倾向于从道德的角度来研究《吉姆爷》,还有一些学者用殖民主义和宗教影响来剖析作品中的人物特点;西方评论家多借助于精神分析法来解读《吉姆爷》。本文力图将几者结合起来,分析《吉姆爷》中 人性的矛盾和道德的冲突。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本我指的是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遵循快乐原则,本我永远都是无意识的;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的教育而形成,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生长发展;任何一边偏重,都会导致精神失衡。而_二者无法协调时,欲望和道德的冲突就会使人痛苦不已。吉姆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在“那一跳”之前的吉姆,是一个高尚道德的追求者,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
      谁都喜欢他。在航海术比赛中他名列第三,在第一的快艇上他划尾桨。他头脑清醒,体魄健壮,精明出众,他的位置是在前桅楼,他常常带着注定要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好汉不屑的神情,从那里俯视那被棕色的河流切成了两大块的大群平静的屋顶,而散布在周围平原边上的工厂的烟囱一个个细的就像枝铅笔,笔直地树立着,衬着脏兮兮的天空,像火山一样喷着烟雾。他可以看到大船出港,宽体渡船来来往往,小船远远地在他脚下浮动,还有远处若隐若现的壮丽海景,心中充满了对冒险世界中的动荡生活的希望。
      做海上英雄成了吉姆一种偶像般的追求,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于此,一心追求“不顾死活的英雄壮举”,此时的他似乎春风得意。其实,这时的吉姆,其意识中的“超我”处于强势地位,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本我才是是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和生命力,它是满足眼前一切本能的驱动力。“超我”部分的过分偏重使得“本我”急切地寻找突破口。从“巴特那号”往下的一跳,就是“本我”的最终爆发,从而毁灭了他的道德理想。罗伯特・海普森说,“如果说《黑暗的中心》是探索人本能的自我,那么《吉姆爷》将人的行为模范准则与自我理想分开,是为了探索人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欺骗因素”(1992);兰德认为这是一部心理小说(1984);也有一些评论家认为,颠覆吉姆权威的是布朗,把布朗看作是吉姆的“他者”,是吉姆的另一个自我。马洛在小说中也说到“是一种对我们人性的某种隐晦可怕的属性的展示”,布朗象征着人性恶的潜能,是邪恶的化身,是吉埘的对立面。并且据此认为“与其说是布朗,还不如说是吉姆自己邪恶的‘另一半’给马来人带来灾难;与其说吉姆是倒在马来人的枪口下,还不如说是被自己邪恶的‘另一半’所毁灭”。这多少有些牵强,因为吉姆在小说中并不是象征着一个完整的人性,而只是人性中的道德理性,只是在狂暴的海洋中,理性让位给了本能自我。
      
      三、双重条件作用下“吉姆爷”道德的完善
      
      康拉德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成长于浓烈的宗教氛同中,内心世界积淀的宗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外化。《吉姆爷》中,出身牧师家庭的吉姆深受基督教道德教义的影响,经常幻想着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做一个像耶稣一样的英雄。正如康拉德在《吉姆爷》中写道:
      在底舱,在二百种声音的嘈杂中,他忘却了自己,想象着自己已经在经历消遣文学作品中的海上生活。他看到自己正从即将沉没的船上救人,在飓风中砍掉桅杆,游过巨浪,留下一条白线;要不就看到自己在一场海难后出成了孤零零的幸存者,赤着脚,半裸着,走在光溜溜的礁石上,找寻着贝类来充饥。他想象过自己在热带海岸生活与野蛮人对峙,在外海平息船上的哗变,在大洋中的一只小艇里让绝望的人们鼓起勇气――永远都是忠于职守的榜样,像书中的英雄那样毫不退缩。
      但在现实环境中,由于人们道德概念的淡漠和吉姆自身“本我”的弱点,他的理想屡遭挫折。吉姆在海员学校实习时,有人落水,而“他跳起来。水手们正涌向舷梯。可以听到上面有一大堆人急匆匆走来走去的脚步声和叫喊声,而他刚出舱口,就呆住了――好像是傻了”。“飓风如此猛烈,呼啸和无情的天翻地覆之所以如此愤怒且不遗余力,似乎都是冲着他,这使他吓得透不过气来。他呆住了。他好像晕头转向了。”事后吉姆觉得自己只是错过了一次救人的机会,并且不屑于在这样的小风浪中表现,“有朝一日,当所有的人都退缩了――他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的,那时就只有他知道如何对付狂风与大海的虚张声势了”。他一直企盼着这样的机会到来,让他证明自己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然而,当真正的严峻挑战到来的时候,吉姆却彻底毁灭了以往他在心中为自己树立的道德理想。那就是帕特那号真的遇险时,身为船上大副的吉姆一分钟前还誓与船只共存亡,并且不耻船长和其他海员的逃跑行为。然而,转瞬间他却跳上那条救生船,置数百名乘客于不顾,自己逃生了。吉姆的行为与品质低劣的船长等人的影响不无关系,另一个原因是它受到“求生本能”支配,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这是“本我”中生存本能的作用。不过,基于吉姆与船长等人后来对此事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相提并论。船长等人认为,“不过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已”,照样吃喝玩乐;但在有道德理想的吉姆眼里,“一切都完了”:
      他的心被这一切痛苦折磨着,他的灵魂知道八百条生命在夜间被突然而剧烈的死亡抓住时那所有的恐惧,所有的惊慌,所有的绝望加起来的滋味,否则他为什么要说,“我好像觉得,我必须跳出那条该死的小船,游回去看看――有半英里――还要远些――不管多远到原来那个地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动?你们看出了这里面的意义了吗?干吗要回到原来那个点呢?干吗不在旁边淹没呢――如果他的意思是淹没的话?为什么要回到原来那个地点去看看――好像他的想象需要靠确实弄清一切都已结束来得到宽慰,死才能带来解脱?……好像那是一个人所能说的最自然不过的事。“……一切都完了――全完了……”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和我一道”。
      他成了所有逃生者中唯一接受审判,并走上了自我放逐之路的人,然而,他不管走到哪里“沮丧地发现人人都知道”。他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因为这与他理想中的自我形象相差太远。最后,他只好逃离到“世外桃源”帕妥赛岛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他依然被来自现实生活中人――海盗布朗(因为耶稣告诉人们“要爱人如己”,“要把善事做在最卑微的人身上”)所欺骗和损害,最后他只能以死谢罪来完善自己的道德理想。所以,基督教义熏陶的吉姆深受两个致命因素的影响:其一,社会大环境;其二,人性自身的弱点和复杂性。主人公正是在这样双重条件的作用下,在挣扎与抗争中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
      康拉德在自己的作品中肯定了这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吉姆道德的自我完善受到道德教育(基督教宣传的教义)、社会环境以及复杂人性的影响和制约。吉姆最后表现出一种自我完善的自觉性,一种由职业道德演化出的高尚的境界,尽管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诚然,读者从吉姆的性格中不难找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影子,但这绝不影响吉姆道德自我完善的历程对有道德理想的人的道德探索所具有的启迪作用,同时它还可以激发读者对人性以及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
      
      参考文献:
      [1]Conrad,Joseph.Lord Jim.Bering:The People’s LiteraturePress,2004.
      [2]Freud,Sigmund.The Structure of the Mind.Twentieth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ed.bv Zhu Ga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吕伟民.《吉姆爷》道德探索的人学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09).
      [4]徐晓雯.康拉德与《吉姆爷》[J].国文学,1994:(02).
      [5]容新芳,李晓宁,吉姆爷――伟大的艺术代码[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6]约瑟夫・康拉德.吉姆爷[Z].熊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推荐访问:吉姆 道德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