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广告合同 > 正文

    基于原始文明之冢上的生态忧思_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46:40 点击:

      摘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书写了世世代代生存在大兴安岭丰饶的密林中鄂温克族人前后近百年的历史,以史诗般恢弘的情怀展现出鄂温克族在生养他们的这片天地中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生存状态,其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冲突的思索以及对原始文明消逝后的生态忧思。
      关键词:原始思维; 城市文明; 悖论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史诗般恢弘的情怀展现出鄂温克族在生养他们的这片天地中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生存状态,以及这个民族的文化变迁和族人们不屈的坚守与执着。在迟子建而言,生养她的独特的自然天地——黑龙江漠河北极村造就了她作品中对自然与生态格外关注的独特创作思维,那里的鸟兽鱼虫、那里的日月山川无不深刻的作用在作家的脑海和血液中。在她返归城市生活之后,迷乱聒噪的城市生活让她心生反感和抗拒,并自觉的在自己的作品中退守她原始的灵魂家园,来排解城市工业文明所带给她的失意、困惑和迷惘。
      一、灵性“右岸世界”的原生态文明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 鸣唱和赞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的图画,额尔古纳河右岸本身就带有一种原始野性的生存状态的神秘色彩,在作家的笔下,右岸世界的生灵无不与自然血脉相容,共存共荣。自然生存环境的严酷与艰难在迟子建的笔下反而是鄂温克族人赖以生息的温床,是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生存背景,他们依托于自然给予的一切幸福生活繁衍生息。他们以游牧和狩猎为生,伐木来建筑房屋,他们潇洒的穿越在高山密林之中,森林用自己博大的胸怀滋养和纵容着这样一群儿女,人与自然可以通过萨满沟通,那是真正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之境。鄂温克族人傍水草而居,驯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朋友,以大自然中各种丰饶的资源作为食物的来源,他们为猎杀的动物祷告,用驯鹿奶作为初生婴儿的乳汁,用桦树的汁液作为饮料,用兽皮制作手套和衣服,他们住在看的见天光的西愣住里,在月光与情人的爱抚下在爱巢制造呼啸的风声,在鄂温克族人的生命哲学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消遁而是意味着一个崭新生命征程的开始,不断的往复循环,达到自然界有机的整体的平衡,小说中人物的生老病死完全遵循着大自然神圣的安排。鄂温克族人在自然中孕育繁衍,他们的人生哲学也如大自然一般的博大、宽容、不富攻击性,男人和女人平等分工相扶相携,他们对待任何人都没有恶意,即使是对待他们家园的入侵者,他们都以对生命的最大怜爱与悲悯对其进行宽容和拯救,并不吝与以伤害自己为代价。这一切都源于鄂温克族人原始而博爱的生存哲学,更源于作家天人合一的原始生态观念。
      二、原始自然生存与现代城市文明的悖论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滞,当宁静和谐的“右岸世界”被现代城市文明的侵袭所打破的时候,鄂温克人的梦境也同样被敲碎了。大片的森林被采伐,族人被迫下山定居来结束他们所谓“荒蛮”的生活,小说中的“我”被劝说去山下定居,她反感的说:“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工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鄂温克人与自然的相生相依成了她们对生态造成破坏的借口,而在表面的文明遮蔽下涌动的却是不折不扣的破坏和谐生态的浊流。迟子建是一个“潜在的生态文学作家”,她“想借助那片广袤的山林和游猎在山林中的以饲养驯鹿为生的部落写出人类文明进程众所遇到的尴尬和无奈。”因为原始的生存状态和所谓的现代城市文明本来就是一个悖论,文明的进程有时是美好事物的隐形杀手。当我们面对一个原始民族和他们原始的生存方式时,我们总是以文明自居认为这个民族是荒蛮和落后的,但是其实它们才是真正的“文明的、诗意的、唯美的”。作品中作为叙述者的“我”,见证了这一文明进程所带来得一切,也见证了鄂温克民族所经历的沧海桑田,在经历过疾病和瘟疫的侵袭、外来侵略者的蚕食的诸多苦难之后,族人们失去了与他们的生存紧密维系的生存之根,他们面对现代城市文明而无法挽回的被异化,陷入了矛盾而尴尬的处境之中。
      三、失落中鸣唱人与自然和谐的挽歌
      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把一个民族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一天的时间轨迹之中,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正是把一个民族从充满活力到兴盛,再到行将消失的过程隐喻得十分贴切。当失去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共生共荣的生态关系之后,原始部落的氏族伦理在现代文明的侵扰下逐渐走向崩溃,鄂温克文明最葳蕤的部分不得不走向它行将落幕的黄昏,走出山林,改变成为另外一种不具有原始的野性和生命力的生存模式。小说中的叙述者为这即将没落的原始文明而伤怀,但结尾又用“半个月亮”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希冀和对和谐自然生态的期盼和重构热望。“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的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像一道道伤痕......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过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轮淡白的月亮。”这头跑回的驯鹿所隐喻的正是一个民族原始文明的回归。事实就是这样:当两种文化相遇,强势的一方总是要改造逐渐式微的另一方。因为这种尴尬的悖论存在,我们才说他是幸而不幸, 悲而不悲的。
      四、结语
      历史不能停滞,历史同样不能割断,他就像一条婉转的河流,裹挟而来的有污浊的泥沙,也有剔透的鹅卵石。当我们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灵魂逐渐跟不上身体行进的速度,人性日渐浮躁和丑陋,《额尔古纳河右岸》如一脉清澈的激流抵挡了人们日渐污浊的内心,作家为我们构建的自然家园,是让我们的灵魂得以救赎的栖息之所,在迟子建的创作, 都是她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诉求。
      参考文献:
      [1]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2]方守金.迟子建. 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文艺评论,2001.3.
      [3]栗明.诗意地栖居—迟子建以及《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生态观.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3.
      作者简介:丛领(1987.6-),女,籍贯:吉林通化,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推荐访问:忧思 原始 生态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