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广告合同 > 正文

    市场营销的导向转变历程【加快发展方式从出口导向型向开放型转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30 04:47:00 点击:

      摘要 开放型经济较之于出口导向性经济是一种更高级的对外经济形态,二者虽有联系,更有本质区别。当前,我国传统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从内因上看,其具有依附性和不可持续性等与生俱来的缺陷;从外因上看,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其继续维系困难重重。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经济模式应该由单向的出口导向型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型,要对贸易结构、投资结构以及消费结构进行根本性调整。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出口导向 开放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4-0049-04
      一、出口导向型与开放型经济:从形式到实质的区别
      出口导向型经济是指以生产和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学上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照的概念,它强调的不仅是对外开放所包含的经济体制发展的方向和过程,而且还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家市场联系在一起,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开放型经济与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两种模式从形式到内容上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从联系来看,无论是开放型经济还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都是立足于对外开放,强调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出口导向强调的是市场关联,是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构成。从区别来看:①目的不同。出口导向型经济是简单地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尽可能地扩大出口规模;开放型经济则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出发,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②开放形态不同。出口导向经济是单纯地鼓励商品出口,而开放型经济是积极推动商品、服务、资本和要素自由跨境流动。③开放价值导向不同。出口导向经济强调的是通过不断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开放型经济强调一国的经济制度与世界经济相联系,即把开放作为市场化、制度化的安排,在制度上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④开放性质不同。出口导向型经济总体上是一种政策性的开放战略,而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总体上实行的中性化战略,是一种制度性的开放。⑤开放具体内容不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唯一指标是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而开放型经济衡量的是包括进出口等外贸流出入量,吸引外来投资、对外投资等资本流出入量,物质资源与人才资源等要素流出入量等一揽子指标体系。
      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系、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具有经济制度的性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国家实行的几乎均是开放型经济。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与此相反,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往往是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时采用,与较低的经济和市场化水平相伴随。开放型经济模式意味着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获得发展的外部机遇更多,同时也承担着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乃至各种冲击。与出口导向模式高度依赖外需市场的刚性不同,开放型经济模式的弹性更强,对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明显高过一筹。
      二、转型的内因:出口导向型模式的缺陷
      30余年来,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带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货物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9年的9.6%,而德国和美国的这一数据在2008年分别是9.1%和8%。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为24.5%,德国为32.9%,美国为7.3%。由于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用旺盛的出口需求带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避免了因国内需求不足而出现经济萧条。这种基于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之所以成为可能,部分是由于对土地交易、公用事业(水和电)、能源以及资本的控制性定价,从特定的角度看,这些都可以视为对出口导向策略的补贴。
      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导向战略之间相互强化,共同构成了中国近30年来的产业格局,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在国内直接设立生产基地或者委托国内代工企业进行生产配套,产成品远销世界各地,直接带动了出口的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出口导向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国内代工企业对外资的依附,并且对外商直接投资依赖程度越深,越会强化对出口导向战略的路径依赖。其后果是,原本基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却需要持续维持甚至压低国内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以保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缓慢,企业福利和保障严重缺失,国内资源和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由此走上了恶性循环的轨道。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教训就在于,在产业体系上未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同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依附型”出口导向型产业模式的一个后果是国内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话语权的丧失。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跨国公司由于在品牌、研发、设计、营销等一个或多个环节具有优势而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国内企业一般具有生产能力优势。而前者是稳定、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后者却是相对的生产优势,随时都面临着更具成本优势竞争者的进入替代,如印度、越南等国近年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基地的崛起。因此,不对称的优势决定了跨国公司始终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主导地位,国内代工企业只能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
      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导贸易结构的长期保持,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由于出口产品附加价值和盈利率过低,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是高投资和高消耗粗放型增长模式的延续,这种模式在几年前随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加大已经受到严峻挑战,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直接将这种模式的弊端全面暴露。
      三、转型的外因: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危机在经历了从局部的次贷危机阶段、全球流动性短缺、信贷紧缩、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阶段后,直至目前进入了逐步复苏的后危机阶段。危机中各国为了应对流动性紧缩纷纷采用反周期的刺激方案,使经济逐步走出衰退。进入后危机时代,各国为了重振经济增长已展开了一场新的角力。为了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位置,中国必须把握全球经济跳动脉搏,适时构建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全方位开放型经济转型的新格局。   1 发达经济体消费模式的重新调整,外部需求重振道路漫长。在全球经济的南北格局下,欧美发达经济体通过信用消费模式带动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由此形成的贸易顺差又通过资本市场返回发达经济体,为超前消费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割断了这个循环链条,虽然外需减弱已经是不争事实,但是金融危机的更重要影响表现在迫使欧美发达经济体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模式。即便危机后发达经济体经济能够实现经济复苏,以往的信用消费模式也将有所收敛,造成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竞争更加激烈。
      2 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导向型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后危机时代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倾向日渐显现,由此决定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可能会受到严峻挑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危机爆发初期,各国之间普遍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冲击,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为了本国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就业等民生大局,各国必然会各自为政,高举保护主义的旗帜。从形式上看,发展中经济体普遍采用关税保护措施,而发达经济体往往采取更为隐蔽的措施,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使得贸易保护主义的认定更为困难。中国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连续三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受害国。
      3 经济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塑。即便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在后危机时代,发达经济体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发达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中份额在逐渐下降,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正在逐渐增加。
      四、构建开放型经济模式的内容与途径
      开放型经济是一种开放化、国际化的经济形态,运行于全球产业分工与协作中,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运行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国内外经济因素与一国所有经济主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国际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循环运动。它广义上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狭义上涵盖外资、外贸、外经等三大主要内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国内产业和市场格局的调整。
      在新的开放型经济模式中,中国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类资源。在国际贸易问题上,不但要继续发展对外贸易,更要注意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在国际投资问题上,不但要继续“引进来”,还要加快“走出去”步伐,逐步积累自身的新优势;在消费结构问题上,不但要保持外需规模,更要进口挖掘内需市场,促进内外需平衡。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不仅表现在以上所提及的具体内容上,更在于发展理念的转变。例如在国内开放布局问题上,不但要沿海开放,还要内地开放和边境开放;不但努力推动wT0多边自由化进程,也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紧抓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还意味着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要有全球视野、大国责任感,致力于建立公平非歧视性开放型经济体制,致力于互利共赢,而不是以邻为壑;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兼顾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1 贸易结构的转型——形成出口与进口平衡的外贸格局。全面开放型经济模式下的进口与出口,需要摒弃传统险隘的出口创汇观念,要结合经济发展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在贸易发展方式上,从追求数量、规模、速度、外生、粗放、扩张型的发展方式向数量与质量并举、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并重,速度适宜与效益提升并存的集约、内生型、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转变。加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产品比重,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鼓励针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需求结构的不同目的出口;鼓励因应国内需求结构变化的产品、服务和资源进口,尤其是重要战略性基础资源、能源和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在维持国际贸易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实现国际贸易的利益最大化。
      2 投资结构的转型——形成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平衡的格局。开放型经济模式下的对外经济合作,既强调吸引外资,也注重加大对外投资,减少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从今后一段时期来看,必须紧紧抓住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机遇,将大力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外包,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分工作为新一轮吸引外资的战略方向。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外包为突破口,带动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一些现代服务业部门迅速兴起壮大。在继续加强适应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外资引进的同时,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国内企业和资本尽快“走出去”,加大国际投资步伐。中国应在统筹考虑提升自身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协调合作两方面关系的前提下,以企业和市场为主体,着力组织推动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核心能力型跨国并购,通过更大范围聚集全球优势生产要素,培育中国的全球性跨国公司。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新的对外经贸合作空间,有条件地加大对外援助力度,有目的性地创造新的外部需求,加强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
      3 消费结构的转型——形成外需与内需平衡的格局。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全面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要求,仍然需要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这是改革开放30余年的成功经验总结,也仍然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另一方面,迅速有力地扩大内需是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举,在开放型经济模式下,对外经济的着眼点在于继续加强外需市场开拓的同时,不断调整外需和内需市场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驱动中外需和内需的平衡。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未来的中国市场必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界限逐渐模糊,将出口优先的单一政策目标转型为出口推动与内需扩大并举双重政策目标是现实的选择。抓住后危机时代带来的“被动转型”契机,需要及时培育和启动内需市场,拉长基于内需导向的产业链,大力培育从事技术研发、品牌设计、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的企业,对面向内需市场的设计、研发等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对在内需市场上取得成功,并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要给予大力扶持,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内需市场“练兵”再抢占国际市场。
      责任编辑:垠喜

    推荐访问:开放型 加快发展 导向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