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广告合同 > 正文

    季枭寒唐悠悠小说目录 从“唐”说起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07 04:46:08 点击:

      提到新加坡,总能让人想到那只喷水的石狮子,热气腾腾一尘不染的花园街道,热闹非凡、叮当作响的新式潮州话、新式英文。从古到今,这片海域都穿梭来往着世界各个地方的船只,南洋的空气混杂了全世界所有的味道。这个城市特别小,也特别大,它静静地忙碌在世界的另一头。
      “唐”弦乐四重奏组(T’ANG QUARTET)已经存在有二十年了,了解他们是通过中国作曲家胡小鸥近期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上演的委约新作《金沙·找魂》(Soul Capture)。整部作品时长六十分钟,一首四重奏曲能结构磅礴成这样,叹为观止。六个乐章分别为《太阳鸟》《遥远的声音》《飞鸟,面具和磬》《旋转的图腾》《祭祀酒歌》《弦外之音》。经过两天公演,反应热烈。我除了对新加坡听众的接受能力相当吃惊,剩下自然是对这个四重奏组“唐”饶有兴趣。
      1992年,四位好哥们——第一小提琴黄毓颖(Ng Yu-Ying )、第二小提琴洪泽民(Ang Chek Meng) 、中提琴陈国安(Lionel Tan )、大提琴陈国平(Leslie Tan),从美洲、欧洲、澳洲各地求学回到新加坡,成立了“唐”四重奏组。他们的第一场公开演出还是挺传统的,选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Op.11)等经典重奏作品。尝到合作甜头之后,他们这辆快速奔驰的四轮战车就马不停蹄越奔越远,1999年索性全然脱离养育他们的新加坡乐团,成为了职业重奏音乐家。有胆量脱离传统铁饭碗,首先是勇气。太多年轻音乐家自打从音乐学院毕业,钻进了某乐团某音乐学院,除了任务音乐会任务学术,基本全面停止主动学习新的音乐作品,背上了那个好看又有安全感的龟壳,颐养天年。其次,还是勇气,他们扩充自己的音乐版块,无论是新音乐,还是典型古典音乐、浪漫时期作品,直到巴洛克,改编室内乐作品,爵士乐作品,试验艺术作品……南北美、欧洲、非洲、亚洲任何地区的作品,他们都不拒绝涉猎。最重要的则是音乐家们对自己的音乐生涯有绚丽的蓝图规划,对音乐的野心,让他们没有拘泥在那个海角花园。
      约了多次电话采访,追着新加坡太阳跑的那个人终于拨通了“唐”的第一提琴黄毓颖的电话。布鲁塞尔时间下午三点,新加坡时间晚上十点。
      叫“钮先生”几个回合,才发现“NG”先生是“黄先生”……
      ○ 是的,新加坡拼音是从潮州话发音而来的。如果你细心地话,就能发现“T’ang”除了取自中国鼎盛王朝——唐朝,也是我们四位合作者的姓氏缩写。Tan——中提琴和大提琴陈氏兄弟,Ang——第二小提琴洪择民,Ng——我。
      ● 我其实在猜想,私下你们喜欢什么音乐,跟你们平时爱好是否有关?
      ○ 现在听其他音乐的时候很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吉米·汉瑞科斯、崔健,喜欢王菲的歌。
      ● 哦,真的!很难想象。喜欢热闹的共产主义和看似叛逆的传统女性。
      ○ 啊?哈哈,是吧!
      ● 这种倾向会不会跟你们的老师新加坡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同时在新加坡音乐学院工作的尤里·黑格尔(Jiri Heger)也有直接联系?
      ○ 相信是有联系的。黑格尔从捷克的布拉格音乐学院毕业后来就到了新加坡,很年轻,岁数大不了我们几岁,因为其音乐魅力,在很短的时间就有了不少提琴学生。我们重奏的四位或者说整个新加坡上世纪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小提琴家不少都出自他栽培。怎么描述呢,他是个音乐激情万丈、对生活满怀憧憬的人。新加坡很多华人还是保守传统潮州家庭,我们从小无法和父母说出口的话,就都会跑去跟他说。黑格尔肯定是我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即使到如今,黑格尔还是会偶尔给我们些建议。
      ● 无论音乐家如何成熟,如果能再多一双耳朵帮你把关,应该是特别幸福的事情!在你们还未启程去求学前,是否已经常常一起演出?
      ○ 一起练习是有的,但是并没真正合作过。我们当时已经是相当熟络的好朋友,去国外读书前我们就约定读书回来,一定要一起做音乐。
      ● 合作已经近二十年了,能分享一下你们当初是怎么磨合的吗?
      ○ 你是想听我说,我们是否吵架生气为了音乐处理方面的事吧?我们四个人性格还是挺不同的,刚开始大家还真会因为一个乐句的处理较真。现在我们都早成家立业了,当老师当爸爸的人了,交流沟通上面肯定就学得乖巧多了。今天你想用你的主意,那么就照你的办法,那明天也可以试试我的主意。
      ● 1999年刚刚有了“唐”这个重奏组,你们就已参加过很多次世界的室内乐比赛,还获得过魏玛国际室内乐“约瑟夫·约辛”比赛现代作品的最佳评委奖。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嘛?
      ○ 哈哈,是的,很好玩。当时我们四个已经回到新加坡交响乐团工作多年,年龄算是参加这项比赛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大家心态都相当松弛,权当去德国度假,选了一堆比较冷门的曲目,很开心。
      ● 我身边几位重奏音乐家都曾经参加或者报名过这个由魏玛学院机构组办的比赛,据说还挺不易的,每个赛手都跟考教授评职称一样紧张。居然你们就如此轻松获了奖,我听上去也感到很过瘾。那比赛之后你们和胡小鸥是怎么认识的呢?
      ○黄:我们是陈怡的朋友,小鸥正好那时候在陈怡门下读博士。一年去拜访陈怡,大家都喜欢川菜,饭桌上谈音乐越谈越投契,我们都鼓励他做各种创作风格的尝试。接着没多久,他就为我们和“阿福和朋友”舞剧团的试验舞剧《BLOCK 33》写了第一部重奏委约作品。
      ● 能稍微描述一下是怎样的一部舞剧吗?
      ○ 这台舞剧讲述的是新加坡再普通不过的市民阶层。一栋栋相同的大楼,人没有自己的面貌,人的代号仅仅是出入于不同门牌的号码。舞剧首演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大厅内进行,演奏者除了大提琴陈国平,其他人都站在象征钢筋水泥框框的舞台造型里,舞者穿行于我们之中。这部舞剧是新加坡舞蹈家郭亚福2008年编导的一部试验剧,舞剧音乐我们选择使用了胡小鸥的《MO XIE麽些》和谭盾的《八彩》。
      ● 选择在博物馆中展示音乐艺术让人挺好奇。此外,我看到过一些大型作品演奏片断,其中有一部作品曾在新加坡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澳大利亚等地都演出过。整体制作精致,舞台视听效果饱满的作品。   ○ 你说的是《光之见证》(Optical Identity)?
      ● 是的。
      ○ 《光之见证》是2007年新加坡音乐节首演作品,由四部不同作者所写的四重奏曲组合而成,演出整场大概八十分钟。第一部分是后现代主义创始人凯文·弗兰斯(Kevin Volans )1986年所写的《White man sleeps》,第二部分是阿塞拜疆女作家弗兰西斯·莎黛(Franghiz Ali-Zadeh)1994年的《穆甘·萨雅吉》(Mugam Sayagi),第三部分是罗尔夫·瓦林(Rolf Wallin)在2000年为四重奏和电子所写作品《Phonotope 1》,以及第四部分——英国舞剧、电影原声作曲家舟比·托尔巴特(Joby Talbot)的首演作品《人工控制》(Manual Override)。
      ● 这么说,在《金沙·找魂》之前,你们已经有一部更大规模的舞台四重奏音乐作品?
      ○ 从演出曲目的长度来说,《光之见证》要更长。舞台整合除了我们四人外,还有一个艺术工作组。从视听觉创意规划,舞台设计、装置、灯光、服装各方面历时一年制作完成。
      ● 最初你们是如何选择组合四部不同作者的作品,并命名为《光之见证》 呢?
      ○ 凯文·弗兰斯是一位南非出生的音乐家,在德国科隆音乐学院当过施托克豪森助手多年。他这部作品血气方刚,音乐色调如骄阳般灼热灿烂;弗兰西斯·莎黛是一名有着穆斯林背景的俄罗斯阿塞拜疆钢琴家、女作曲家,《穆甘·萨雅吉》这首曲子是阿拉伯语诗词唱念的一种形式,音乐色感阴柔黑暗,音乐常常会描述一些被碾碎撕破的场景;罗尔夫·瓦林是来自挪威的作曲家,音乐中使用了很多挪威电子、爵士、摇滚动机,音色感上能让人立刻联想到冷淡简约、白雪皑皑、冰川时代。舟比·托尔巴特最后一个作品的出现则是一种对光色的总结。
      ● 把几个地区产生的极端个性变换成声音编制在一起,获得一种光色的强烈对比?
      ○ 差不多这个意思。
      ● 你们的演出总是这么大制作大成本的工程,但是CD出品并不多,是吗?
      ○ 不多,总共出过三张。一张是德沃夏克的两首在美国完成的四重奏作品Op.96、Op.97,命名为《美国制造》(Made in America);另外一张是为医院录制的小品,专门用于病人护理、心理治疗;还有一张是两位在二战中死于集中营的捷克犹太音乐家巴维尔·哈斯(Pavel Haas)和埃尔文·舒尔霍夫(Erwin Schulhoff)的四重奏作品。
      ● 对不起,你刚提及的两位作曲家,连名字我都没听说过,如果他们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相继离世,那大概他们的音乐属于勋伯格之后的风格?
      ○ 是的。选择这两位作曲家的原因也由于黑格尔的推荐,因为他出自那片土地,对二战有非常浓烈地情绪,这种情绪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埃尔文·舒尔霍夫出生家境殷实的犹太家庭,当时典型的高等知识分子,共产主义者,周旋于欧洲上流社会。曾在布拉格学习钢琴,在维也纳、莱比锡、科隆跟随德彪西、马克斯·雷格尔、威利·特尔等学习作曲,他的曲风跨度很大,早期受斯克里亚宾、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响,是少有几位把当时流行动机成功植入古典音乐的作曲家。后期作品被列为新维也纳乐派,虽然他并没有接受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
      ● 那巴维尔·哈斯呢?
      ○ 他的音乐使用了大量的捷克民谣、爵士因素,巴维尔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是精品。以中国古诗词为名的声乐室内乐作品和几首四重奏曲,是现今比较容易能听到的曲目。
      话语间,黄先生不停咳嗽,我注意到电话连着的一方已近深夜,几次出于礼貌都犹豫要不要先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好不容易话匣子打开,觉得如果没到尽兴还是颇遗憾的。提到那两位在集中营中丧命的作曲家,虽然他们使用相同的语言,留着同样民族的血液,最后的命运都如此悲惨,但是写作的音乐风格差距却很大。埃尔文·舒尔霍夫喜欢采用活泼有活力、闪闪发光的因素。当采访后听“唐”所演奏的舒尔霍夫,我脑子里一直转悠着这个感觉,很想用一个可能会招致很多人拍砖的比喻来描述:莫扎特跳着法国“康康舞”跨世来到了二十世纪黑白电影的时代,丰富充满梦幻的音乐语汇,干净利落的结构控制。而巴维尔·哈斯的心里充满层层迷雾,沉重如灌满铅的低音让小提琴声部如最后一片秋叶般在风中摇弋。他们两位作者都会用一些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爵士因素,但是明显埃尔文的世界里有巴黎的香奈儿和摇摆(swing),巴维尔则是在风高月明的夜里低声吟诵着捷克语的《静夜思》。
      ● 我还注意到“唐”2011年刚跟波士顿铜管乐团合作的“Notes from the Balcony”这场音乐会,你能谈谈这场音乐会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发生在阳台上的爱情故事,《罗密欧和朱丽叶》和《西区故事》?
      ○ 我们把普罗科菲夫耶夫的舞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和伯恩斯坦的百老汇歌舞剧《西区故事》改编为铜管五重奏组和弦乐四重奏组、两位打击乐编制的室内乐作品。采编取义,首先这两段爱情都是在阳台上萌生,而剧情也同样是两派的仇恨而让情人们以分离死别告终。两段发生在不同时空的爱情故事,让俄罗斯和美国两种音乐在舞台上来了一个比拼。
      ● 我在网络上听过片段,火力十足,演奏气氛很好。五个人的铜管乐队一点都压不倒四个人的弦乐,相反,音色平衡控制恰到好处。只是觉得会不会你们演奏的普罗科菲夫耶夫比乐队速度快?
      ○ 哦?我也听过了,觉得还好。整体来说,乐队是有可能会比重奏组提速要困难,再由于我们编制小,听觉上面会有轻装上阵、快马加鞭的感觉。
      ● 有可能,而且我只听片段也很容易有断章取义的危险。
      挂掉电话,才发现其实我还有挺多的问题想问。自七年前建立新加坡国立音乐学院(YONG SIEW TOH CONSERVATORY)以来,这所音乐学院在极短的时间,就开始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唐”的四位成员就都同时供职于学院弦乐系,和“唐”曾经一起演出的音乐家,不少也都在此任职。新兴音乐学院,以及新加坡的文化音乐教育机制和音乐市场是怎样的呢?我希望在几个月后能跟“唐”碰碰头,有机会再继续聊聊。

    推荐访问: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