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5 04:51:59 点击:

      关键词:朱淑真 诗词 断肠 心解   摘 要:朱淑真是宋代流传作品最多的女作家,与李清照并称宋代女性文学的双璧。她一生婚姻不幸,悲伤抑郁,所有孤独怨愤均付诸诗词。其著作《断肠集》,实为诗人悲惨身世的写照。文章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来研读其诗词,从四个侧面解读诗人“断肠”的心路历程,以探讨其诗词的深刻内涵。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出身官宦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①,且“才色冠一时”②,是宋代流传作品最多的女作家。她共留下了三百三十七首诗歌,三十多首词,被宋魏仲恭收为《断肠集》。明代毛晋将李清照的《漱玉词》与朱淑真的《断肠词》合刊,认为“淑真易安,并称隽才”,将二人并称“双璧”③。在人们印象中, 朱淑真是一位“苦命女词人”④ ,她一生婚姻不幸,身世凄凉,悲伤抑郁,其诗词多含孤独悲苦内容。《断肠集》中“愁”出现近八十处,“恨”约二十处,“断肠”十二处,各种悲情,苦情应有尽有。本文以其诗词为依据,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分析 “断肠”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探讨诗人“抱恨终生”的心理历程。
      
       一、鸥鹭鸳鸯作一池:婚姻不遇的愁苦
      
      对朱淑真的婚姻,目前有几种意见,一种观点是据魏仲恭在《断肠诗词•序》中说:“蚤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 乃嫁为市井民妻, 一生抑郁志……”⑤海盐张宗《词林纪事》载:“淑真……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⑥《宋诗纪事》所载亦同,认为朱淑真一生抑郁的原因是“嫁为市井民妻”;第二种观点是田艺衡《纪略》记载,朱淑真“因匹偶非伦,弗遂素志,赋《断肠集》十卷以自解”⑦,《女红志余》称“钱塘朱淑真自以所适非偶,词多幽怨”⑧ ,《诸山堂词话》说:“朱淑真……所适非偶,故行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⑨其观点是朱淑真“所嫁非偶”;第三种观点是当代学者邓红梅以“会时喜, 离别悲及别后寂寞相思”⑩来概括朱淑真对丈夫汪纲的感情。邓红梅说汪纲后来可能有“窦涛阳台之事”, 娶妾并携妾宦游, 且推论朱淑真与此妾关系不佳, 以至有相当一段时间独居家中。这同以往论者的说法大不相同。关于朱淑真的丈夫,郭清寰等人已有考证,认为其夫并非市井民家子,而是一个做官之人, 邓红梅的考证也证实了朱淑真的丈夫确实做过官, 并且是个“出色的实干家”、“称职的地方官”[11],因此朱淑真抑郁的原因不可能是“嫁为市井民妻”。从朱淑真的诗词和经历来看,笔者认为,诗人“断肠”的首要原因是丈夫汪纲不是诗人心中所追求的精神上有共鸣的才子佳偶。
      少女时期的朱淑真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初合双鬓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抱满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 “门前春水碧于天,坐上诗人逸似仙。白璧一双无玷缺,吹箫归去又无缘。”(《湖上小集》)从这两首诗中可看出女诗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一位风流潇洒、才华横溢的“逸似仙”的名士,是能和诗人在精神上有共鸣的“萧郎”。可婚后的生活怎样呢?况周颐及缪钺先生说她最初委曲求全与丈夫和睦相处,曾作诗相赠,如《贺人移学东轩》:“一轩潇洒正东偏,屏弃嚣尘聚简编。美璞莫辞雕作器,涓流终见积成渊。谢班难继予惭甚,颜孟堪希子勉旃。鸿鹄羽翼当养就,飞腾早晚看冲天。”在诗中,诗人期望丈夫成为“颜子”、“孟子”那样的名流,自己也以“谢道韫”“班昭”自勉,希望与丈夫一起比翼齐飞。当丈夫一再赶考一再落榜之时,她这样写道:“春光正好多风雨,恩爱方深奈别离!”出嫁后的朱淑真虽与丈夫有过一段平静的生活,可她的内心大多是凄苦的。“桃花脸上汪汪泪, 忍到更深枕上流”(《新秋》),“独宿广寒多少恨”(《秋夜闻语》,“杜宇能飞却不归 ”(《闻子规有感》),“人间何处无春色,只是团圆人未归”,从这些诗可以看出她的丈夫常常不归, 寂寞的她只能悲叹“独倚妆窗梳洗倦,只惭辜负好年华。”(《春词》)即便和丈夫在一起,但诗中所抒写的却是诗人在丈夫身边的孤独,“山色水光随地改,共谁裁剪入新诗。” (《舟行即事》其一)“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诗裁。” (《舟行即事》其五) “岁暮天涯客异乡,扁舟今又度潇湘。颦眉独坐水窗下,泪滴罗衣暗断肠。”(《舟行即事》其六)行舟江上没有可以彼此吟诗唱和之人,诗人心灵寂寞,怨恨之情溢于言表。丈夫不仅不了解她的才情志趣,甚至和她连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也没有,暗示出对丈夫的极度失望。“吟笺谩有千篇苦, 心事全无一点通。”(《寄恨》) “纵可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圆子》)毫无共同语言,只知追名逐利的庸俗丈夫与自己理想当中的才子佳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愁怀》)诗人自比鸳鸯,把丈夫比喻为鸥鹭,喻两个貌不相称、志不相投的人强成夫妻,深刻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女诗人对自己婚姻的强烈不满。最后,诗人由失望、伤心而对上天发出怨愤:“作恶东风特地寒”(《又绝句二首》其一),“惆怅东君太薄情”(《恨春五首》其一),“冬晴无雪,是天心未肯。”(《念奴娇•催雪》)“独占秋光盛,天工信有偏。”(《中秋玩月》)“不许蟾蜍此夜明,始知天意是无情。”( 《中秋夜不见月》“痴汉常骑骏马走,巧妻偏伴拙夫行。老天若不随人意,不会做天莫作天。”(《悲怀》)在“从宦东西不自由”的仕途生活和不和谐的婚姻双重折磨下,她日渐憔悴。“起来不喜匀红粉,强把菱花照病容。腰瘦故知闲事恼,泪多只为别情浓。”(《睡起》)所嫁之人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丈夫,使朱淑真陷入深深的愁苦之中。
      
      二、“始知伶俐不如痴”:有才无命的怨恨
      
      朱淑真生活的宋代,程朱理学盛行,“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是礼教秉承的道德原则。在当时,一些上层家庭女子自幼就开始学习,但女性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根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司马光在《家范》中虽然认为女子读书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他强调女性学习的教材不过是《孝经》《烈女传》和《女诫》,目的不是为启发女子的智慧,相反却是为了让女性当好男性的附庸,更加俯首帖耳地成为男性的奴隶。
      朱淑真自己深知一个闺阁女子舞文弄墨是不被允许的。她在《杂题》中说道:“然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然而她却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寄托在诗词创作上。“浴罢晚妆慵不卸,却亲笔墨赋新诗。” (《雨过》) “眼界清无俗事来,要凉更著好诗催。” (《夏雨生凉》)表现了诗人对文学的酷爱。“当时寂寞冰霜下,两句诗成万古名” (《吊林和靖二首》其一),一个真正的诗人,要想写出传世之作,哪怕只是一两句诗,也需要耐得寂寞,淡泊名利,须具有顽强执著的追求精神,蕴涵了女诗人对诗歌创作甘苦的体会。然而,令朱淑真苦恼的是,她没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却有那个社会根本不需要的“才”,唯其有才,她才倍感天道不公,命途蹇促。“情知废事因诗句, 习气难除笔墨缘”(《暮春》之二),“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闷无消遗只看诗,又见诗中话别离。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呤俐不如痴”(《自责》)。赵世杰在《古今女史》中说:“可方《女训》。”其说迂腐不堪。表面看来,词人的一切不幸都是因识字弄文而起,作者在为自己违背礼教的行为进行忏悔,实则不然。金性尧在《宋诗三百首》中评价说:“在宋代的道学统治下,妇女本身亦会受到这种势力的影响。这首诗里说的却是愤激性的反语。所谓自责,其实是对不公平社会的谴责。”的确,“女子弄文诚可罪”既是类似于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反讽,又是同苏东坡 “人生识字忧患始”一样富于生活哲理和批判精神。诚如王乙先生所云,“诗名《自责》,实即指责,是愤怒的控诉。在那样的时代里,敢于那样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传统礼教的挑战,也是一位有志不得展,有才不得施的女子对现实的无情嘲讽。”[12]
      可在那样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最终是难以实现的,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黄花》)。作者借菊花凋谢后仍紧紧抱住花枝这一自然现象,以物喻人,表现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及对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沈涛《瑟榭丛谈》评这首诗云:“尝谓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实郑所南《自题画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二语所本。志节徼然,即此可见。”这种公然抗争的诗作,也真是“骂尽古今之虚伪礼教,怨尽古今之薄�名狂,痛快之至”[13]。在《秋日述怀》中,更是显示出女诗人顽强的意志和独立生活的勇气:“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她在《问春》诗中大声谴责“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指出自己的青春、幸福与生命,全被万恶的“东君”剥夺殆尽,只剩下刻骨的痛苦与无限的愁恨。
      
      三、如在天涯无尽头:知音难觅的悲哀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宋代,妇女永远只能 “伏于人”,女性的地位低下,离婚的女性尤甚。爱情婚姻的失败、社会的舆论加上人们的歧视,使朱淑真产生了一种叛逆心理。有论者说朱淑真与夫仳离返回娘家后,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依然对情感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和期待。金性尧先生在《朱淑真评传》中说:“她所觅之新欢,姓名无可考。”[14]时代久远,详细记载这方面的资料很少,从朱淑真现存的诗词中,可略见端倪。
      《鹊桥仙•七夕》说:“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情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此词一反秦观的爱情观,诗人希望牛郎织女年年岁岁都能朝夕相处。“拼瘦损,无妨为伊”(《咏梅•冻合疏离》),流露出诗人对爱情的大胆自主与勇敢追求。被人称为“放诞”得妙的《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更是大胆描写了诗人与情人幽会出游时的情景,表现出了诗人不避礼教、不畏人言的独特个性和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憧憬。“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记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功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元夕•生查子》)在这里,诗人决不躲闪任何隐讳,全然蔑视森严的礼教,大胆说出与情人幽会之事,吐露了对情人真挚的爱情及对情人的痛苦思念。
      朱淑真的痛苦,来自于无爱的婚姻,来自于她始终对爱怀有企盼,并奢望在婚姻之外能寻求她理想中的爱情,而在残酷的现实中朱淑真想要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才女,爱情离她太遥远了。缪先生说她“不知何故又与情人决裂了”[15]。“宛转愁难遣,团圆事未谐。”(《中秋值雨》)“分明此去无多地,如在天涯无尽头。”(《寄情》)爱情自始至终都是她内心世界的精神支柱,当这根精神支柱倒塌的时候,更加剧了诗人断肠的人生。《江城子•赏春》:“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翠衾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其情思之悱恻,语言之芳馨,用心之凄苦可知。”[16]此词开篇写春日饮宴,引出对往日欢会的回忆,再追忆离别时的悲痛。当诗人忆起那些曾经让她陶醉过的幸福,忍不住手把梨花泪湿栏杆。诗中借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的典故抒发自己的别离之情。她梦见自己和相爱之人结起了姻缘,两人在“水云间”相会,沉浸在幸福之中;梦醒时“愁恨又依然”,写出了诗人的失望、空虚、惆怅、痛苦的无限愁怨。夤缘,出自《旧唐书•令狐楚牛僧儒传》“乔松孤立,萝莺夤缘,柔附凌云,岂曰能贤”,原是以女萝和莺这两种藤蔓植物靠攀援乔松而寄生扶摇直上,比喻利用关系,向上巴结而得高位。而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比喻无独立性的女子难以得到理想的爱情。因此,词人想到今生今世再也不可能拥有自己的那份真爱了,于是从心底发出了“天易见,见伊难”的绝望悲鸣,极尽知音难觅的悲哀。
      
      四、哭损双眸断尽肠:精神失依的凄绝
      
      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幸福都寄托在婚姻上。“朱淑真先有情人而后由父母主婚”[17]嫁给汪纲,由于“所嫁非偶”,她毅然决然脱离了夫妇关系,返回母家,从此更加重了对过去情人的怀恋。可迫于社会的压力,恋人与她偶见一面也是“非法”且不可明言的,情人与她的关系若即若离,使朱淑真倍加思念,爱恨迭生。“却扇羞花春已空,扫红吹白任颠风。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晚春有感》)词人认为,不能团圆有个音信也好,没有音信能做个梦,在梦中相见也好。但现在人不见,信不通,梦不成,诗人的词境中就只有“愁”了。从最初的 “一曲阑干一曲愁”(《元夜遇雨》)、“欲寄相思满纸愁” (《寄情》),到“自如春来日日愁”(《春日杂书》其十)、“年年对景倍添愁”(《暮秋》),再到“鸣窗夜听芭蕉雨,一叶中藏万斛愁” (《秋夜闻雨》其三)、“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 (《得家嫂书》)……在她的眼中,到处都是一片“愁”的世界。她的愁无处可诉,情好像有所寄实际却无人可寄,这种无望中的希望也就成了诗人心中一种永恒的残缺和剧痛。
      心灵上无所依托,使她的生活没有一线希望。白天,她孤零一人,苦度光阴,“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生查子》);晚上,她剔尽寒灯,彻夜难眠!“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阿那曲》)。笔调之低沉,意境之悲凉,对爱情的盼望与热诚转化为无奈与绝望。她常常“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减字木兰花•春怨》)、“独坐小窗”、“独自凭栏”、“独自徘徊”、“独依泪偷流”。甚至在佳节之际,她也只能“独自频斟守岁杯” (《除夜》),这些“独”字渗透了诗人凄苦愁绝、孤独无奈的心境,以至于后来到了“愁病相仍”的境地。“芭蕉叶上梧桐里,点点声声有断肠。”(《闷怀》)“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恨春》) “哭损双眸断尽肠, 怕黄昏后到昏黄。”(《秋夜有感》) “自是断肠听不得, 非干吹出断肠声。” (《中秋闻笛》) “蓬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伤别》),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无比苦闷和天地无告的悲哀。 她的《菩萨蛮•咏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以有情人对无情之花,花不解人意,写出人的孤寂凄凉;以无知之花寒写有知之人寒,透出怀人之深切的悲凉凄恻。“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菩萨蛮》)诗人把月缺的自然现象当作心灵的慰藉,极尽孤独冷寂的情貌,使人不忍卒读。
      朱淑真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又是觉醒的一生。透过其一生遭遇与“断肠”诗词,我们可以听到旧时代知识女性人格被压抑,感情受折磨,才能被漠视的哀歌;看到诗人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个性自由甚至不惜以死抗争的傲骨。诚如黄嫣梨所说:“朱淑真生于礼教森严、封建思想浓厚的社会中,却能大胆强烈地追求诚挚的爱情,实在令人敬佩之至。她的思想可说已走向时代之先了。”[18]至此,我们可以认为,个性自由的追求和追求的无法实现,正是诗人“断肠”的真正内涵。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张兰仙(1973-),云南省德宏师专中文系教师,四川大学访问学者,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研究。
      
      ①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②⑨ [明]陈霆.诸山堂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③[13][18] 黄嫣梨.朱淑真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④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⑤ [宋]魏仲恭.断肠诗词•序.见:朱淑真.断肠诗词[M].长春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⑥ 张宗.词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⑦⑧ 转引自许山河.从头便是断肠声――试论朱淑真的《断肠词》[J].海南大学学报.1990,(1).
      ⑩[11] 邓红梅.朱淑真事迹新考[J].文学遗产,1994,(2).
      [12] 王乙.颈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J].江汉论坛,1990,(12).
      [14] 转引自黄雪琼.泪不等闲流,挥断五湖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5] 缪钺.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断肠词[J].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3).
      [16] 宋词百科辞典[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7]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 郑先仪(主编).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版.
      [2] 张 璋、黄畲校注.朱淑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朱淑真,郑元佐注.朱淑真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 刘晓林.独留幽怨向黄昏――朱淑真《断肠词》抒情主人公形象[J].中国文学研究.2004.(1).
      [5] 刘 洁.断肠诗吟恩怨情――朱淑真诗词意蕴新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推荐访问:知人 人怜花似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