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读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品理想与极限人生 司马迁的理想人格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4 04:32:09 点击:

      摘 要:《报任少卿书》是西汉史学大师司马迁的心声之作,通过它我们可以体悟一代史家的理想与极限人生。   关键词:司马迁任安 理想 极限人生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006-01
      
      司马迁,西汉杰出史学家,其《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新的修史体例――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报任安书》最能体现“无韵之《离骚》”的精神。前人对《报任少卿书》的评价也极高,“绝代大文章”、“宏制巨篇”、“百代伟作”、“天下奇文”等。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回复信,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为书信中倾诉的对象多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作者不需要思前顾后,再三斟酌。鲁迅曾说:“究竟较近于真实。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所以通过《报任少卿书》这篇司马迁“自己的简洁的注释”,我们看到了一位百折不挠、为理想而甘愿“痛但活着”的史家巨匠,明白了什么是古史家的极限人生!
      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辩护,惹怒汉武帝要被处以死刑。虽然汉制死罪可以用钱赎免,但因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又“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只好以腐刑相代。出狱之后,司马迁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负责将百官的报告转达给皇帝,是皇帝的近臣,名义比太史令高。但它由宦官充任,担当这样的官职本身就是一种耻辱。司马迁内心惨痛,“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公元前93年,司马迁给朋友任安回信,即《报任少卿书》。因为之前任安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担负起中书令“推贤进士”的责任,但司马迁因公务在身,很久都没有回信。而这个时候,任安在太子刘据起兵和江充相斗中受牵连下狱。司马迁担心他遭斩,就给他回了这封信。这时虽然距李陵之祸已有数年,即使日月飞逝,时间这个最好的疗伤师也不能使司马迁的痛苦减轻丝毫,耻辱、悲愤吞噬着他。司马迁悲怆而沉痛地把自己的痛苦、愤懑,决心和意志呈献在给故人的书信之中。
      司马迁初任太史令时,热心仕宦且满怀豪情,要为君王、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李陵事件使他看到士大夫们趋炎附势的丑态。通过史料,我们知道司马迁之所以为李陵辩解,一是敬重李陵的人品;二是作战中,李陵虽败,但此战役兵力对比悬殊,李陵还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李陵虽投降,但李陵往日的为人,让司马迁相信李陵不过是“欲得其当而报汉”;三是想效忠君王。可以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忠心赤胆换来的却是“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幽于环墙之中”,“款款之愚”、“拳拳之忠”换得“诬罔主上”的死罪。司马迁遭受到了世间最大的耻辱,“祸莫�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人生旅途中会有种种不幸,但“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了解兴衰治乱,但也正因此他能更深刻地体悟到耻辱!人的本性都是贪生怕死,但“激于义理”,即使是胆小怯懦的人也还是会挺身就义。那么,他受了那么大的耻辱,怎么仍能挺得住、活下去?又是什么支持着司马迁在严重的打击之下,走出自己的极限人生?
      一是承父志。司马迁出生时,其父司马谈身为太史令,掌管“文史星卜”。虽不受重用,但是他理想远大――要承《春秋》,写一部完整的史书。可惜的是还没有来得及动笔,就与世长辞。司马迁立誓要承父业,成国史。
      二是司马迁才识卓绝,准备充足。司马迁有着良好的家学和师承,10岁左右随官为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来到都城长安,师从古文大师孔安国学《古文尚书》,从今文大师董仲舒习《公羊春秋》。他同时爱好文学、博通六艺,涉猎百家杂语,精通天文、律历、地理,懂得医药、乐律、占卜等。继承父亲官太史令后,又阅读了当时的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他能博览群书,又不读死书,他游历考察各地史迹,增广见闻。司马迁作太史令后,以高度的热情,开始著述《史记》。不幸的是在他写作《史记》第7年,就遭受了李陵之祸。
      三是学榜样。“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报任少卿书》中的名段,这段话曾经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在灾难面前重获新生,同时也是司马迁自身的榜样,他要效法前人,于逆境中发愤著书。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于那些为了建功立业而忍辱负重的英雄们,从不吝惜他的赞美之辞,如在《史记•伍子胥列传》赞中评价伍子胥:“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又如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赞中高度赞扬蔺相如:“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四是远大理想和恢弘事业更胜其父。在信中,司马迁详述了自己著述《史记》的动机和目的,说出了震撼千古的名言。“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要死的重于泰山,要通过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且司马迁坚信这个理想事业终将为社会所理解、所承认。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史记》和他自己都成为后代史家追奉的典范。尤其是每逢王朝更替之际,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的文人儒者,面临国破家亡,生不能、死不得的两难境地,“存国史”成为他们痛苦“活着”的寄托与支柱。
      五是逆境成就。逆境是痛苦的,但又是最好的老师。在逆境中,希望可以燃烧。正因为不幸,才使司马迁更加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培养其“反叛”品质,使他把自己的著作变成批判的、战斗的武器,成就“藏诸名山,传之其人”的事业。
      虽然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也解释了《史记》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但毕竟是一篇公开自传,行文较严肃谨慎。相比之下,《报任少卿书》是私人信件,具有较强的隐秘性,真情实感流于笔尖,我们从中能获得在正式传记里难以得到的史料。可以说,《报任少卿书》是我们后人解读司马迁,品位其理想人生的金钥匙。
      注释:
      【1】[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第408页。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推荐访问:司马迁 极限 理想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