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莱芜市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及灾情评估|地质灾害灾情评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21 04:39:49 点击:

      摘要 2012年7月7—8日、9—10日莱芜市连续出现了区域性大暴雨和暴雨过程,造成莱芜市部分乡镇受灾严重,达到中型气象灾害的标准。对此次大暴雨引发的灾情作出综合评估,探讨了本次灾害的致灾因素,总结了预报服务的效益和预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7—8日大暴雨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为大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暴雨;过程分析;灾情评估;山东莱芜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39-02
      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水汽输送是形成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7—8日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进行分析,并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进行模拟,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对提高大暴雨预报水平有指导意义。
      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1-2]。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和高影响天气的增多,气象灾害预报及防御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公众的高度关注[3-5],为进一步规范全国气象部门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工作,准确、及时、主动地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气象灾害信息,中国气象局下发了《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和《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对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和调查评估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2012年7月7—10日莱芜市出现的区域性大暴造成的灾害进行了综合评估,总结了预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对产生大暴雨的形成条件作了初步的探讨,为大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1 大暴雨形成条件分析
      1.1 环流形势
      2012年7月7日20:00 500 hPa高压脊东移,河套北部的低槽东移至华北地区,南支槽与副高相互作用有所西退。700 hPa西风槽东移,切变线北抬,西南气流略有加强,组织更有序。850 hPa由于副高加强切变线消失,鲁西南处于槽前一致的西南气流控制下,并有明显风速辐合。8日8:00莱芜位于500 hPa副高西北侧的上升气流区,700 hPa切变线位于黄河一线,西南气流出现明显的风速辐合,850 hPa在鲁西南形成了一个风场的辐合中心,暖切两侧出现了明显的急流,莱芜正好位于低涡切变南侧低空急流的左侧,强降水出现。8日20:00,随着副高的增强,700 hPa位于山东境内的气旋形弯曲往西推,暖切和急流强度明显减弱,850 hPa上的低空急流减弱消失,降水停止。
      1.2 水汽输送路径分析
      1.3 整层水汽输送分析
      从2012年7月7日20:00的整层水汽通量上分析,伴随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带汇合后向山东地区延伸,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交界地区形成了陆地上的大值中心,中心值达500 kg/(m·s),与相关文献的暴雨发生时的整层水汽输送大值500 kg/(m·s)相当。此时整条水汽输送带中降水最大的地方处于整层水汽输送最大值区域和水汽输送梯度大值的区域(菏泽强降水开始)。8日2:00的整层水汽输送最大值增强至600 kg/(m·s),实况降水最大处于整层水汽输送最大值区域和水汽输送梯度大值的区域(菏泽、泰安)。8日8:00,整层水汽输送最大值虽然维持在600 kg/(m·s),但水汽输送梯度却继续上升,造成2:00—8:00鲁中(莱芜、济南)出现50 mm以上的强降水。鲁东南出现整层水汽输送最大值中心,造成临沂市出现强降雨。8日14:00,整层水汽输送大值中心南压,中心值也减小,莱芜市降水结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地面强降水中心不仅与整层水汽输送中心有关,与整层水汽输送梯度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整层水汽输送梯度越大,地面降水就越大,在今后的暴雨预报中应高度关注。
      2 7月7—10日莱芜市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灾情评估
      2.1 天气实况分析
      受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低层切变线影响,7月7—8日、9—10日莱芜市连续出现了区域性大暴雨和暴雨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分别达151.6、84.5 mm,部分乡镇2次过程总降水量超过300 mm,创历史同期极值。区域站最大降水量228.8 mm,1 h最大降水量52.2 mm,降雨强度之强,为近10年之最。
      2.2 灾害影响评估
      连续的强降雨过程造成莱城区、钢城区、雪野旅游区洪涝灾害严重,据莱芜市民政局统计,持续的强降雨共造成玉米、生姜、花生等农作物受灾面积5 693.9 hm2,563间房屋被淹受损,79 585人受灾,部分道路、河堤冲毁,直接经济损失7 111.5万元。根据气象灾害评估分级处置标准,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的分级原则,“因灾死亡3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者伤亡总数30人(含)以上10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 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为中型灾害[2]”的标准,此次灾害达到中型气象灾害。
      2.3 致灾原因分析
      该次区域性大暴雨降水集中,降雨强度大,最大降水中心的雨量几乎是全年的1/3,是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受地形影响,暴雨中心多出现在南部和北部山区,雨水在短时间内迅速汇集,沿山川河道迅速下泄,强烈的落差使山涧洪水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加剧了灾害的影响;通过调查发还发现,河道行洪区及沿岸灾害较重,部分行洪区内的非法树木阻碍水流,使洪水不能及时排出,致使河堤决口,道路冲毁,造成严重的灾害。
      2.4 预报服务的效益
      针对这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莱芜市气象局均提前开展了决策和公众服务,并及时进行跟踪服务,期间发送《重要天气情报》 2期,发布雷电和暴雨预警信号5次,发送《雨情与天气情报》13期,发送决策短信17条14 000余人次,同时通过市政府政务平台、传真、电话、电视、报纸、网站等方式开展了全方位的气象服务,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效联动,部分气象信息员和乡镇领导,接到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通知村领导和村民,组织高影响区域的村民紧急疏散和撤离,有效减轻了灾害的影响,由于服务主动、信息及时、措施到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预报服务的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2.5 气象灾情收集上报
      暴雨过程中、过程结束后,市气象台多次和所有乡镇联系,接到灾情信息后,分管领导立即带领有关业务人员赴现场与有关部门一起调查、核实灾情,并按规定通过灾情直报系统上报有关单位。
      3 存在的问题
      此次大暴雨过程,气象服务取得明显效果,政府主导、气象部门牵头、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为降低灾害程度和预防人员伤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象预警信息真正起到了发令枪的作用。但是,预报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此次区域性大暴雨的预报经验不足,特别是对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中小尺度引发的局地强降水预报经验不足,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率还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个别基层气象信息员的应急响应能力较差,气象灾情上报工作尚未高度重视。
      4 改进措施
      此次过程市气象台虽然提前发布了预警信号,但对部分乡镇短时强降水的影响后果估计不足,今后应加强对天气形势的分析理解,在加强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基础上,加强跟踪监测,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并提出防汛指导建议,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进一步加强对各种预报产品的综合解释应用,加强对暴雨形成机理的研究,不断总结预报经验,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积极促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有效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切实发挥气象信息员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加强基层气象信息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则责任心教育,引导当地气象信息员做好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气象灾害防御和科普知识培训等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真正发挥气象信息员的纽带作用[6-7]。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长效机制。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等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与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网站等媒体建立起气象科普宣传合作机制,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进行多渠道、多频次的宣传,提高公众自救互救的避险能力。
      5 参考文献
      [1] 刘皑国,张云惠,杨利鸿.喀什地区暴雨特征及预报[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5(S1):12-13,18.
      [2] 江新安,高明华.伊犁地区汛期一次强降水天气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5(S1):29-31.
      [3] 唐洁,曹明会,周静.高要市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86-487.
      [4] 姚正兰,王君军,罗晓松,等.遵义市2010年7月8~13日暴雨洪涝特征及影响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1(7):4291-4294.
      [5] 贺俊艳,朱紫明.通辽市2010年夏季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1):9-10.
      [6] 于金源.一次山东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40-21841.
      [7] 钟球,张伏秋,龙春华.2011年万安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1,3(12):52-53.

    推荐访问:莱芜市 灾情 评估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