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谈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举重运动员训练计划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3 04:53:43 点击:

      【摘 要】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由于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体能,技术和心里素质的不同,赛前训练要因人而变化,因条件变化而宜,从思想上,训练的强度密度上,技术动作的提高上,饮食睡眠和体能的调节与恢复上,心里状态的调整上,要综合进行考虑和安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运动员精神饱满地出现在赛场上,才能使运动员面对激烈的竞争处惊不乱,发挥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本文就赛前训练指导思想和训练安排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举重;赛前训练
      举重项目是我国奥运会重点夺金项目之一,近年来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同样作为基层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举重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举重项目竞赛及对抗性强,无论国际大赛还是国内比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运动员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赛前训练的科学安排也越来越重要。青少年赛前训练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运动员的个性,直接关系到运动员能否进入最佳状态,能否在比赛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水平,这已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最关注最实际的课题。
      一、赛前训练的目的
      赛前训练的阶段时间一般定为一个月,运动员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要具备全面的专项技术。这段时间的训练任务主要是以提高运动员专项技术动作的熟练性及稳定性,并保持一定的训练运动量,使运动员的体力情况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在心理上能处于备战的状态,为比赛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赛前心理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不成熟,比较缺乏比赛经验,严重影响其竞赛水平的正常发挥,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和赛前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以及产生不良状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但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周期短,准备不足,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特别是临赛前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我们应以青少年运动员现有的心理水平为基础,根据参加比赛安排好赛前心理训练。举重运动的项目特征是,比赛强度极大、神经高度紧张,动作时间短,成败只是一瞬间。因此,心理素质对体能技术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要想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特别是要战胜势均力敌的对手,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战术素养和出众的身体条件及专项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于这个特点,对举重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诊断和心理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举重运动员神经肌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意志品质的顽强性、勇敢性和沉着坚定性。特别是赛前高度的自信心,注意力集中、及时性和稳定性、以及临场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增强运动员的比赛信心和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赛前训练的安排模式
      良好的竞技状态是运动员最期盼的,但这种良好的状态不可能随时出现,是通过科学的准备和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水到渠成。一个运动员平时可以随便举起的重量,并不是本人的最好成绩,只有在充分准备情况下,才能在竞赛中不受任何干扰举起较为理想的重量,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或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平。通过多年训练的积累,我把赛前准备期安排为一个月。这个期间的训练特点是:完整的技术动作多,技术性强,强度集中,密度减少,总运动量减少。不要企图在赛前一个月内提高成绩,即使有所提高也不一定会在比赛中表现出来。只有平时的训练让运动员不遗余力地在强度、密度和量上“吃饱”,才具备赛前训练调整时的扎实基础,不如此,这种赛前调整如无源之水。正是有了平时训练的基础,赛前调整才有针对性,目的性,使运动员既不感到疲劳,也不产生松弛怠慢,充满竞争的渴求。赛前训练准备的后两周与前两周应有所不同。后两周的针对性、目的性更强,对竞赛的估计更加充分。
      赛前训练安排的最基本原则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因人而异。因为每个运动员的自身情况不同,必须做到要有针对性,区别对待。赛前前2周训练模式基本上是与平时心理相同,只是逐渐减少运动量及强度。但从第三周起训练内容到训练方法上变化比较大,训练项目主要集中于专项技术类的动作和专项的成功率上,其次,突出一些重点辅助性项目,继续减少运动负荷量和强度,到最后一周时,大重量的上拉、深蹲等一些辅助项目动作都基本上不做了。总训练负荷量要减少,保持适当的有效强度,专项的抓举、挺举技术动作要适当增加。运动员赛前最后一次训练与比赛相隔时间,最好取决于运动员个人具体情况,因人而定,既可以休息一天,也可以休息两天,关键是不使运动员的肌肉松弛为原则。
      总之,赛前训练量偏大会使运动员疲劳和紧张,偏小会使运动员松软和消极。只有对运动员全面了解,细心观察,因人而异,灵活机动,才能适宜地掌握运动量的“度”,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战。
      四、赛前训练强度的安排
      训练、比赛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训练为了比赛,比赛为了出成绩,比赛的成绩又反映了训练水平的高低。根据带训实例,基本上在赛前最后二周时要进行一次专项技术强度练习,试举的强度一般控制为95%——97.5%。在试举重量的过程中,要求和比赛的规则模式相一致。并且要求运动员确保成功率,尽量做到举则成功的地步。采用这样的训练的手段目的以增强运动员自信心和勇气。在这次强度之后的训练课中专项技术的强度一般控制在90%以下,到赛后最后一周时,专项的强度逐渐减至80%左右的重量进行练习,这样的安排目的能使运动员减轻体重负荷的强度,能保持较旺盛的精力。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控制好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训练,赛前最后二周训练计划安排是否恰当,这对比赛影响特别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否则,很有可能使阶段系统练习所培养的竞技状态破坏殆尽。赛前减运动量训练目的有助于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但减运动量太早或太多就都有可能会降低训练成绩。
      五、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成绩应实事求是地估计分析
      对运动员曾经举起的某一重量,要进行综合评定和分析,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当时体重是多少?是否用拉力带?是分解动作,还是完整的技术动作?体能和心理状态如何?只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才能使教练员、运动员做到心中有底,产生自信和自强。但也不能抱侥幸心理,想举起的重量和能举起的重量并不是一回事。因此,通过综合评定和分析,客观地估计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的成绩,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放矢,激励运动员举起这个重量。
      第一次试举的成败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技术和心理,关系到运动员能否顺利圆满的参赛和取得预想的成绩,因此应正确确定第一次试举的重量,决不可掉以轻心。第一次试举的成功率越高,越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尤其是新手的成长和激发对比赛的兴趣。所以,确定比赛时第一次试举的重量,让运动员在训练时熟记这个重量,不断巩固,增强顺利完成的把握性,极其重要。同时,在训练中要按比赛前准备活动时增加重量的顺序,准确无误地举起这个重量,胸有成竹地出场,为比赛中举起更大的重量铺平道路。赛前的头两个月就应对第一次试举重量进行评估和确定。一般情况下第一次试举的重量应比本人平时最高成绩少5——7.5公斤,对新手还可以压低一些,确保第一次试举的成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运动员的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成绩。
      六、赛前训练一些情况的调整与处理
      1、越到接近比赛时,身体情况、竞技状态一般会越好,运动员很向往试举大重量,跃跃欲试,这时一定要自觉地有所克制,一定不能感情用事。往往有这种情况,在赛前有几次控制不住,想试举新的重量,而且失败了,这样有可能在比赛中试举这个重量时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失败。
      2、在赛前训练中不做平时练得很少、或根本没有练过的项目。训练项目少而精,合理控制负荷,促使运动员获得一个良好的竞技状态。
      3、赛前抓举、挺举的主要辅助项目的训练,强度一般不超过本人的极限水平。应十分注意动作的速度、幅度和准确性及稳定性。
      4、应安排好第一次和第二次试举,第二次和第三次试举要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并以最节省体力和神经能量的方法作为过度,以保持准确的重量感,以便试举成功。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是全方位多变化的,要想获得赛前良好的竞技状态,体能、技术、心理素质三者都要掌握好,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只有三方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取得比赛的成功。重视赛前训练,实施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不断完善创新,才能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取得较好的成绩。

    推荐访问:举重 赛前 运动员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