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_马克思主义重点归纳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5 04:44:11 点击:

      作者简介:涂小雨(1976- ),男,河南南阳人,法学博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理论。  摘 要: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出发,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立足点,努力创造出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不断拓展、时代性不断延伸、实践性不断提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和历史责任。深入总结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六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1-0018-04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着崭新的执政环境和严峻的执政考验。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了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伴随着急剧的时代变迁和快速的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出发,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立足点,努力创造出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拓展、提升的十年。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经验是实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位一体和有机统一,最显著的特征是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拓展、时代性延伸和实践性升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和历史责任。深入总结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放性的拓展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理论上的开放性,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实事求是。十六大以来,正是循着开放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恩格斯在1890年曾经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44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放性拓展的最重要的体现是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紧密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说出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继承、丰富、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转型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正是顺应了发展的新形势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抓住重大机遇、成功化危为机、沉着应对各种挑战、成就黄金十年,最关键的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创立者的角度来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科学发展观无疑是最新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方针。从纵向来看,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是十年来我们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重要法宝。什么时候认真、全面、深入地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前进,什么时候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之中,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对党的理论创新进行整合和归纳,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特殊的指向——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以及在未来的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长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将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定位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之所以能够实现深入拓展,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创造出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与时俱进。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2]795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同志又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2]109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起点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随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逐步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日益清晰,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逐步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放性将继续深入拓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的延伸
      时代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中国实际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同时还要延伸到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同的国际形势的实际。因此,中国实际就内在地延伸为国内实际与国际实际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着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发展遇到的新挑战和新机遇,着力提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性,而且具有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普适性。十六大以来,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我们之所以能够临危不乱,成功应对,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时代性的延伸,有效地提升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
      每一时代都面临着需要解决的特殊的时代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当前面临的时代任务就是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的延伸,一定要结合党的每一历史阶段的中心工作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正如恩格斯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3]83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对于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和矛盾更加复杂,国际上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国内发展的国际关联度不断加深。无论是在观念层面、利益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社会层面,党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突出地暴露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弊病,使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贯彻落实,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成功战胜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被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黄金十年”,同时也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最为复杂的十年。无论是关于中国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还是关于中国发展的“矛盾凸显期”的时代判断,都预示着当代中国的时代变迁的剧烈和深刻,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成为执政党的中心课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经济绩效的持续稳定、保持、增长,有效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随着经济绩效的增长和积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积累和暴露,如环境恶化、资源浪费、贫富差距、社会分化、群体性事件频发、官员群体腐败、执政合法性降低等。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的见物不见人、GDP崇拜、社会制度缺失等都是对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背离。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应运而生,就是因为我们的发展理念、党的执政理念都需要实现科学转型、现代转型。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分化、大调整、大转型的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新的时代特色,不断延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鲜的时代血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十六大以来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时代任务,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使命。对中国这一超大规模社会的价值观的整合、利益的整合、制度的整合都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发展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不断思考: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能否成为持续引领社会思潮,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前的改革是否回应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否成为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改革共识的制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性的提升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首先在于其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4]48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断开拓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也正是源于其实践性的提升。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理论,要想其在中国生根发芽,得到全社会认可并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就必须把实践性的提升作为第一要务。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运动、革命到现实的社会制度,其在全球的传播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历程。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空前低潮,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受到广泛质疑。在现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践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中国的发展一枝独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模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充分说明,只要共产党人坚持以实践性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就一定可以创造出辉煌的社会主义发展成就。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性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胜利前进的十年。结合中国的实践,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陆续提出和形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理论和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对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入思考与研判,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成为全党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新起点。2005年以来,针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中央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针对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尖锐矛盾和问题,中央又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决策。2006年以来,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的提升,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十七大以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矛盾和特征的清醒认识,中央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些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性的提升,有效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挑战,较好地把握了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制约下的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优越性。
      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工具,作为一种根据现实需要可以随意裁剪的理论,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在上个世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挫折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些国家要么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僵硬的教条加以固守,或者是根据自身需要而把马克思主义随意阉割而不是根据实践情况的变化去实事求是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由于长期背离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要求,结果酿成亡党亡国的悲剧。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实践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实践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首先,必须做到真正的理论自觉,即遵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信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其次,必须做到真正的实践自觉,即要通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不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来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彭安玉

    推荐访问: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基本特征 十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