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正文

    建筑转型转轨必须是 适应转型,自觉转轨,主动转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30 04:39:24 点击:

      我省普通高中在求真、尚善、臻美的道路上,已迈出多样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蹒跚步伐,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马克思认为,机遇不过是“历史环境”造就的“历史机会”,挑战往往是“历史环境”催生的“现实问题”。立足新的起点,再创我省普通高中发展新优势,必须以理性抓住“历史机会”,以智慧破解“现实问题”,在适应转型、自觉转轨、主动转变的道路上,追寻“不一样的精彩”。
      一、适应转型的实质就是适应新变化
      转型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约翰·肯尼迪认为“变化是生命的法则,是用来审判那些只着眼过去和现在、注定失去未来的人的法则”。变化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既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也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还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马克思在阐述变化时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普通高中也不例外,面对着千变万化的需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千姿万态的环境,其转型的意义在于适应新变化所带来的新要求以及对这些新要求的有效满足。
      适应转型就是适应变化。法国教育家涂尔干在研究教育思想演进时说:“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征候,要从社会转型角度入手来说明教育转型。”江苏以全国1.0%的国土面积、5.8%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11.0%的GDP、9.8%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的进出口总额。江苏经济快速发展源于“体制转型红利”、“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江苏正处于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只能从获取“体制转型红利”转向寻求“制度创新红利”,从获取“全球化红利”转向寻求“扩大内需红利”,从获取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向寻求质量型“人口红利”。而质量性“人口红利”的核心在人才,载体在科技,基础在教育。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经济学家陈志武曾说:“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产业结构难转型,教育有责任;有思辨能力,方有经济转型。”这就要求教育致力于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具有思辨能力的现代公民,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普通高中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为可爱。
      主动适应转型就是主动适应变化。一是主动认识变化。变化是有规律的,“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变化具有两重性,变化不一定带来进步,但进步离不开变化。丘吉尔曾说:“只要方向正确,变化就没有错。”二是主动驾驭变化。戴尔强调“我们要在变革的年代找到机会,关键在于全心拥抱变化”,达尔文认为“能够生存下去的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能够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三是主动推进变化。萧伯纳曾说:“没有变化,进步也就无从谈起,那些首先不能改变思想的人也不要指望改变其他事情。”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隐含之意就是“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因此,只有主动更新普通高中教育观念,才能积极推进其变化,达到“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二、自觉转轨的要义就是体现新要求
      经济转型呼唤教育转轨,教育转轨内含普通高中转轨。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教育“坚持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为我省普通高中转轨指明了方向。因此,普通高中自觉转轨就应体现“真教育”、“真实践”、“真务实”的要求。
      首先,以自觉转轨体现“真教育”的要求。“真教育”就像西方学者以农夫、医生、教师三种职业来说明教育的特性那样,即教育是一种“需要合作才能产生效果”的工作;就像《说文解字》所说的那样,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强调: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因此,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学生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他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简单适应现实;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其次,以自觉转轨体现“真实践”的要求。“真实践”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如费尔巴哈所认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推进普通高中自觉转轨过程中,必须强调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目标,强调横向分类的办学模式中所体现的教育公平,强调高选择性课程,强调提供专业的学生发展指导,坚持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尊重学校建设规律,不能简单地“像办工厂一样办学校”;尊重校长成长规律,不能简单地“像管干部一样管校长”。由注重传承的教育转向注重创新的教育,由注重选拔的教育转向注重选择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转向注重实践的教育,由注重灌输的教育转向注重启发的教育。
      再次,以自觉转轨体现“真务实”的要求。越是强调“优先发展”,越要更加冷静,认清科学决策程序不能变、勤俭创业传统不能丢、清廉务实要求不能忘;越是强调“育人为本”,越要更加清醒,不忘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尊严为本、以奠基绝大多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本;越是强调“促进公平”,越要更加理性,坚持以“有教无类”促进“起点公平”、以“因材施教”促进“过程公平”、以“人尽其才”促进“结果公平”;越是强调“提高质量”,越要更加智慧,主动改革“接受性学习”,大力拓展“研究性学习”,科学增加“体验性学习”;越是强调“改革创新”,越要更加自觉,突出以“优先改革”促进“优先发展”,以“深化改革”引领“科学发展”,以“完善改革”推动“持续发展”。   三、主动转变的关键就是强化新导向
      江苏“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目标导向就是举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成就好每一名教师和发展好每一名校长,操作导向就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成长范式和校长管理服务方式。
      (一)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打造“好学校”
      法国思想家卢梭把学校存在的本义、价值、目的归结为“教育即自然生长”,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好学校是一方池塘”,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听话的奴仆的地方,不是“文明的监狱”,而是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天堂。我认为:好学校定是吹拂着自由之风,涌动着创新之情,洋溢着快乐之感。
      1.好学校吹拂着自由之风。自由之所以使人“留连戏蝶时时舞”,是因为她如“自在娇莺恰恰啼”,是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的前提是以人的知识、能力为核心的主体性发展。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道,“通往智慧的惟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自由是教育的必然目标之一”。爱因斯坦在为母校苏黎世工业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撰写的纪念文章中说: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存在着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这两种特质的保护或培养都有赖于外在的自由。因此,学校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对两者都予以鼓励,最低限度是不去扼杀它们。在希腊文中,“学校”的词义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的深层价值所在。
      2.好学校涌动着创新之情。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汤因比曾说“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一个社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事”。因此,一所涌动创新之情的好学校,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北京青年报》记者在2001年曾对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采访,其中近80%的受访者认为“成功的第一要素是兴趣和好奇心”。二要善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创新的路标。李贽认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学贵知疑,疑则有进”。李政道强调“求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改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也要知”。三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创造心理学的奠基人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加工能力和综合转化能力是构成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思维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思维的品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和创新思维。
      3.好学校洋溢着快乐之感。人们常说:“什么都可以不好,心情却不能不好;什么都可以不要,快乐却不能不要……”这是因为快乐就如康德所言“是需要得到满足”、伊壁鸠鲁所称“是最高的善”、弗洛伊德所说“是生命愿意成长的原因”。有位学者曾尖锐地批评基础教育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堪称最成功的商业忽悠”,“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一半被学校毁掉,一半被家长毁掉”。其言之锐,启人深思。去年,某市7名“90后”中学生乘车集体不给老人让座,记者调查发现“他们比老人更累”;某省一高中高考班同学集体在复习时打吊瓶,社会议论“病得不轻的教育本身才最需要挂吊瓶、打点滴”。一些普通高中励志标语,令人触目惊心:“万念归一、血拼到底、成就传奇”,“提高一分,战胜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教育常识告诉我们:学生的生命健康快乐是不能超越的,学生的人格尊严是不能超越的,学生智力发展的个性差异是不能超越的。教学要求“超标”、教学时间“超限”、课外作业“超量”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史蒂文斯认为:“低认知水平的频繁考试和高度竞争是造成老师和学生负担过重、快乐感下降的深层原因。”好学校一定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通过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营造出“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塑造“好学生”
      塑造好学生的关键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改革传承性学习,克服重传承而轻创新、重选拔而轻选择、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灌输而轻探究等弊端,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德育为先,引领学生走向高尚;以能力为重,引领学生走向聪明;以“挖潜”为要,引领学生走向富有。
      1.以德育为先,塑造走向高尚的好学生。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为先旨在引领学生走向高尚。高尚源于灵魂的健康。爱默生曾说,“人生惟一有价值的,是有活力的灵魂”,“灵魂的健康和灵魂的活力就是生命的质量”。高尚源于人格的健全。周国平用“幸福”和“优秀”两个词代表人生的价值,他认为“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格意义上的真正的人”。高尚源于现实的超越。应远离钱理群强烈批判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张维迎在《市场制度最道德》一文中所斥责的“说假话不脸红”。去年我省一所高中所发生的“国旗下演讲风波”,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功利”。高尚源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学生在成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的同时,还应成为“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2.以能力为重,塑造走向聪明的好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好学生诸多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能力。某种程度上来说,走向聪明的学生正是这些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华罗庚把学习描述为“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是指知识的摄取和积累过程,是加法;由厚到薄是指知识的提炼和升华过程,是减法”。走向聪明的学生的“会学”体现在勤于积累,融会贯通,用心梳理,落地生根,把“他有”的知识变成“己有”的知识;体现在能概括和简化,能多更能少,能繁更能精,能放更能收,能进更能出;体现在能弃形取神,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规律,从温故到知新;体现在敢问、会问、追问,问老师、问同学、更问自己;体现在“学中用,用中学”,“学而时习之”。   3.以“挖潜”为要,塑造走向富有的好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且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因此,开发学生的潜能尤为重要。人的自我潜能由知、情、意三个方面组成。走向富有的学生,一是“知”的富有。“知”就是求知,求知就是“忍受、接受、享受”,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二是“情”的富有。“情”一方面指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另一方面指审美的情操。“情”的富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审美情操的提高。马克思说过“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罗丹认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郭沫若强调“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时期的情感与美育入手”。三是“意”的丰富。“立志”不仅是外在的、具体的、社会化的成就,更应是内在特质的培养,如欣赏勇敢,就应设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勇敢的人;欣赏正直,就应设法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正直的人。
      (三)转变专业成长范式,成就“好教师”
      教师因功利价值而从业、社会价值而敬业、人生价值而乐业,乐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多元化时代需要具有专业品质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品质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自身的综合素支撑着日益深化的教育变革,学习的革命引起教师自身的革命。转变教师的专业成长范式是成就好教师的最佳途径。
      1.成就好教师的前提是“责任”。池田大作说:“生命中有一种能力,能将外在的偶然化为内在的必然。……就是蕴藏在生命中的最伟大的力量:使命与责任的觉悟。”杜威强调“教师是上帝的代言人、天国的引路人”。王季思先生在87岁时写了传世散文《我的老年心境》,说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自然、学术、学生的三条生命”。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是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一个人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2.成就好教师的关键是“智慧”。好教师的智慧,一是在于把握教育规律。潘光旦坚守“做人造士”的教育理想,他以大鱼带小鱼游的比喻,趣谈“从游”般的师生关系是“大鱼在前引导,小鱼紧跟其后”。冰心称他是“理智感情保持得最平衡”的教育大家。二是根于深谙教学之道。美国心理学家梅柏拉认为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有声语言+55%的态势语言。苏格拉底认为: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三是源于“一专多能”。教育家夏丏尊非常推崇李叔同,他曾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除有人格作为背景的缘故外,因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更好……”四是基于有效教研。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区域的“教育生产力”。
      3.成就好教师的核心是“爱心”。罗素认为“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陶行知践行“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深处”。霍懋征直截了当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观察记录,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学生曲折成长过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予悦纳和确认,予以延伸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四)转变管理服务方式,争当“好校长”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陶行知由衷而言。北京五中原校长吴昌顺说:“没有与世界先进潮流合拍的教育理念是没法当校长的,没有扎实的德才学识和无私的博大胸怀是当不了校长的,没有抗挫耐劳的坚韧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绝对当不好校长的。”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认为好校长是个“领跑人”。当好“领跑人”需要转变管理服务方式,善于思想引领,精于科学管理,能于文化建设,勤于学习实践。
      1.争当善于思想引领的好校长。思想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好校长因思想深邃而伟大,因思想开阔而崇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就如巴尔扎克所说“只有具有思想的人,才是具有无比力量的人”,雨果所言“未来将属于有思想的人”。好校长的思想既源于理性自觉,就像蒙田“我不愿有一个装满东西的头脑,而宁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又源于现实启迪,就像帕斯卡“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好校长的思想在现实中就转化为“三重使命”:一是时刻不忘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快乐发展”是自己的第一要务;二是时刻不忘把自己所领导的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卓越、社会公认”的名校是自己第一责任;三是时刻不忘“思教育家之虑、践教育家之行、成教育家之名”是自己的第一追求。
      2.争当精于科学管理的好校长。古人云: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往往对人多看长处,对事多看短处。多看人的长处,则使人的长处更长、效率更高;多看事的短处,则使“短板”变长、效益更高,把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做合适的事,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展其能。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能把复杂问题简单表述,让人一听就深明其意;把简单问题深刻论述,让人一听就不敢松懈。教学管理的精义在于过程不优浪费多、规范不严差错多、制度不全漏洞多。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的境界是“管”为了“不管”,“理”为了“不理”,一切尽在习惯中,而习惯既靠倡导,也靠引导,更靠以法律为核心的刚性规范体系、以经济为核心的中性规范体系、以道德为核心的柔性规范体系。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要善于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不畏惧又有所畏惧。正如鲍威尔所说:“真正的勇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迎战不该惧怕的,二是惧怕应该惧怕的。”校长不怕坚守教育理想,惧怕违反“五严”规定。精于科学管理的校长深知办学的风险不是来自有多少不同的意见,而是来自没有不同的建设性意见。不同的声音往往音质最好,“含金量”最高,对改进工作益处最大。
      3.争当能于文化建设的好校长。学校文化是流淌在师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追求卓越的学校,如果没有卓越的学校文化,其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学校。好校长之所以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学校文化建设,是因为“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好校长视学校文化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精神与灵魂。“三流学校人管人,二流学校制度管人,一流学校文化管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到底是文化育人。与其说优秀的学生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文化氛围“熏”出来的。好校长视学校文化为学校特色的折射。对于每所学校来说,因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办学理念的差异性,而产生各自的办学特色。不同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是学校展示的“文化名片”、绵延的“文化基因”、师生行为的“文化模式”。
      4.争当勤于学习实践的好校长。“单一素质的专门人才不宜当校长”。弗兰德·格林斯顿在《总统的魅力》中说:“总统的高智商如果没有情商作补充,他的政治影响力就将黯然失色。”好校长的全面综合素质来自于勤奋学习和努力实践。勤是多学,奋是努力;勤能固志,奋能“保鲜”。“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爱因斯坦认为“人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鲁迅反复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吕型伟强调“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是校长们成长的最好环境,真正的教育家都是诞生于教育实践中,而不是出现在书斋里”。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实践表明,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教育实验是教育家成长的重要基石。也许我们成不了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但我们可以追随、继承、学习、发展他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想往之”。
      (作者系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本文系作者2012年8月14日在全省普通高中校长暑期学习会上的讲话)

    推荐访问:转轨 转型 自觉 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