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体现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电影 [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角色关系的对比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7 04:32:05 点击:

      在任何涉及社会交往或交际的研究讨论中,诸如社会关系、角色行为等无不构成中心话题,不仅社会学如此,就是人类学、交际民族学、社会心理学及其他相关科学都如此。不言而喻,这些问题之所以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相当重要,是因为在交际过程中,无论言语或非言语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社会关系、角色关系交流的过程,都是角色和社会关系的协同过程,或者说交际反映人际间的关系、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等。人们社会交往从方式到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角色关系等因素。译码过程不仅依靠语码本身,还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角色关系、角色行为等因素。这就是为什么社会语言学家经常说角色和情景基本上是社会建筑的基石(building blocks)――他们揭示出人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是如何演戏的。
      角色这一术语是从舞台用语中引进社会学或交际学领域中来的。演员的舞台行为必须遵循剧本中对角色的具体要求,它绝不是演员根据本人意愿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角色即是一个社团对与某一具体职位相关的行为之期望”。在日常交际生活中,每个人扮演的决不是一个角色,而是若干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即是生理上决定的,而多数角色是在社会中学习获得的。尽管人们扮演社会角色时会带有个人色彩,但总的说来,在扮演某一角色时,他就被纳入了一个社会团体或社会阶层。尤其当我们置身于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时,我们就应按这种文化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扮演每一个所必须扮演的角色――按其角色去做事情、说话和交往,非如此就不能取得预期的交往目的。
      本人十分赞同:Sarbin和Allen(1968)在讨论角色和如何在交际时达到某一社会期望时,曾提出的几点看法:
      第一,你的行为是否符合所被赋予的社会角色?简单地讲,就是你的行为是否符合所处生态环境的需求,或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角色?
      第二,角色是否恰当,你的外显行为是否已达到有关文化的评价的规范或标准?
      第三,你的行为是否使人信服,即是否使人毫无疑问地认为你已合情合理地进入了角色。显然,被认为是恰当的、合情理的行为的标准因文化而异。
      社会角色是社会活动的必要的社会形式和个人行为方式,它必然带有社会评价的痕迹,即社会可以认可,也可以不赞同。这样,被某一文化所认可和赞同的角色或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则可能是不被认可和赞同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角色或行为。
      下面我拟结合实例对以下三种角色的东西方差异进行跨文化对比:
      
      一、中美“客人”角色的差异
      
      Hillary Skillings是在中国做客的美国女孩――她在中国学习汉语。为学习方便,她被安排在一个中国家庭。按中国文化标准,她受到的教育是无可挑剔的,但她却很不理解。当她回到美国时,她牢骚满腹。这家中国人尽了最大努力,做出了最大牺牲以使这个远离美国的客人享受到最大的方便,但这些却恰恰是她忍受不了的。她被让进最大的房间――这点她很不满意,因为这家人中的一人必须搬出去,搬进一个很小的房间与别人同住。另一点让她不能理解的,是这家人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问寒问暖,而且事无巨细,使她无“隐私权”可言――每当她打开书本开始学习,或者因困倦开始打哈欠时,他们会马上离开她的房间。还有一点使她反感的是,每当她做完作业想休息或与这家人闲聊时,这家主妇会把与她谈话的人撵出去,说这会影响她的学习。这位美国人认为她被当作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孩子,而且一直如此。这种中国式的客气、谨慎和敏感的友好态度却使她难于接受。
      这一故事正好反映“客人”这一角色在中国和美国文化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它的行为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期望。当然,西方人那种坦诚、直率、平等非正式地对待朋友的方式,也会使刚去美国的中国人感到茫然。本人的一位朋友说过,她刚到美国时,很不习惯美国人的待客方式。简直难以想象到美国人家里做客会是那种滋味!至少与我们接待客人的方式大相径庭。他们对人缺乏诚恳,考虑不周,言辞过于随便。他们把你让进家中后便扔到去做客的夸夸其谈的美国人中间,说一声“Be at home”,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你会觉得你被遗忘了,受到怠慢。你必须得向别的美国人介绍自己,或根本没人理睬你,而她又不善于与人交往,可想而知她会难堪到什么地步!本人也曾去过英国一段时间,西方人生活中的那种坦诚、直率的性格和经济实用的观念也都曾有过亲身经历的感悟。
      
      二、东西方“教师”角色正式和非正式程度的差异
      
      角色关系因文化而异,有些文化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很悬殊。Feig和Blair (1975)在研究此课题时曾研究过东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也曾举过下面这个例子:“在土耳其社会中,一个人害怕自己的老师如同害怕阿拉一样。当教师进教室时,全班同学必须起立;在街上遇见教师必须鞠躬致意。”还有人注意到:伊朗人对待教师的态度与此类似,如果一位教授允许自己的学生对他较为随便,或承认自己在某方面无知,那么学生就不会把他当回事,而且如果他和学生的关系过于友好,他就会失去教师的尊严。埃及人则认为:谁教我一个字母,我就是谁的终身奴隶。这与中国谚语“一日为师,终身父母”极为相似。相对地讲,中国等一些东方国家,比较重视形式;人们在交往时的行为较为正式。与此相反,美国人在不同角色关系中,总喜欢很随便,不拘泥于形式,他们特别开放,十分坦率,不讲究客套,对人实事求是。在很多场合下,相互间都直呼其名,平等对待,把形式(formality)、风度(style)和礼仪(protocol)当作浮夸、自大的行为。例如:美国的教授或教师在讲课时也表现得非常随便,包括衣着、姿态;他们可以坐在讲桌上或蹲在地上讲课。他们甚至允许学生们向他们挑战,公开承认在哪一方面无知,且从不以无知为耻辱。他们认为以同种态度或平等地对待任何人正是对人坦诚、尊重和友好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美国教授在中国讲学时,有的中国学生认为他们过于随便和不稳重,似乎有损于师道尊严,甚至于认为他们不具备做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而另一方面,美国人则认为中国学生过于拘泥形式、呆板和保守。甚至有些学校美国教师的某些行为还引起校领导的关注,认为他们的不得体的行为是对学校这样的严肃的圣殿的玷污。这与中国人重礼节、讲风度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这方面的差异甚至也可能产生其它一些不良的后果,甚至是政治后果,例如:中国某公司和美国某公司打官司,在法庭上当美国有关人员坐在桌子上辩论时,一名中国人感到极大愤慨,认为这是对中国国格的污蔑。
      
      三、东西方“商人”角色个人化程度的差异
      
      角色关系的个人化程度之差异取决于当事人是处在“强交际环境”还是“弱交际环境”之中。一般说来,在不同社会中的人们在角色关系中既有较强的个人化表现,也有非个人化的表现。但相对而言,处在“强交际环境”的人们,在角色关系中,由于对环境因素较为敏感,他们习惯把个人和环境因素当作一个整体,对自己和别人总是进行整体式评价。他们无论与谁交往,总习惯把对方或自己当作有理智、有感情、有血有肉和完整的人,其次才从对方的角色考虑。因此,他们与人交往时,个人化的程度较高。而处于“弱交际环境”的人们则不然,他们往往把对方和其所处的环境分开,把个人的角色行为和其所具有的感情分别对待,他们习惯以自己或有关人的社会角色,以及对其的社会期望为依据,很少考虑情感因素,因此他们对客观事物或人的行为态度倾向于个人化,或者说个人化程度较低。例如:在中国人或日本人与美国商人业务谈判时,他们首先从感情出发,把对方当作朋友,其次才是谈判对手或商人;而美国人则首先考虑对方是商人,至于是否是朋友还是对手是次要的。出发点不同,谈判指导思想和具体方略也不同。中国人可能先叙友情,先叙旧后谈业务;而美国人则开门见山,立即谈判业务。这就给中国人留下“美国人太生意化”(Businesslike),而美国人则认为中国人太感情化,甚至有不谈生意只叙旧的感觉。
      角色是对交际个体行为的社会的期望,这就意味着,角色具有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化的作用,这种期望规定了社会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如果社会的成员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因失范而受到社会的惩罚。中国和美国文化在角色关系方面差异如此之大,交际时产生文化碰撞是很自然的。因为许多交际学理论学者认为,任何文化,在人们的实际角色行为和理想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绝对差距的。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可以通过角色预测对方的行为,这就是角色可能起到的预测作用。相对说来,一些属于“弱交际环境”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是个社会结构较为“宽松”的社会,角色行为之偏离是可以容忍的;但在属于“强交际环境”的中国或日本这样较为“严格”的社会结构中,角色行为之偏离则很难被容忍,并往往被当作越轨的行为,甚至于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因此,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了解强弱交际环境国家之间的差异,以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曰国.跨文化交际――高级英语自学系列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吴进业,王超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 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刘立娥(1964年―),女,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英语副教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推荐访问:东西方 交际 跨文化 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