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导为本的新闻自律机制|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导图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13 04:26:03 点击:

      今年9月15日、26日,新华社连续两次发布消息,揭露了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的11名记者在采访山西繁峙矿难过程中受贿的详情。这一事件,虽以有偿不闻为其表现形式,即记者受贿后将真相隐而不闻,但本质上仍是一种权钱交易行为,属于有偿新闻的范畴,是有偿新闻的一个新变种。这一事件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有偿新闻之风至今未衰,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反省的问题:虽然自1987年以后,我们对有偿新闻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为什么有偿新闻这一新闻界的痼疾如此顽强?为什么近20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有偿新闻的措施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制止有偿新闻现象?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以导为本的新闻自律机制。这一点,新闻界内外已逐渐形成共识,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可操作的建议,其中有些建议已开始付诸实践。
       一是要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责任感。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须基于崇高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责任感之上。所谓职业理想,就是对本行业精髓和伦理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和热切的追求欲。而新闻传播活动的精髓和伦理价值,就是迅速地、及时地、准确地向公众报告最新发生的社会变动信息。所谓社会责任感,就是要让新闻从业人员明白自己的社会定位、明白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角色:既是党的政策和政府政令的宣传者,又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一个称职的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清醒地、正确地认识自身的角色及其作用,要意识到自己手中这支笔的份量:"笔下有喜怒哀乐,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关键在于要加强新闻职业道德的理性教育。新闻自律的基础是对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与规范的理性认识,而对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理性认识,离不开新闻职业道德的理性教育。实践当然是理性认识的来源,但一个人不可能事必躬亲,教育可以缩短认识过程。特别是一些超前性的认识,只能依靠教育这一手段。列宁认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在无产阶级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根据这一观点,作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之一的无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也只能通过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这一方式从外部灌输进去。因此,无论是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还是新闻媒介在职继续教育,都要进一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毋庸讳言,过去一直存在忽视新闻自律的理性基础这一问题。新闻职业道德作为新闻体制改革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在认识上有严重偏差,新闻职业道德不是被视作一种自律力量,而是被视作一种他律手段,因而即使是采用教育的形式,也仅仅是向新闻从业人员灌注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不注重分析为什么该做或不该做,甚至简单地用政治教育乃至行政训导代替理性分析。要通过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在理性上纠正目前十分流行的几种错误观念。有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必然会出现有偿新闻现象。确实,西方国家在搞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有偿新闻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一出现就遭到新闻界内外的有识之士的反对,在他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中都列有专条明令禁止。还有人认为,既然新闻具有商品性,就应该是有偿的,以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确实,新闻产品,如报纸、新闻稿、电讯稿、录音、录像制品等,都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因而具有商品的属性。但是,新闻本身还有其更为重要的属性,如文化属性、教育属性、社会公益属性、舆论引导与监督属性等,因而决不能允许商品交换原则的渗透,决不能谁出钱就报道谁、或报道谁就向谁要钱。可喜的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着力关注这一问题并付诸实践。自2001年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决定,新闻界开始展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动,旨在增强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青年记者、编辑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在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二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首先要树立正面形象。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新闻界已开始出现树立正面形象的活动,以弘扬行业正气。例如,1993年下半年,即新闻界以整体的名义向有偿新闻现象宣战之时,北京出版的《新闻出版报》、广州出版的《羊城晚报》等新闻媒介,适时地推出了在深圳清水河仓库爆炸事件中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在一线采访的记者群像,为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树立学习的楷模,在新闻界引起较大反响。但是,这种树立正面形象的活动,在当时还属于个别现象。1996年初,江泽民在视察《解放军报》时明确提出了"要讲究职业道德,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的新要求。进入新世纪后,树立记者形象的活动开始成为建设新闻职业道德、打击有偿新闻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于2000年9月26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新闻界精神文明示范单位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加强新闻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全国新闻系统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但是,有一定规模、影响的树立正面形象活动,至今还只有《人民日报社》开展的、持续两年的加强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形象建设活动。这次活动提出了5条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形象的基本要求:立场坚定,方向正确;作风深入,实事求是;爱岗敬业,锐意进取;清正廉洁,遵纪守法;谦虚谨慎,团结互助。2001年初,新华社也在全社范围内开展"护牌"活动,严厉打击社会上不法分子假冒新华社名义进行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坚决制止社内极少数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以维护国家通讯社的崇高信誉。此外,新闻界内外必须对有偿新闻的危害性达成共识,使有偿新闻行为受到所有同行的鄙夷与谴责。在国外,也有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搞有偿新闻,但一旦败露,这个人就再也不可能在新闻界立足了,因为他将为全体同行所唾弃。而在我国,有偿新闻之所以还有市场,问题就出在不少新闻从业人员还未对它的危害性有清醒的认识,新闻界内部尚未形成一个人人唾弃有偿新闻现象的氛围。
       三是改善激励与管理制度。新闻媒介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其中的激励制度,一定要成为呵护新闻从业人员自律精神的工具。自新闻媒介实行企业化管理方针以来,几乎所有的新闻单位,都建立起了一套对本单位从业人员的考核制度。但是,在这套考核制度中,往往轻视乃至缺少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的考核。补上这一缺损,不仅有利于现行考核制度的完善,还有利于对有偿新闻的治理工作。可喜的是,自1990年代末起,已有不少单位开始将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列入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的重要内容。有些新闻单位还把有无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列入《上岗规定》,作为能否上岗的条件之一。还有些新闻单位实行新闻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凡工作人员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损害单位声誉的,一概予以解聘。我们的新闻评奖制度,也要改变现今的评估标准,使好新闻评奖成为综合治理有偿新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评好新闻,应该主要评新闻从业人员对某一新闻报道的贡献,好新闻应该是新闻从业人员辛勤劳动的产物,只有高度尊重、充分发挥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新闻从业人员有所作为,给英雄以用武之地,事业心、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自觉地抵御各种威迫与利诱。采编业务体制也要革新与调整。要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采编合一"制度,实行采编分离,采访、编辑分为两个独立的部门,两个部门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共同对文章、版面的质量负责。采编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更要彻底分家。广告以及其他多种经营活动应由广告和经营管理部门进行,新闻采访、编辑等业务部门严禁参与。这次繁峙矿难记者受贿事件,不是已经暴露出新闻采编与媒介经营工作一肩挑而造成的严重恶果吗?
       四是要借鉴各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首先,汲取各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合理成分,建立良好的中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我国现行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教条式内容较多,职业特点不够鲜明,与新闻实践有脱节感,操作性也较差。因此,借鉴国外新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特别是汲取其中合理成分,既可以开拓我们的视角,发现乃至预见新闻实践中的新问题、新现象,还有助于我们将现行准则修改得更实用些、更具体些。其次,借鉴外国新闻评议制度建设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闻评议机制。各级记协、报协等现有新闻社团,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新闻评议功能,根据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观念与规范,对新闻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有道德争议的事件进行评议与裁决,并公之于众,既教育了当事人,也为他人提供借鉴与帮助。在条件成熟时,应建立专门的新闻评议组织。各新闻媒介内部也应设立专职或兼职的职业道德顾问或督察员,将自查、自评活动日常化、制度化。第三,创建公开讨论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论坛。现有新闻理论研究或业务指导刊物,要开辟讨论与研究新闻职业道德及其建设问题的固定栏目,在可能的情况下创办新闻职业道德的专门刊物,或将现有的刊物改版为专门刊物,通过舆论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从而影响和强化人们的职业道德信念。

    推荐访问:为本 建立一个 自律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