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创新引领,,两型推动湘潭国家高新区红红火火20年|湘潭两型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8 04:44:53 点击:

      从早期“拓展框架,主攻产业,招商筹资,建设新区”的园区发展策略,到“以商招商,招商引业,打造精品园区,发展支柱产业”发展理念,到“创新引领、链群扩张、坚持‘三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新区”战略思路,再到“实现双轮驱动,打造‘千亿园区’”的奋斗目标。一路走来,湘潭高新人一直在全力打造创新园区、效益园区、两型园区、文化园区。
      树立创新理念,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打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前沿阵地
      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灵魂。“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的辐射源,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示范地,创新就是标签。”
      湘潭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肖克和说。
      在创新的道路上,湘潭高新区始终没有停下过脚步。自建区伊始至今,创新就嵌入了湘潭高新区发展的全过程,创新成了高新区醒目的标志;从管委会到入园企业,从创业企业家到普通员工,创新更是所有高新人共同的基因。
      20世纪90年代中期,湘潭高新区建设了第一栋集科技、商务、中介于一体的科技大厦,作为企业研发、成果
      转化的总部,并率先推出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资助企业,如碧绿环保、立发颜料等企业就是在创新基金的引导下,不断推陈出新、扩大市场、日益壮大的。
      2006年,高新区又大手笔投入,斥资17亿元,高标准建设中南地区第一个部、省、市共建的科技孵化器——火炬园,以“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保姆式”服务为理念,引进了50余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了“政务、技术、融资、中介、商务”等五大创业服务体系,引进、培育、孵化了3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化科技成果1500多个,为园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爆发力,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一颗颗“动力芯”。
      为鼓励创新创业,湘潭高新区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引导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设立了知识产权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度金额不少于500万元,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专项用于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其中对获得国内外商标注册的给予资助,对获得驰名、著名商标的分别奖励50万元、5万元。利用政策杠杆,出台资助企业上市办法,引导企业上市,对企业进入“新三板”按照4∶4∶2的比例给予共计100万元的奖励。
      该区还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成立了湘潭创新资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贷款基金、孵化企业种子基金,并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专利权质押贷款,为成长期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促进高新技术的培育、孵化、产业化。同时,高新区搭建了众多产学研合作平台,设立各种产业化基地,大力促进校企联姻,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园区有40多家企业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广西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技术联合攻关。
      如今,湘潭高新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6项,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95项;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其重大科技成果数、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人均量均排湖南省前2位,高新区火炬园在全省孵化器复核工作中排名第一;创新能力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排第27位,还成为了全国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创新,每时每刻都在这里发生;创业,年年月月都在这里结果。在高新区内,一大批科技型“小巨人”正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产业创新集群呈现出良好态势。
      坚持科学发展,守住“两条”(资源和环境)底线,提升发展质量,打造三量(经济总量、人均数量和运行质量)齐升、节约环保的示范基地
      两型是高新区发展的要求和标尺。从园区建设的顶层设计——《高新区园区总体规划》出发,湘潭高新区突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产业“两型”化高端化要求,突出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坚决守住“两型”门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低碳、环保、高效、集约的“两型”发展之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园区发展共识。”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硕科说。
      说到“两型”产业,湘潭高新区以风电装备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有28家企业参加的风电装备产业联盟。今年1~7月,风电装备产业联盟实现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22.4%,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经济的发展。
      高新区“两型”产业并非一枝独秀。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是湘潭高新区于2009年引进的一家“新业态”生产企业。该企业运用PC(预制混凝土构件)集成技术建造房屋,能提高劳动生产率500%,节水80%、节能70%、节时70%、节材20%、节地20%,每百平方米建筑面积可减少5吨建筑垃圾,工厂化建造绿色低碳建筑的模式,引领了建筑行业的新革命。这样的“革命性”的理念,在迅达集团生物质能源灶具生产也得到释放。据悉,该生物质能源灶将废弃的木屑、秸秆甚至枯枝败叶转化为热能,1000克燃料可提供三口之家一天烹饪、洗浴所需热能,畅销在我国广大农村以及西北地区。在高新区,华湘环保钢铁废渣综合利用,国弘稀土、新曦电子LED照明,新昕电气、沃森电器的变频产品等,都充分体现了“两型”的要求。
      在两型理念的旗帜下,湘潭高新区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今年1~7月共融资9.5亿元,既确保两型建设用地,又扩大两型产品应用。铁姆肯轴承公司的生产厂房是中南地区第一座绿色环保、能源节约型厂房,年可节约标煤76.8万吨、节水32万立方米。
      健全项目用地制度,提高项目门槛,是高新区节约稀缺的土地资源的一大举措。园区规定:投资额小于5000万元人民币,投资强度低于300万元/亩的项目不准进入产业园;投产三年内税收低于15万元/亩,建设用地容积率低于0.6的项目,不予供地,使借机“跑马圈地”者望而却步。
      为确保入园项目质量,高新区还专门成立由大学教授、行业权威和管理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每一个拟入园项目进行论证评审,严格考核容积率、投资强度、税收贡献、产业要求、能源消耗、环保标准等各项指标。   近三年来,湘潭高新区否决了80多个申请入园的项目,意向投资达130亿元,坚持做到了“增质不增量”。 今年1~7月,技工贸总收入完成311亿元,区属高新技术产值22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5%、29.3%、92.4%;工业能源消耗量7.1万吨标煤,同比仅增长3.3%。
      倡导创新文化,弘扬创业精神,打造“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的高新品牌
      文化体现高新区的竞争力。“文化是园区发展的品牌和形象,是凝聚人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肖克和说。
      学习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这是湘潭高新区的发展理念。
      “当今世界,知识总量成倍增长,更新速度加快。高新区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必须要以更强的学习能力来提升未来自我发展能力。”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肖克和说。学习力是湘潭高新区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之源。
      “经济是体,创新是魂。”湘潭高新区用创新精神之魂,守护着经济之体。他们的创新文化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还是一种彰显进取心、生命力的文化。
      在明确的创新文化感召下,湘潭高新区人在选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追求更高更新、宁缺毋滥的规范;在服务客商和企业方面,摸索出了一套精益求精、“终身保姆、专业保姆、职业保姆”的服务模式;在内部体制和机制上,从不间断地实施改革,对“位子”、“票子”、“车子”的改革不断刷新,直接触及个人核心利益乃至人的灵魂。
      执行力。一个一个的小团队,联合组成了湘潭高新区的大团队。这个大团队致力于团队精神的塑造,不遗余力地进行改革,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建设,执行力更快、更畅、更专业。
      “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是湘潭高新区对自身的定位和职责要求。他们积极推进岗位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定置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协同管理等,以简化办事程序为目标,制定了区内18项综合管理流程,包括项目入园、工程建设、科技孵化、合同管理、技改(基建)立项、科技计划申报、产业“110”投诉处理,并形成了一张张的“流程图”,让整个团队如臂使指地快捷应对各项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创造力。人才无疑是最具创造力的。“高新区需要有思想的人才,需要综合型人才,需要竞争型人才。”从湘潭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硕科的话里,听得出对人才的渴求。
      德国柏林大学终身教授谭成忠、中科院研究员宋延林、国家级稀土材料专家刘甲祥、国内第一台电动大巴研发人姜瑞华、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学位点领衔人周建平……近年来,一批全国知名教授、专家带着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纷纷落户湘潭高新区火炬园。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一批资金,还有一批高科技人才,甚至是一个产业。除了从外部引进人才,高新区还在不断尝试从内部挖掘、培养人才资源。
      聚合力。湘潭高新区在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已成为宜居宜业、惠及民生、城市最亮丽的科技新城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集中安置区建设、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培训乃至开办市民学校,提高市民素质教育,征拆推进到哪里,社保就跟进到哪里,就业培训班就办到哪里,城市化就进行到哪里,真正使“农民”变“市民”。 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济也不再是梦想。一系列烙有“高新”印记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也在灌溉着这片“高新文化”的土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完成,园区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大型广场健身舞比赛和闹元宵等活动丰富多彩,梦之谷合唱团、钢材深加工协会等团体协会乐趣横生。
      无论是价值观、创新文化、服务理念的塑造,还是科技发明大赛、企业沙龙、CIS策划系统、湘江湾艺术团等一系列文化载体与平台的打造,文化的琼浆无一不沁润高新区人的心田,蓬勃出强大的和谐发展聚合力。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一位湘潭高新人在博文标题中借用了这句唐诗。诗句形象地勾勒出湘潭高新人的群体个性:始终志存高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不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正值“花样年华”的湘潭高新区,将以“创新之都、效益沃土、两型乐园、文化新城”的动人姿态,屹立在潇湘
      大地。

    推荐访问:湘潭 红红火火 高新区 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