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谈咬文嚼字作文 咬文嚼字谈己见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02 04:38:30 点击:

      摘 要: “虽其形魁然大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虽然他们的身材很高大,名字叫人,可他们的智力却等同于一个小虫子。“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的含义是:“盗贼兴起却不知道如何抵御,百姓贫困却不知道如何解救,官吏狡诈却不知道如何禁止,法度败坏却不知道如何整顿,白白地耗费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却不知道羞耻。”
      关键词: 名人 庸 痴
      在河大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和参考书中,笔者认为有两处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值得商榷,下面举例分析。
      柳宗元的寓言《蝜蝂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虽其形魁然大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河大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翻译为:“他们虽然身材傲岸,声名远扬,而他们的智力却等同于一个小虫子。”由此可以看出,该书认为“其名人也”中的“名人”是一个词,含义是“知名的人士,著名的人物”,“声名远扬”是意译。笔者认为这个解释不太合适,理由有二。
      1.断句有误
      古汉语的断句,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进行。这个句子是一个复句,“虽其形魁然大也,其名人也”与“而智则小虫也”是转折关系,“虽其形魁然大也”与“其名人也”是并列关系。根据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我们可以推知该书是这样为这句话断句的:
      虽其形/魁然大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古人作文时非常讲究上下文的照应,由这个句子的断法可以看出,“虽其形魁然大也,其名人也”的主语是“形”,“其名人也”的主语是“其”,“而智则小虫也”的主语是“智”。第一句讲“形”,第三句讲“智”,第二句却谈“其”(是“他们”的意思),显然不合适。因此,整个句子的断法应是:
      虽其形/魁然大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句子中“大”与“小”相呼应,“人”与“虫”相呼应,“形”、“名”、“智”相呼应,讽刺了那些“嗜取者”虽然叫“人”,身材虽然大,但智力却十分低下,仅仅相当于“蝜蝂”这样的小虫子。
      这个句子的断法失误,显然是受“名人”这个词的影响。
      2.嗜取者不一定是“名人”
      现实生活中,“遇货不避”的嗜取者不一定是“大人物”或“名人”,在文中从来没有谈到嗜取者的身份和声望。在古今中外,视财如命的人随处可见,有王侯将相,也有普通官吏,有名人大腕,也有平头百姓,有学富五车的学者,也有横行市井的无赖,有市农,也有工商。他们对财物的占有欲特别强,有的见什么要什么,不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机会;有的经过拼命积累,最终“事业有成”,却心力交瘁,最终累死在“绝顶上”;还有的因贪欲而公然践踏法律,落得个身陷囹圄,身败名裂,甚至丢掉脑袋……用蝜蝂来比喻这样的人,真是太恰当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视财如命的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虽然他们的身材很高大,名字叫人,可他们的智力却等同于一个小虫子。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还选入了刘基的《卖柑者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河大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参考译文”是:“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挡,百姓贫困却不知道解救,官吏狡诈却不知道禁止,法度败坏却不知道整顿,白白地耗费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却不知道羞耻。”对于这两句的翻译,我认为不够妥帖。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人。元文宗至顺年间进士,历任高安县丞、浙江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因政见不合,屡遭排斥,遂弃官归隐。元惠宗至正二十年,应朱元璋之请,协助筹划军事,建立帝业,为明初开国功臣之一。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这篇《卖柑者言》,大约写于元末作者归隐前后。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当时他也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远大抱负,但是当时统治者已变得更加腐朽没落,自己在仕途上屡遭排挤,他对元朝彻底失望了,便用笔来揭露腐朽黑暗的现实。
      文中这两句话,是作者借卖柑者之口,讽刺朝廷重臣们的“庸”,而不是“痴”。“盗起而不知御”若理解为“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挡”,只能说明这些重臣连基本的自卫本能也不具备了,那不是白痴是什么?由于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各族人民分为四等,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再次是汉人,地位最低的是南人,所以,元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到了元末,各族人民的反抗更加强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阶级不懂如何缓和和化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只知血腥镇压,这正如扬汤止沸,更激起人民的反抗。
      同样,“民困而不知救”,并不是说统治者不想解救困苦的百姓,而是拿不出可行的办法来,他们也明白“民困”会加剧社会动荡,直接威胁其统治。重臣们当然知道官吏们狡诈多端,欺下瞒上,法度早已败坏,“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是说他们虽想整治吏治,恢复法律秩序,但却没有有效的措施。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朝臣们除了只会拿俸禄外,什么也干不了,而作者虽有救国济世之才,却屡遭排挤,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那种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也大概是这些原因,作者才辞官退隐,最终加入朱元璋的反元阵营。
      所以,我认为,这几句话的含义是:“盗贼兴起却不知道如何抵御,百姓贫困却不知道如何解救,官吏狡诈却不知道如何禁止,法度败坏却不知道如何整顿,白白地耗费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却不知道羞耻。”

    推荐访问:己见 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