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陈建民:求实惟真,,勇于超越|山东陈建民相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30 04:51:54 点击:

      2011年7月,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揭晓,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犹如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其职业基本素养、CNC雕刻加工、矿山测量等7门课程被评为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在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所有参评学校中位居第一,令业界对高职内涵建设水平刮目相看。
      此时,距离陈建民2003年岁末就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不过7年时间。7年来,他以深厚的职业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高举“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践行“内涵式、精品化”发展之路,谱写了一曲群情振奋、自强不息的高职发展之歌。
      2012年金秋时节,《教育与职业》杂志记者走进了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职内涵发展等问题,与陈建民进行了深入交流。
      教育改革同路人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北京煤炭工业学校,作为该校八三届毕业生,陈建民从留校参加工作至今已近30年,期间他历任学校团委书记、党政办主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直至2003年11月接过院长的重任。
      而今,跟记者谈及母校,除了一份浓情之外,他对学校前几任校长的远见卓识饱含敬意和钦佩。
      钦佩之处在于,这种远见卓识不是规模扩张,不是大兴土木,而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贯重视。学校自1994年起就开始试办五年制高职,借鉴加拿大CBE理论,采取从中专到大专的5年一贯制,是国内最早试办高职教育的中专校之一,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学校日后发展乃至取得今日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更为国家成功举办高职教育进行了前期探路。
      1999年,国家正式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陈建民和同事们抓住新的机遇,将高职教育改革推向更深处。在当时规模、数量唱主调的局面下,陈建民与学校其他班子成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他敏锐地意识到,人才质量必将是高职发展的关键。果然,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6号文,提出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把内涵建设、质量发展放在了高职发展的首位,并紧接着启动了“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凭借着陈建民们多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不懈努力,学院2007年进入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序列,在办学过程中坚持“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理念和“做中学、学中做,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改革发展的步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0年美国教育部部长助理Brenda Dann-Messier应邀来校交流考察,直言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理念还是设施,一点不比美国差。当时,陈建民开玩笑似的说,这还仅仅是10年发展的结果,还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再过10年,惊喜更大,因为有我们这样一批对于高职教育充满信心、痴情不改的职教人。
      作为学校发展的同行人,陈建民的预言是“靠谱”的。如果说在办学方面他有什么诀窍或独到之处的话,那就是始终抓住改革这条主线,不敢有丝毫懈怠。用他的话说,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专业建设要“跟”“转”“变”
      2009年,北京各大媒体都捕捉到了这样一条讯息,北京某高职学校法律文秘(速录)专业的两名学生被招录到了中央部委工作,还有一些学生被招录到法院、检察院系统工作,一时引发了“高职生成了香饽饽”的热议。热议的主题正是由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引发的。
      对此,陈建民告诉记者,“过去我们老百姓不太了解高职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通过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告诉社会,高职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孩子很强的动手能力,还能挣高薪,改善家庭的生活状态。进门时悲观,出门后高兴。由此改变了社会传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而要真正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他坦言专业建设是关键,“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专业建设一定要适合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近年来,高职的就业状况好于本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职专业的调整建设符合了社会的需求。可以说,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核心问题,是战略布局和办学理念的体现。”
      他进而指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专业要“跟”“转”“变”。“‘跟’就是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的步伐,做到紧跟;‘转’就是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围绕市场的需求,在服务中实现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速转;‘变’就是要适应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技术更新与战略调整地需要,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同步转变,完成快变。最终目标是紧跟市场走,围着企业转,适应需求变,以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坚持,学校的专业建设实现了两级跳——由面向煤炭调整为面向首都,实现了第一次专业改造与升级;随着2010年国家示范校项目的顺利验收,学校开始了专业发展的第二次调整与升级,由服务于一定的企业,向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机对接转变。
      回顾这些年在专业建设方面的苦苦探索,陈建民颇多感触,专业建设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应该坚持开放办学,办没有围墙的学校,这不仅指物化的围墙,更指思想上的围墙、管理上的围墙,“我们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就要走入企业了解需求,让企业参与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要真正依托企业,我们的教师要真正深入企业。”
      “北京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我们的专业就办到哪里;北京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陈建民常念叨的一句话。事实证明了他的睿智与果敢。
      课程开发不是“闭门编书”
      从2007年进入国家示范校建设序列到2010年项目顺利验收,3年的建设期让陈建民刻骨铭心,这不仅仅是因为过程的艰辛,“我们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伤筋动骨的大变革,如同再造。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改革的交汇点和突破点”。
      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他口里的交汇点和突破点正是课程开发,抓住了这个关节点,改革才能真正落地,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熟悉职业教育的人都清楚,由于生源质量下滑,如果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变,课堂内容不变,学生们上课如同听天书,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障。   对此,陈建民坦言,生源质量每况愈下的严峻形势,要求学校不仅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还要改得有效果。怎么办?突破口就在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我们深入学习德国课程的开发理念,强调课程的开发一定是符合企业需求的,要做课程一定先到企业去调研,要对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调研”。
      说到这里,他刻意强调,如果沿用过去的课程开发模式,就是引经据典、闭门造车,是纯粹的“闭门编书”。而现在的课程开发,是对过去的一种颠覆,重在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突出实践,其根本是将一个个的项目任务作为载体来设计教学。
      为此,陈建民要求必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把传统课程进行解构后再重构,甚至把过去的几门课程重组一门课程,突出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和针对性。期间,从他本人到各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都亲自参与课程开发,组织多层面的定期汇报,在一次次学习提升中不断转变观念,为课程的后续实施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同时,他联合企业成立了课程开发项目组,按照企业项目化运作进行课程开发。
      与此同时,他提出要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要求建设校内“学训一体”实训室,并形成校企共建型、教学工厂型和校办企业型等多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做合一,学训一体’,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技能,掌握知识,在动手中学会动脑”的教学目标,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我们并不苛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知识够用就行,当然不能说我们传授的知识是零散的、随机的,我们对知识重构的关键是围绕工作实际进行梳理和归类,我们高等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教师要对选择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知识的提取、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到相应的知识,提高技能和技术。”陈建民如是说。
      他进而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的贡献度不比“985”“211”高,校差,他们是把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好学生”培养成人才,而我们则是把“差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进行课程开发,这一切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开创“两条线管理”模式
      提及学校管理,身为管理学博士的陈建民可谓造诣深厚,其理论高度并不亚于专家学者。但是身为院长的他,追求的是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再好的理论如果经不起实践的考验,也是空谈。
      他直言,“从管理宏观角度而言,必须改变以学校自我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实行柔性化管理,只有这样,工学结合才能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才能深入进行,顶岗实习才能取得实效。所以,我们一定要办没有围墙的学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要树立这样的意识。”
      而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他眼里的成功管理,必须经得起教学质量提升这一关。
      在成功开展课程开发之后,陈建民很快发现,按照项目化教学开发出来的课程,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本不适应,必须要进行教学评价改革,“从教学时间上来说,一个教学项目或一个教学单元需要半天、一天甚至一周时间来完成;从教师角度来看,不是一名教师就能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往往需要一个教学团队来合作完成。所以,对课程实施的评价方式必须要转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都要转变。”
      为此,他在学院以往教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实施了“两条线管理”模式,即教学运行管理一条线,具体由教务处牵头,由教学副院长分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一条线,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各专业教学评价组,诊断教学改革效果、教学运行质量、学生学习状态等,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学院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
      这第二条线的管理,陈建民亲自主抓,并主动引入行业企业评价方式,真正构建起开放性职业化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专业性。
      事实证明,“两条线管理”模式保障了课程开发的高效进行,使学院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了整体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5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专业,2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二等奖,10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5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全国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8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
      2003年,在全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该管理模式被一致认定为特色管理项目,在全国兄弟院校中进行推广应用。陈建民带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打响品牌保卫战
      近年来,伴随着生源数量的锐减,高职院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而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6500人左右的在校生规模,与此同时,该校近三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呈现出“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局面,创造了首都高职教育发展的辉煌。
      对此,陈建民坦言,招生难是共性问题,而教育质量则是生存发展的关键。
      事实上,自2003年担任学院院长起,他就颇具战略眼光地提出了“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战略,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坚持持续改革,打造精品专业,打响学校品牌保卫战。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跟风。不要试图包打天下,要坚持自身特色和方向不动摇,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从而以专业赢得市场口碑,进而提升社会关注度和美誉度。”在陈建民看来,精品专业有了,教学质量好了,生源还会差吗?如果能做成北大、清华那样的影响力,还愁招生吗?
      陈建民坦言,出口畅才能实现进口旺。因此,高职学校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高职院校要借鉴产业界的经验,企业在产品过剩时,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质量,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寻求差异化发展,因为质量合格的产品不一定销售顺利。要发挥品牌优势和拳头产品的引领作用,采取差异化战略和品牌引导优势,“这里所说的差异化包括高职与普通高教、中职之间的差异,也包括各高职院校间的差异,基此培育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一所学校的质量和特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与此同时,他告诉记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招生观念,在招生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广大在职人员的技能再提升。只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增强了,社会认可度才能提升,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尤为重要。
      在这一思路引领下,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和出口呈现出一派火热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学院先后与蒂森克虏伯电梯、中国铁路建设集团、北京飞机维修公司、海南航空和神华集团等众多企业,达成了订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协议,其订单培养数多达500多人,占到全年招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的确,从为大型企业举办的“基层班组长综合素质培训”,到与石景山区、北京军区共同发起的“强军育才接力工程”,陈建民紧紧抓住社会服务这一主线,将社会培训与全日制教育并举,拓展职业院校服务职能,受到了首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学校赢得口碑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这就是为什么在招生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学院为何还能稳定招生规模的制胜法宝。
      “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发展理念,但不等同于社会培训。目前,北京市正在推行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试验,按照职业活动规律、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要求建立层次结构和教育标准。如果哪天社会和用人单位以等级证书而不是学历证书来评判技能人才,那就说明改革成功了”。采访到最后,陈建民这一番话发人深省。
      这亦可看做是他的一番内心独白,作为有着30年奋斗经历的老职教人,其寄寓职业教育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改革意识不言而喻,相信伴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创新的深入开展,这一梦想不再遥远。

    推荐访问:求实 勇于 超越 陈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