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工作计划 > 正文

    【试论波特“米兰达”系列小说中的女性声音】 设G(s)=s试画出其波特图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1 04:30:37 点击:

      摘要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在“米兰达”系列小说中展示了女性为反抗父权制文化而发出的三种类型的声音。在这些女性声音中,作者通过直接引语的不同安排、叙述视角的变化和女性内聚焦来展示人物内在声音等叙事策略,强化了这些女性声音背后的蕴意,从而展现了波特本人探询真理和实现女性权威的艰辛历程。
      关键词:女性声音 直接引语 叙述视角 内聚焦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界出色的文学家,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从不满足于仅仅生动地叙述故事,波特曾说,“我一生都在思考技巧、方法和形式”。在波特的“米兰达”(Miranda)小说系列中,隐含的作者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通过直接引语、叙述视角变化、女性内聚焦等方式将几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声音展示在读者面前,揭示了这些女性因采取不同的反抗父权文化方式而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声音,以及波特本人通过这些声音的展示来颠覆男性权威,建构自我权威的努力。
      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学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结合起来,以“声音”作为切入点,研究文学文本通过女性声音所建立的女性权威。女性主义文评中的“声音”“通常指那些现实或虚拟的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这些人表达了以女性为中心的观点和见解”。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将叙事学中的“声音”概念与女性主义的政治化探讨相结合,来研究“叙述声音的社会性质和政治涵义,并考察导致作者选择特定叙述声音的历史原因”。本文将波特“米兰达”系列小说中的女性角色的三种类型声音放入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框架,并结合经典叙事学理论来研究这些女性声音的文本内蕴和话语方式,探讨波特如何运用女性声音的建构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揭示其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 掷地有声的反抗之声
      伊娃(Eva)是“米兰达”系列小说中能直截了当说出自己想法,发出掷地有声的反抗父权之声的典型女性代表。故事外的叙述者全部以直接引语方式记录了伊娃的话语,却从不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在《老人》第三部中,伊娃和米兰达在火车上相遇,在18岁的米兰达面前,伊娃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她的一切以及她眼中的家族故事,她告诉米兰达:“我猜你一定知道我是怎么为妇女选举权斗争的,而这件事情差一点使我变成贱民”,“我没有料到要蹲牢房……要是有需要的话,我会再去蹲三回”。直接引语中引号内伊娃未经叙述干预的原话使读者第一次直面伊娃,透过直接引语,读者便有机会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对说话人做出判断:伊娃是个干练、坚韧、直率、愤愤不平而又有些咄咄逼人的女性主义者。而直接引语的“引号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有时却正是作者所需要的”,波特通过引号的使用使得伊娃得话语达到了掷地有声的效果。
      如果单凭这些直接引语,读者对伊娃的了解会仅限于此,但这绝不是波特塑造她声音的根本目的。与伊娃一贯的直接引语相对照的是,故事外叙述者在展示伊娃与米兰达的对话时,除了用直接引语来展示米兰达的声音,更不时地进入米兰达的内心世界,并以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等话语模式来揭示米兰达内心与伊娃不同的看法。这种以人物内聚焦方式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伊娃仅有外在话语形成对比,凸显出伊娃内心的空虚。她虽然一直从事女性主义事业,但并非出于对这一事业的真正理解。外表的缺陷使她“从小就被家人毁灭”,“处于被家族书写的神话之外”。无奈之下,伊娃只能使自己的性格强硬起来,通过政治斗争来获得自己发声的权利,并以此作为反抗父权社会的力量。因此,伊娃的反抗只能是一种矛盾的、不彻底的抗争,她也根本不可能找到自己的女性身份。
      三 被压制的声音
      在“米兰达”系列小说中,另一类女性声音的代表是艾米所发出的被压制的声音。由于艾米自始至终都是在别人的讲述中出现,她的声音永远被别人的声音所覆盖。在《老人》中,波特巧妙地安排了艾米声音的三种形式:出现在别人的直接引语中;出现在儿童叙述者的视角中;以私下型叙述声音出现在信件中。
      当祖母给米兰达回忆艾米准备结婚礼服的情景时,祖母的回忆以直接引语方式出现,回忆中又直接引用了艾米的话语:“我要是喜欢的话,会穿上丧服的……这是我的丧礼……我在这个世界上活不长……”。艾米的声音出现在声音层次的第三层,表明了艾米的声音受到作为父权制大家庭代表的祖母的控制,把这三层声音综合在一起,读者很容易看出艾米不满的是父权制度限制了她的自主权。
      受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影响,波特在作品中经常采用儿童视角,她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示“儿童的思想和天性以及他们在陌生的成人世界中的处境”。在讲述艾米在一次舞会上因与其他男性过于亲密而导致哥哥气愤地朝他开枪这件家丑时,叙述者站在8岁的米兰达视角,以她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情。在叙述中,叙述者不时地利用破折号、引导句等方式来提醒读者这是米兰达的讲述:“――他一定生来就是爷爷,米兰达想――”。故事中,艾米模棱两可的声音在儿童叙述的困惑反衬下愈发显得意义深刻: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艾米无所适从,对她来说,游戏人生是最好的反抗方式。
      艾米的私下型叙述声音出现在第一章结尾的信件中。私下型叙述声音一般出现在信件中,通常是女性倾诉心声的一种方式。然而从艾米婚后第十天给母亲的信中,读者可以发现种种矛盾。艾米声称自己“现在是个稳重的、上了年纪的有夫之妇了”,事实上,“天天去看赛马”、忙于参加狂欢舞会、穿着“胸前开得很低”的裙子显然不是一个稳重的、上了年纪的有夫之妇能被常人接受的举动。这种表面文本的矛盾暗示了一个隐含文本:艾米并不像她所说的幸福快乐。这封信的双重声音表明,婚姻进一步压制了艾米的反抗之声。
      艾米的经历表明“在那样的社会中,要像艾米这样成为家族神话的主人公,是要以自由甚至生命为代价的”。身为《老人》中的灵魂人物,作为家族人极力理想化的偶像,艾米承担了过多父权制度赋予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她一方面享受作为男人目光焦点的虚荣,另一方面又不满父权制度对自己的种种束缚。在这种矛盾对立中,艾米找到了维持平衡的支点,那就是压制自己的声音。在这种压制的声音下,波特展示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声音的微弱和她们抗争的模棱两可性。
      四 无奈的自我缄默
      米兰达系列展现了女主人公米兰达从4岁开始到步入成年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真理、寻求自己的发声方式和追求女性身份的艰辛历程。在《旧秩序》中,叙述者不断展示米兰达的提问,到了《老人》中,这种外在声音明显减少,而在后两篇米兰达小说《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和《开花的犹大树》中,米兰达已经变成了沉默寡言的人。米兰达声音由外而内的变化反映其思想成熟的过程,她最终意识到无论伊娃式的激烈之声抑或艾米式的委婉之声都不足以与父权制文化抗衡。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米兰达找到了最恰当的方式:保持自我缄默这种最安全的内在发声方式。
      在构建米兰达的内在声音时,波特运用了内聚焦叙述模式,将米兰达作为唯一的聚焦人物,以她的眼光作为故事叙事的中心意识。通过这种方法,叙述者与聚焦人物之间的距离大大减小,基本消除了叙述者与米兰达价值观之间的差距。在《灰色马,灰色的骑手》中,米兰达开始了独立的生活,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为了维持经济独立,防止被报馆解雇,米兰达不得不 “去承担那种照例由妇女担任的工作”。这样,米兰达在工作中被剥夺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在生活中,米兰达被身边各种以男性为主导的声音淹没,深受战争、瘟疫、人类思想的麻木所带来的死亡威胁,连爱情也处于无望之中。身处这样的语言环境,米兰达只能控制发声的冲动。米兰达的沉默并非出于懦弱而是为了自我保护并对充斥着谎言的腐朽社会的抗拒。
      《开花的犹大树》中的劳拉(Laura)(即米兰达)同样因为思想独立和经济独立的不平等而将声音限制在内心深处。在这个故事中,波特甚至很少触及劳拉的内心世界。全知叙述者以平淡的口吻讲述了劳拉每日机械化的生活,在有限的内心活动描写中,一个铿锵有力的“不”字出现了11次,强调了劳拉和波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也正是这11个“不”字使读者明白,叙述者并非刻意避开劳拉的内心活动描写,此时的她已经绝望至极,她拒绝朋友,拒绝爱情,甚至拒绝思考,“不”字是她抗拒一切的浓缩表现。
      “小说中一种特定的语言(也就是话语)总是一种特定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人追求社会身份的方式”。波特通过内聚焦来描写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利用写作达到了控诉抑制女性声音的父权文化和树立自己作者权威的目的,强调了自己探求真理的决心。
      五 结语
      波特创作的“米兰达”系列小说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米兰达”系列通过主人公米兰达折射了波特人生中寻求真理和女性权威、探求自己发声方式的过程:从倾听到质疑到沉默,并最终找到写作这一发出自己女性声音、建构女性权威的方式。波特在“米兰达”系列作品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声音及声音模式显示了“女性在寻找自己声音的不同阶段,总是要不断地变换策略,寻找声音的合法性和独特性”。而波特本人也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最终选定以写作作为抒发自己心声,实现女性权威的目标。
      
       注:本文受校级科研项目“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作品中的叙事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GB0920)资助。
      
       参考文献:
       [1] Wescott,Glanway.Image if Truth:Remembrances and Criticism.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2:28.
       [2] [美]苏珊・S・兰瑟,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申丹:《叙述形式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评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 [美]凯瑟林・安・波特,鹿金等译:《波特中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5]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eil,M K Fornataro,Constructed Narratives and Writing Identity in the Fiction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J].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Fall 1998(44):3.
       [7] nrue,Darlene Harbour.Truth and Vision in Katherine Anne Porter’s Fiction.[M]. Athen: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5:36.
       [8] emouy, Jane Krause.“Face to Face:‘Old Morality.”Modern Critical Views: Katherine Anne Porte Ed.Harold Blo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6:127.
       [9] akhtin, Mikhail,The Dialogue Imagination[M].Ed.Michael Holquist,trans.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Austin:U of Texas P,1981.
       [10] 王春荣、吴玉洁:《弘扬女性生命本体的性别语言――论“女性声音的诗学”》,《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吴良红,女,1973―,江苏宿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淮阴工学院。

    推荐访问:米兰达 波特 试论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