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个人写作 > 正文

    徘徊在现实和理想边缘【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35:24 点击:

      关于辛词,历代词论家都强调一个字“气”,谢章铤云:“稼轩是极度有性情人,学稼轩者,胸中须先具一段真气、奇气、否则,虽纸上奔腾,其中俄空焉,亦萧萧索索如牖下风耳。” 稼轩词的字里行间奔涌着一股纵横浩荡、顿挫沉郁之气,词人满腹经纶的实际才能所感发的向上的冲力与现实政治环境馋毁摈斥的向下的压力始终无法调和,两种力量的冲击消长使这股气奔腾运转、徘徊不已,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感染力。
      王国维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辛弃疾的一生,浸濡了亡国恨、生民泪、烈士血,成就了文韬武略,也注定了其悲剧命运。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今天的济南市,历城当时已被金兵占领十三年了,“沦陷区”长大的辛弃疾自幼看到的便是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这段经历几乎影响了他一生,促使他举起反金大旗,终生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这时正值社稷存亡之时,国土沦丧、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激发了他的历史使命感。际遇坎坷,几沉几浮,都不能动摇他收复国土的信念。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功业心重,殚精竭虑为国为民。其处事作风雷厉风行,较之历史上那些刚烈的武人,则又多了几分文人的细腻与敏锐。所以尽管具有同样极端的乱世人格,辛弃疾独具一点回转,反映在他的词作里,除了技巧上的强胜,就是于激越之外还多了一点沉郁。这种似乎矛盾的激越与沉郁相融的人格特征,是与辛弃疾的气不伸、意难平的一生遭遇联系在一起的。
      在辛弃疾的大多数词作中,总是有几种迥然不同的情感的冲突,跌宕起伏,反映了他在不可放弃的理想与敏锐察觉残酷现实之间辗转思量,不能自拔。后人多欣赏辛词的“不可一世之概”,也有悦服其“�纤绵密”,但皆不察其细微之冲突,最能动人心魄。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去追溯辛弃疾的人生足迹。青年时代的辛弃疾执戈横槊、壮声英概,是一位志存高远的少年英雄。

      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乱世出英雄,据史书记载辛弃疾长得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精神壮健如虎,真是天生一副英雄样貌。朋友陈亮在《辛弃疾画像赞》中赞颂他:“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少年辛弃疾就已经开始做起了英雄梦:他崇拜比他早出生一千多年的汉代名将霍去病,“弃疾”恰与“去病”异曲同工,霍去病四伐匈奴,砍下11万颗人头,二十出头被武帝封为“冠军侯”,辛弃疾的一生又如何呢? 1161年济南农民耿京起事,辛弃疾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任掌书记,负责掌管印信、制发文件。
      一次,与他同时起义的狂僧义端,偷走耿京大印准备降金,辛弃疾单人独骑追贼两日将其擒获,义端跪地求饶说:“将军,我识得您的真相,您是青兕(青犀牛)啊,力大无比能杀人,请别杀我。”辛弃疾一刀砍下其人头。“青兕”的名号就此传播开来。
      第二年,辛弃疾说服耿京南归大宋,并亲下临安联络,不想北归途中义军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率部降金。危急关头,辛弃疾率五十轻骑兵,直入五万人敌营,活捉叛徒,当场号召上万士兵起义反正,又星夜疾驰将叛徒押送到宋高宗面前腰斩于市。这真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壮举,把大宋皇帝都惊得目瞪口呆。时人称颂他的英雄业绩说:“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其英勇行为,使懦弱的人都受到感奋、鼓舞。那时的辛弃疾只有22岁,和我们在座的同学差不多一样的年龄。他豪迈地写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为自己的人生拉开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序幕,可南归后虽才兼文武却一直沉浮于宦海,中年的辛弃疾成
      了失路英雄。

      二、“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辛弃疾上马是能征善战的勇将,下马是治国安邦的栋梁:26岁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又将恢复大计写成论文九篇,总题《九议》进献朝廷,这些救世解危的策略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33岁任滁州知州,把这个连年战祸的地方治理得民安业盛。41岁在湖南创建了南宋的一支王牌部队,号曰“飞虎军”,当地百姓称他为“飞将军”。
      辛弃疾满腔报国热忱,却接连遭到排斥打击:29岁到42岁的壮年,13年间,调换了14任官职。宋代官制是每任三年,而辛弃疾平均每任不足一年。
      不仅如此,他还几度下岗,“三上三下”,频繁地被罢官免职,直到白了少年头。其原因不仅是与主和派意见相左;也在于朝廷始终对这位敌占区归来的将领高度不信任,他冒着生命危险带来的一万多义军也被当作流民遣散了;此外,处事作风雷厉风行与刚拙自信的豪侠情怀也使他屡遭谗毁。他苍凉地写道:“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当时辛弃疾34岁,正是一个男儿应该建功立业的年龄。南归已12年了,在建康担任安抚使参议官,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词人站在赏心亭上,眼望关山万里:“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展开了一幅“楚天千里秋江图”,远望那小而高的青山却在“献愁供恨”,使人顿生悲凉。接着词人看吴钩、拍栏杆,传神地表现了英雄失路、世无知音的感慨。下片连用三个曲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有心报国而无人知赏,只有一洒英雄之泪的复杂心绪。这首词写得慷慨悲凉,最能体现辛词的风格。音律沉郁,却不渐行渐息,而是疾呼长啸。这种压抑的激情左冲右突得不到释放,在词作中就体现出一种辗转回旋之概。
      晚年的辛弃疾退隐林泉、悲歌慷慨,成了白发衰翁。

      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在去世前的二十多年中,大半时间被废置不用,只能寄情于田园生活,给居所取名“稼轩”,自称稼轩居士。眼睁睁看着沙场点兵的生涯渐行渐远,现实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鹧鸪天》里他写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万字平敌的兵策,只换得东邻栽花种树之书。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已两鬓霜雪。
      徒劳地看着自己的大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而无法投身于他热切向往的金戈铁马的战场生涯。社会现实彻底粉碎了词人的理想,否定了词人的人生价值取向。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促成了他悲剧的一生,词人在寂寞绝望和痛苦中走完了他六十八年的生命历程。据说,死前还仰天长啸,大呼杀贼数声。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辛弃疾所求的决非苟且偷生,而是立功成名,是生命的再度辉煌,他坚忍不拔地抓住悲剧人生中哪怕最微渺的一点机会,从不放弃,越是在逆境中越是把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将天下苍生的痛苦化为自己的痛苦。他永远在逆境中顶风前行,处处显露出他与社会世俗的极端不协调,这个始终挣扎徘徊于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中的词人却注定成为中国文学史最执着的悲情英雄。辛弃疾的价值选择,虽然没有成就其“刀弓事业”,却铸就了词史上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孙维城.宋韵―宋词人文精神与审美形态探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推荐访问:挣扎 边缘 现实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