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个人写作 > 正文

    咸阳也曾西风烈,投鞭岂可断大江前秦世祖苻坚|参茸三鞭丸咸阳店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2-10 04:32:56 点击:

      如此而已   一   在历史上有名的帝王里面,把身体艺术发挥到极致的人选非前秦天王苻坚莫属。   据说,苻坚出生的时候,背上有一条谶文:草付臣又土王成阳,所以取名为苻坚。像梁武帝无非就是身上有个“王”的花纹,哪像苻坚一下就来八个大字,估计老天遣他下凡时把他后背当书贴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
      第一,这条谶文应该是众所皆知的事情――毕竟是他名字的来源,而且这样的事情实在具有轰动效应;
      第二,一个小孩子生下来背上八个大字,一般都得把父母吓个半死,可苻大爹苻大妈除了偷着乐以外没别的反应,看来符家真是有帝王气象;
      第三。还可以看出氐族是一个汉化比较深,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否则老天不会弄一条这么有“深度”的谶文,而且还用的是汉文字;
      第四,可以看出苻家人还是有文化品位的,没有编出与大蛇猛交合的故事来(变成在西门豹祠与神交)――也不奇怪,那些故事一般都是出身不好的帝王才用的――所以只能委屈一下老爸了。
      只是我们接着就有些疑惑了,因为这条谶文的意思实在明白得很,而且史书上描述苻坚小时候也是英武聪慧,完全一副帝王的派头,他爷爷居然没有把他当成帝王继承人的候选对象(当然也不能完全怪他,因为他死的仓促,苻坚的老爸苻雄又不是长子),而是把位子传给了他的伯伯。一般情况下。他就要与大位无缘了――岂不辜负了这一不知需多少岁月才修来的“身体艺术”?
      第五,接他老伯班的是他的堂哥――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按理来说,在古代大家对老天警示这玩意儿都是顶礼膜拜的,单这条谶文就够苻生杀苻坚好几次了。而他堂哥好像对这个明摆着对自己江山有莫大威胁的弟弟不是很上心――问题在于史书上记载苻生还是一个猜忌多疑,凶残暴虐的君主。
      下面我们得看看苻坚是怎样当上大秦国的统治者的。
      苻生残暴嗜杀,动辄屠戮大臣和宫入,弄得人人自危。有一天晚上,他喝醉了,在就寝前跟侍女说:苻法和苻坚俩兄弟不是好东西,明天就找人把他们给砍了。这个宫女马上把这条消息告诉了苻坚他们,巧的是那天晚上苻法做了一个梦,神告诉他早上就有大难临头,只有早做准备才能躲过这次劫难。所以这俩兄弟一合计,觉得只有起兵,替天行道――把自己的堂哥、大秦国的皇帝苻生给宰了。整个过程圆满流畅。大快人心。
      可是我们细想一下,就觉得隐隐还是有些不对。
      第一,是这个苻生也太没出息了,即使喝醉了酒,也不应该把这样的军国大事说给一个宫女听啊――皇后妃子们都跑哪儿去了;
      第二,这个宫女真的是很有正义感,而且也非常勇敢,换了别的宫女听到这样的事情早吓得战战兢兢,事情只能烂在肚子里了:
      第三。即使这名美貌与勇气并重的宫女是咱们东海王爷的忠实粉丝,可她一个宫女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要把这个消息传出去也是千难万难啊――莫非她是卧底。且有可靠的与宫外联系的渠道;
      第四,苻生真是人神共愤啊,宫女是间谍还可以理解,连神都跑到苻坚那边去了,可见苻坚也是天命所归了――只是这个与神沟通的苻法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第五,一般来说,发动一场政变再怎么没计划总得准备三五天吧,可苻法、苻坚两兄弟好像天生就是干这营生的,熟练得很,三两下就把事情给摆平了。
      再接下来的事情就有意思了,本来这一票是苻法和苻坚一起干的,按照共同投资,利益均沾的原理,弄到了这么大一份产业,两兄弟应该高高兴兴一起分享才是――毕竟这两兄弟都是慈悲入。将苻生“超生”之后,也没把其他堂兄弟怎么样。
      为了谁坐头把交椅,俩兄弟谦让了许久。苻法是大哥,按理来说要坐这把椅子,可是事情又来了――他不是嫡子。古代有这么一条――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说明这个“长”敌不过那个“嫡”,且苻坚素有贤名,所以一阵推让下来,还是作为嫡子的苻坚作了大秦国的扛把子(老妈的地位很重要啊)。因为氐族汉化比较深,认可这么一条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还在大家其乐融融的时候,苻坚的亲妈(苟氏)看到苻法府上很热闹,心里就不是很爽――其实这有什么不爽的,年轻人谁不爱热闹。而且人家把江山都让你亲儿子了,也算仁至义尽。可苻坚这老妈不简单,她从这热闹的景象后面看到了危机――所以她决定赐死苻法。理由很真实:苻法贤而长,恐以后不利于苻坚。
      真正的戏剧性一幕出现了,苻坚听说老妈要赐死和自己一起干革命的兄长,连忙火急火燎地赶过来,抱着老哥狠狠地流了几把眼泪,还呕了几口血,然后就看着让天下给自己的兄长饮鸩自尽了。《晋书》和《资治通鉴》都是这么描述的,好像主要就是表明苻坚这孩子真是仁义啊――可这些大史家难道没看到苻法死得比“莫须有”还冤吗?
      我们知道《晋书》是唐初的房玄龄主持编撰。房玄龄是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平定天下,成就贞观伟业的主要谋臣。史载李世民曾经翻阅过记载当世史实的资料。就是通过房玄龄的。
      对比一下苻坚和李世民,就会发现两人还是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两人都是通过政变夺得政权,都非常勤政,并使得国家大治,看得出来他们都立志作一个千古明君。还有一点是――据现代一些史学家考证,苻坚和李世民一样都翻阅了当时的史料记录,并做了大量的篡改。李世民把大量的罪恶栽在了哥哥和弟弟身上,当然老爸也担待了一些。而苻坚呢,我们看到是他顺天意,从民心除掉了一个万恶的暴君,然后有点亏心的事情也让老妈给做了――他这时没老爸了吗。
      说了许多无关紧要的话。只是突然想起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确然如此。

      二

      说到苻坚以及他的赫赫功业,我们就不能不提王猛。这王猛可不是一般人,和他名字一样,才华和做派都很猛。他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最有建树的丞相之一了。
      我们现在知道王猛这个小伙子当年可是满腹经纶,有王佐之才。可是那时候没有网络,杂志报刊也很少。王猛家里又很穷,没几个发达的亲戚,所以纵才华绝世,有经营天下之志,王猛也没有攀龙附凤和直上青云的机会。不过还好,他的运气没姜子牙那么差,人家七十多岁了还在那里傻傻的钓鱼,王猛在三十岁时生命里就有贵人出现了。
      当然,机会是自己争取的。 [ 2 ] [ 3 ] [ 4 ] [ 5 ] [ 6 ]   公元354年,东晋大将军桓温北伐,一直打到长安近郊。那些受尽异族压迫的关中父老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时王猛也来了,他麻布短衣,直接跑到大营里来见桓温。
      桓大将军来自极重名士风度的江南地区,估计一开始对他不是怎么感冒。但是见面不久,就被这个年轻人的才华打动了。王猛一边在身上捉虱子,一边对天下大势侃侃而谈,把一番另类的魏晋历史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扪虱谈天下。小伙子不简单啊,不但才学好,而且推销手段也高明。也难怪,人家本是贩卖畚箕出身的嘛。
      我们现在看来,这次王猛去见桓温实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炒作。当然,这只是前卫的说法,因为王猛也不是去瞎吹的,自己还是有真本事的。
      为什么仅仅是炒作,这是因为王猛根本就没有想去投靠桓温,只是利用这一次见面打开知名度罢了,原因在于:
      首先,像王猛这样出身寒微的人要去重门第,土族和政治势力强大的江南,很难有出头之曰;
      其次,此时东晋政治已是非常腐败。君权不立,朝纲败坏,将相不和,沉疴已久;
      第三,此时,桓温有篡晋之心已为有识之人所周知,跟着去做这样的勾当风险太大;
      第四,即使在东晋登上高位,也难以实现王猛的理想,像他那种带有强烈法家思想的治国之道在东晋根本行不通――东晋就适合达富贵族们凑在一起聊聊天,抚抚琴。谈谈美女什么的。
      但我们知道,王猛的这次炒作非常成功――当然和桓温的友情配合是分不开的。因为他给了王猛这样一个评语: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虽然王猛不愿追随他,但桓温临走时还是送给王猛华车良马,并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头衔――可见魏晋风度还是蛮迷人的,即便在桓温这样的军阀身上也显得大度而温馨。
      其实。我们随便想一想都知道,王猛要出山,就只能去投靠前秦政权,这是因为:
      首先,他不可能去东晋,原因上面已经说了:
      其次,他不可能去投靠慕容的大燕。因为燕政权实质就是一个家族企业,到了这个时候里面已经乱成一团。自家人还容不了,何况外人,去了不小心还得搭上一条小命;
      第三,前奏政权的现状对于王猛来说很理想。这主要是苻秦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关中已经站稳了脚跟。前秦的根据地关中土地肥沃(那时的关中可不像今天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既有山河之险,又有潼关之固,是个成就王业的好地方。苻家人整体素质不错,而且这个新政权有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
      第四,前秦朝廷里此时真正的人才不多,竞争压力不是很大。识英雄于草创之先,择明君于患难之时,这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五,前秦政权不搞民族歧视政策,汉化也比较深,能够接受作为汉人的王猛,而王猛心理上也能接受他们。
      从王猛投靠苻坚也可以看出,苻坚可不是愿意老老实实做个亲王的,否则王猛也不会跑到他那儿去了――他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桓大将军都没放在心上,怎么会安于去做一个亲王的幕僚?
      苻坚有混一宇内的雄心壮志,王猛有经天纬地的济世才华,这两个人走到一起实在是必然的事情。
      苻坚经常以刘备与诸葛亮来比喻他和王猛的关系,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来看一下王猛治理前秦的措施:
      第一,整顿吏治,严明赏罚,裁汰冗劣,擢拔贤能;
      第二,打击豪强,强化王权;
      第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第四,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第五,兴修水利,奖励农桑;
      第六,整饬军纪,加强军队建设。
      看一下是不是很熟悉,去翻一下三国志,跟诸葛亮治蜀的措施也差不多吧。其实,不只是诸葛亮、王猛,在农耕社会里。抓住这几条基本上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
      但王猛与诸葛亮还是有差别的,比如诸葛亮治军“赏罚肃而号令明”,法度俨然。但王猛似乎更擅长择机而动,便宜行事。典型的事例就是征燕时与邓羌就封官一事的风波。还有一个就是对于汉文帝细柳营劳军一事,王猛在评价周亚夫时很是不以为然,认为是犯主求誉,不足效法。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诸葛亮与王猛治军还是存在法治与术治的差别。
      再回过头去,看苻法之死,原因就是“长而贤”,这算哪门子罪。只是因为怀壁其罪的原因就妄杀亲王功臣,也是术治的一个典型表现了――难道我们真的认为杀苻法只是苻坚老妈的意思吗。如果有苻坚的份难道不会有王猛的影子?从后来他对慕容家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二吧。
      我们知道,自秦汉以来,儒表法里是中国历代政治架构的普遍特征,治国在技术层面上更多依赖法家所提供的政治手段。这在历朝历代的治国实践中都是如此运作的。但是法家的治国理念有一个术治和法治的发展过程,术治强调最高统治者的乾纲独断。而法治则侧重于决策的程序性。术治的典型表现就是人在“术”在,人亡“术”亡,缺乏连续性,取决于执政者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而法治则不同,它的框架在那儿,即使换了人,也能保证决策的规范性和延续性,国家的发展不会一时出现人亡政息的现象。而“术”治则是人在“术”在,人亡“术”亡,国之兴衰,系于一人之存去。王猛之死,严重削弱了前秦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这应该也是前秦猝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诸葛亮和王猛还是有诸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壮年出山,与君王的关系也都是名虽君臣,恩犹兄弟。人生有这样的际遇,也算不枉此生了。在这里想起了王安石的那首《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读来感慨不已,诸葛亮、王猛自是幸运的了,但伊尹和姜子牙的运气也还不算太差。
      虽然王猛和诸葛亮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苻坚和刘备的差异就大多了。
      首先,苻坚是民族人,而刘备是汉族子民;
      其次。苻坚是出身于豪族世家,而刘备实际上是一个编草鞋的:
      第三,苻坚是一个汉化很深,“文学优良”的君主,而刘备则是一个“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带有浓厚草莽气息的君王;
      第四,刘备比诸葛亮大二十岁,而苻坚比王猛小十三岁,对于自己的丞相,这位君王可能比刘备多一些敬重和崇拜:
      第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刘备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苻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就苻坚的一生主要的政治表现来看,这位汉 [ 1 ] [ 3 ] [ 4 ] [ 5 ] [ 6 ] 化很深的外族帝王一定有一个崇高的人生追求――内圣外王。
      所以。我们就必须来谈谈苻坚与慕容家的恩恩怨怨了。其实,说是慕容家――主要还是两个人,一个是慕容垂(即慕容霸),另一个就是慕容冲,我们先来谈慕容垂吧。
      稍稍了解五胡十六国的人都知道。鲜卑慕容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家族啊。和许多开国的王族一样,慕容家当真是人才鼎盛,估计看晋书的人没几个不被那慕容来慕容去的名字搞得眼花缭乱。这个家族的人不但个个人才了得,还都长得英俊帅气。而且皮肤又白。估计在那年代到处都有他们的粉丝(苻坚就算一个)。
      在慕容家璀璨的群星之中,慕容垂可算是最为耀眼的一个。史书上称他“少岐嶷有器度,身长七尺七寸,手垂过膝”,不但高大帅气,而且还有刘备那样的帝王基因。他老爸慕容鱿对其甚是宠爱,常对诸弟说:“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老爸就是老爸,知子莫若父,慕容垂的一生还真完完全全的印证了这句话。
      慕容垂不但是在魏晋南北朝,就是放到整个中国历史里面都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而且在他所处的那段历史中,可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慕容垂自十三岁跟随其兄长慕容恪(慕容鱿四子)击宇文别部,就已经勇冠三军。后来在一系列的征战中,慕容垂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屡建奇勋。
      可就是这么一个旷世奇才,却在枋头大捷之后遭遇了萧墙之祸,最后被逼走前秦。
      慕容垂出走前秦可算是给前燕带来灭顶之灾的事情,也是当时各国政局变动最为关键的事件。如果当时前燕是慕容垂当政,那么前秦决计不会那么容易灭了前燕。很可能就会再现一百多年前三国鼎立的局面。
      得一人而得一国,失一人而失天下。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也是历史充满悲哀的地方吧。
      慕容垂一走,前燕大厦将倾,成了前秦和东晋眼里的一块肥肉。难怪慕容垂跑到前秦时,苻坚高兴得不得了,亲自到郊外迎接,执其手说:“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数也。要当与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后还卿本邦,世封幽州,使卿去国不失为子之孝,归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
      苻坚是一个倾慕魏晋的胡族君王,喜欢有风度的人。一见慕容垂这个老帅哥带着一帮子小帅哥来投奔,而且个个精气神十足,那自然是脸上笑开了花。而且这样一个人到来,就基本上意味着大燕国到手了。
      人财两得,岂不悦乎!
      可就是因为苻坚对待以慕容家为代表的归降外族王公的温和方式,被历代史家扣上了妇人之仁的帽子。苻坚真是一个这样柔弱不堪的人吗,他杀苻生,诛樊世,支持王猛砍杀不法豪强,可从来没心软过。一个有妇人之仁的君主,能在那样的乱世统一北方吗?
      虽然苻坚最后实际上亡于慕容鲜卑。但慕容家的反叛并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如果淝水之战前奏赢了呢,估计慕容垂、姚苌之辈也只能继续乖乖地做大秦的顺民吧。实际上苻坚善待灭国王公贵族是有他的原因的。
      首先,我们承认苻坚确实是一个历史上难得的仁慈之主:
      其次,就是先前说的他是一个汉化很深的君王,那个内圣外王的理想一定在支持着他尽量减少杀戮:
      第三。在魏晋之际,江山易位都比较平和,如魏文帝对汉献帝,司马昭对刘禅,司马炎对孙皓,都是比较仁慈的;
      第四,那些来投的人员中确实有许多干才,后来在他平定北方的战争中立了许多的战功,如慕容垂父子和姚苌。而他们肯定一度是非常感激苻坚的;
      第五,当时南方还未平定,正是用人之际。再说古来杀降不祥,这样杀了他们失去了道义,说不定还使得那些归降的部族不稳定:
      第六,氐族本来就是一个不大的部族,用人才应该不拘一格,同时苻坚即便宽待来降异国王族,但一直都还是比较谨慎的,就是从未让慕容垂等独自掌兵;
      第七,事实上在苻坚的统治下,当时反叛最多的还是他的兄弟子侄,他重用这些归降人员,应该也有平衡宗室势力的考虑。
      苻坚的政策大体上是正确的,也是比较成功的。只是他南征失败,导致国家猝然土崩瓦解。没有见到效果。举一个例子,如前秦出兵灭亡前凉后,苻坚召集群臣商议出兵居于西方边境的氐、羌等族。苻坚认为:“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宜先抚谕,征其租税。若不从命,然后讨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遂派殿中将军张旬前去宣布秦主命令,安抚氐、羌,并派魏曷飞率骑兵27000人随同前往。魏曷飞愤恨恃险不服的氐羌人,指挥军队出击,大掠而还。苻坚对魏曷飞违背命令的行动非常愤怒,鞭之二百,还杀掉前锋督护储安,以此向氐、羌谢罪。氏、羌人为之感动,先后有八万三干余户向前秦归降纳贡。这很好地反映了苻坚的民族政策,我们不能因为他最终失败了就否定了他的英明伟大之处。
      当然,苻坚在处理归降部族的问题上还是有些不足的。
      第一是对于归降的王公贵族太过于优待,其实对慕容垂和他的儿子们好一点没关系,但是那些抗拒你,被打败了的鲜卑贵族王公们你还许以高官厚禄,这就不对了。一是使得这些王公贵族们势必复国之心不死;二是使得氐族自己的王公大臣不满。很正常,如此赏过,何以赏功?这也是苻家人常常叛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客观地说,在赏罚分明这一点上,苻坚做得并不是很到位;
      其次,即使优待俘虏,也只能给他们好的物质待遇,可苻坚却非常大度地授予他们实职,如慕容评、慕容冲、慕容泓等都是一方的大员,这使得他们继续保持了在原族人心里的影响力,不但起复国之心,而且有复国之力。列土封疆,自应是给自家人或者功臣,但苻坚却给了曾敌对自己的外族人,这确实很难服众;
      第三,对于归降的部众,尤其是鲜卑,处理过于大意草率。鲜卑是个大族,可就只是简单的一部分留在原地河北,还一部分迁往长安。把异族人迁往首都加以监控这没错,问题一是氐族本来就不是大族,一下迁来这么多人,控制能力显得很薄弱。再则这些人过于集中,那么他们反叛起事就非常容易。唯一的办法是将大的部族分散于各地,把他们的王族留于首都加以控制。那样他们即使逃出去反叛,也不能一时聚集大量人马。
      第四,前秦的迁徙规模过大,而且前往的地区都是前秦的战略核心区域,这不但未真正起到加强统治的作用,相反,却大大加剧了不同民族间的仇恨,并使得帝国直接处在 [ 1 ] [ 2 ] [ 4 ] [ 5 ] [ 6 ] 危险的最前线。
      苻坚做君王也有那么多年了,他似乎忘了,驾驭群臣须恩威并用,治理国家应张弛有度。在这里还是觉得王猛真是一个绝世人物,他设计的那个金刀计实在完美无缺。倘若苻坚就坡下驴杀了慕容垂,历史自是别的一番景象了。
      同时,与将异族人内迁相反的是,苻坚把一部分族人迁往各咽喉要地。历来把他的这个举措视为后来苻坚面对鲜卑、羌人叛乱无力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那时外迁的只有两万户左右,而氐族人当时总共有十五万户的样子,影响并不是很大。

      四

      “阿得脂,阿得脂,伯劳舅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这首歌在后人眼里一般认为说的是族人外徙,异族内迁,对帝国出问题怎么办的一个忧虑。其实可能真正担心的还是苻坚对本族入的不信任。
      事实上,苻坚当政期间,来自氐人内部的叛乱一直没有停息过。早在公元364年,汝南公苻腾造反。后来苻瘐、苻柳、苻双、苻武等王公接连发动叛乱。公元380年,灭代的最大功臣、亲族中最有军事才能的行唐公苻洛与征北大将军、北海公苻重联合造反。直至淝水之战前一年,东海公苻阳与王猛之子王皮曾试图谋反,后因计划泄露而失败。
      苻坚是通过发动宫廷政变来获得王位的,并在取得政权后又处死了有大功的苻法,这也许是他受到某些亲族挑战的原因之一。王公大臣此起彼伏的闹事可能使得苻坚认为本族人谋反的威胁远远大于异族的叛乱。当然,在本族人并不是很强大的情况下,以亲信王公出镇国家的咽喉要地也不失为一个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较好举措。而且,苻坚要做天下人的其主,应该也有加强民族融合的考虑在里面。
      由上可见,当时国内很不稳定,有异族的离心,也有本族人的不满。
      其实,即使淝水之战失败后,事情还是有可挽救的余地,即加强对慕容家族等外族大臣的控制,逐步削夺他们的兵权。可苻坚非但没有这样做,还放虎归山,把慕容垂他们给放走了。这可能是因为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全军而退,并归还军队使他感到放心的缘故。
      慕容垂是一个很谨慎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战无不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前在燕国,他有可能发动政变夺了慕容评的权,后来淝水之战,苻坚来投,他也可以杀了苻坚。可是他都没那样做,这给了历史认为他仁厚的评语。其实何尝如此,这两次如果他行动,可能最后失败的还是他自己――他只是做事情时考虑周全罢了。
      鲜卑贵族里还有一个人和苻坚的关系很不寻常,那就是慕容冲。说到苻坚与慕容冲。铁血荒乱的五胡十六国史就显得暖昧香艳起来。
      前燕灭亡时,慕容冲为中山王,大司马。那时他十二岁。这个岁数在鲜卑族里不算小了,他叔叔慕容垂十三岁时就已经勇冠三军。国破家亡已经不幸了,哪知更不幸的还是他一个贵胄王孙,却被同为男人的苻坚看上了。原因只是他长得太俊美了,慕容家的男人女人都有个好身材好相貌。这是他们家族的骄傲。可是,带给他的却是无尽的屈辱和痛苦。
      一个男人,就是因为他倾国倾城的相貌,却要因此以色事人。而且还是和他的亲姐姐一起侍奉这个男人。他成了一个娈童,一个大燕国的王子和国防部长,命运总是这么充满嘲弄。曾几何时,他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少年得志,可现在却要遭受一个男人最难忍受的凌辱,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灵折磨。
      在后来慕容冲兵围长安时,苻坚派人给他送去一件锦袍致意。传话道:“古者交兵,使在其间。卿远来草创,得无劳乎?今送一袍,以明本怀。朕于卿恩分如何,而于一朝忽为此变。”慕容冲答复道:“皇太弟有令,孤今心在天下,岂顾一袍小惠!苟能知命,君臣束手,早送皇帝,自当宽待苻氏,以酬相好。终不使既往之施,独美于前。”
      昔日同榻,而今刀兵相向,乱世就是这样残酷。只是觉得苻坚太天真了一些。不管怎么说,他以前的作为本来就谈不上什么英雄气概,只是一个充满欲望的征服者罢了。
      倒是慕容冲表现得很有气度,他等这一天已经太久了――整整十五年。他和姐姐清河公主用柔弱的身子见证了大燕国的凋零败落和大秦的风光鼎盛,可最终他用刀和戟。用血与火,用男人的方式为自己"时回了一丝尊严。
      其实也不能完全怪苻坚的,魏晋时分,男风炽盛――作为一个帝王,他有权享受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历史从来是征服者的游戏。
      说完这三人。让我们来看看大秦国的现实状况。
      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之下,经过十来年的励精图治,把前秦的内政打理得政清人和,国泰民安。自家里的事情办好了,水到渠成的就会想有点国际作为。当时天下基本上是三分格局,北方是民族的前秦和鲜卑族的前燕,南方是东晋。事实上,三家的实力在伯仲之间,如果不出意外,这样的均势维持下去是没问题的。
      可天下正是多事之秋。鲜卑慕容家却秉承一贯的家族优良传统,自己家里先闹起来了。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前燕的实际当家入慕容恪病逝。而他一直推荐的慕容垂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受到排挤。
      这一变故马上引起前秦和东晋注意,皆欲乘机图之。可此时前秦因王公作乱。无暇他顾。而当时东晋掌兵权的桓温正欲建功立业,好为自己将来篡夺晋室江山积累资本。
      太和四年(前燕建熙十年,公元369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出发开始北伐前燕。开始战事颇顺。连战连捷,只三个月便打到河南枋头。引得前燕朝野一片惊恐,甚至商议欲逃回故都和龙(今辽宁朝阳)。这时慕容垂挺身而出。请求率兵抗晋,他说:“不然。臣请击之,若战不捷,走未晚也”。
      事情都到了这个地步。慕容睥便以慕容垂代替慕容臧为南讨大都督,率征南将军慕容德等五万步骑抵御桓温。
      慕容昆在派出慕容垂后还觉得不保险,又派散骑侍郎乐嵩往前秦求救,并答应以割让虎牢以西的土地给秦为酬谢条件。苻坚召集群臣商议,采纳王猛先援弱击强,后再乘燕衰而取的建议。八月,派将军苟池和洛州刺史邓羌率领步骑两万救援前燕。援军从秦洛州(今河南)出发,出洛阳进屯颍川。
      桓温虽然也有比较强悍的军事能力,但他遇到的是一生征战未有败绩,堪称一代军神的慕容垂。很快桓温的北伐军便在枋头被慕容垂所击败,随后前秦军队也来打秋风,桓温回天乏力,只得带着溃败之军匆匆南归。 [ 1 ] [ 2 ] [ 3 ] [ 5 ] [ 6 ]   枋头大捷之后,前燕转危为安。慕容垂因此威名大振。可他得到不是加官晋爵,而是当权的慕容评的嫉恨。慕容家的儿郎们个个风度翩翩,仪容甚伟,且极为能干,可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喜欢窝里斗。前燕后燕奠不是因此而失国。
      结果是慕容垂被逼走前秦,加上前燕因为击退桓温,形势大为好转,便又想将之前对苻坚的许诺赖掉。前秦正愁找不到一个开战的借口,现在前燕食言而肥,岂不正中下怀。于是便于当年十一月派王猛率将军梁成、邓羌等率步骑三万,进攻前燕。王猛不但内政是把好手,行军打仗也不含糊,只一年时间,便把前燕收入囊中。
      苻坚非常的厚道,对擒获和投降的慕容王族成员非但没有采取任何惩罚措施,反而个个授予实职,许以高官厚禄,这为后来慕容家东山再起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五

      吞并前燕之后,苻坚和王猛君臣协力,前秦的形势越来越好。在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八月,前秦又从东晋手里夺得了粱州和益州。显然,这时前秦的王公贵族们对苻坚优待异族人的政策深为忧虑,所以各种针对鲜卑人的事件便层出不穷。最有名的是在宁康二年十二月。有一天居然有人跑到明光殿大喊:“甲申、乙西,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苻坚命捉获此人,可竟然让他给跑了。结果是“秘书监朱肜、秘书侍郎略阳赵整固请诛诸鲜卑。坚不听。”想来这段时间在朝为官的鲜卑人和羌人都过得胆战心惊的。
      宁康三年,前秦迎来了它发展史上关键的一个年头。这年六月,因为积劳成疾,丞桐王猛一病不起。尽管苻坚想尽法子,到处祈福,并为此实行天下大赦,可照样没有挽留住王猛这一代名相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脚步。
      王猛死前,叮嘱苻坚:“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虽然“坚比敛,三临哭,谓太子宏日:‘天不欲使吾平壹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但他后来对王猛提出的这两条似乎都没怎么在意。
      王猛去世之后。苻坚倒还是兢兢业业地把本职工作处理得不错。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二月,苻坚下诏“朕闻王者劳于求贤,逸于得士,斯言何其验也。往得丞相,常谓帝王易为。自丞相违世,须发中白,每一念之,不觉酸恸。今可分遣侍臣周巡郡县,问民疾苦。”可见苻坚确实对王猛深为倚重,而且勤政爱民,是一个还不错的皇帝。
      同年八月,苻坚兴师西向,平定了前凉张天锡。
      这年十月,苻坚发兵三十万进攻拓跋鲜卑的代国。其间发生了这么一个故事,之前征前凉的时候,主将苟苌派扬武将军马晖、建武将军杜周率领八千骑兵西出恩宿,截断张天锡的退路。并让他们在一定的期限内到姑臧会合。
      马晖等行进到洼池,遇上了大水,延误了期限,按照军法应当斩首,有关部门奏请召回投人牢狱。对此苻坚表示:“河水春季、冬季枯竭,秋季、夏季暴涨。这是苟苌估计上的失误,不是马晖等人的罪过。如今天下正有战事,应该宽恕罪过责成他们立功。命令马晖等人掉头奔赴北军,攻击代国的敌虏以自我赎罪。”众人都认为相距万里征召战将,难以迅速响应,苻坚说:“马晖等人对免于一死感到高兴,不能按常规去怀疑他们。”
      结果晖等人果然日夜兼程,迅速行进,于是赶上了东军。从这故事也可以看出苻坚的确可算是一个体恤臣下,懂得驾驭之道的君主。
      年底,因为前秦的攻击,加上内乱。拓跋代国被平定。
      太元二年(公元377年)春季,高句丽、新罗、西南夷全都派遣使者来向前秦进献贡奉。
      至此,前秦基本统一黄河流域,国势大盛。
      但在盛世强兵之下却有隐忧泛起,那就是苻坚和前秦的王公贵族们越来越骄奢淫逸,贪图享乐。这也是专制政治的通病,没有监督约束,形势一好,皇帝和大臣就根本没能力抵御“糖衣炮弹”的攻击。
      原后赵国的将作功曹熊邈向苻坚讲述石氏宫室、器物古玩的华丽丰盛。苻坚羡慕不已,便任命熊邈为将作长史,兼尚方丞,大规模地修整舟船、兵器,用金银装饰,精巧之极。
      因此慕容农私下里对老爸慕容垂说:“自从王猛死后,前秦的法律制度,日益荒废,如今再加上奢侈,灾祸快要临头了,图谶中的话,行将应验。大王应该结交招纳勇武杰出之人以禀承天意,时机不可丧失!”慕容垂老谋深算。只是笑着说:“天下大事不是你所能预知的。”
      当然,虽然生活作风变得奢华起来,但苻坚的进取心还是有的。太元三年,苻坚派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守尚书令、长乐公苻丕,武卫将军苟长和尚书慕容障率领七万步、骑兵进犯襄阳,让荆州刺史扬杨率领樊州、邓州的兵众作为前锋,征虏将军始平入石越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领五万兵众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领四万兵众出武当,会合攻打襄阳。
      由于晋军襄阳守将朱序顽强抵抗,前秦围攻日久,并未见效。后慕容垂攻克了南阳(今属河南),与苻丕会于襄阳。襄阳久攻不下,前秦朝野哗然。十二月,苻坚派黄门侍郎韦华持节见苻丕,赐给他一把剑,如果来年春天仍攻不下襄阳,令其自杀。次年正月,苻丕在苻坚催逼下,命诸军全力攻襄阳。三月初六,克襄阳,俘朱序。苻坚没杀朱序,以其为度支尚书。
      至此,前奏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整体实力上,已经对东晋拥有明显的优势。
      如果不吹毛求疵。可以说苻坚几乎具备一个千古明君的一切优良品质。他恢宏大度、勤政爱民、远见卓识、仁厚宽和、学问优良,唯才是举。加上文有王猛、权翼、薛赞之流,武有邓羌、张蚝、吕光之辈。真可谓人才济济――主明臣贤,国家怎能不兴盛强大呢。
      可就是这么一个国家,只是因为一场战争,就猝然崩塌。
      前秦的战车开始轰隆隆地朝南方碾去。

      六

      历史上有名的,过程非常滑稽精彩的淝水之战一步步逼近。
      就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而言,淝水之战似乎还超过了赤壁之战。
      在南征前。前秦的民意从整体上否定了进行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反对的声音多来自氐人自己的统治上层。当然,我们也看到,这并非一次仓促的征战,晋书记载“群臣各有异同,廷议者久之”。现在我们一般强调怂恿苻坚伐晋的主要是那些投降过来的异族将领,其实既然争议 [ 1 ] [ 2 ] [ 3 ] [ 4 ] [ 6 ] 了这么久,可以想见支持者应该还是不少的。下面我们简单地来分析一下支持者和反对者的理由。
      支持者的理由有:
      第一,秦国大而晋国小,秦国强而晋国弱,以大击小,以强并弱。势所必然;
      第二,多年征战,秦国已经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将卒,“虎旅百万。韩(信)白(起)满朝”;
      第三,几乎每一个开国有为的君王都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那就是在自己手里把主要事情办好,“不遗后世之忧”:
      第四,秦国连年攻伐征战,罕有败绩。
      反对者的理由有:
      第一。连年征战,且最近战况不利,士卒有厌战畏敌之心,需要休养整顿;
      第二,秦国虽然统一北方,但内部并不稳定。鲜卑、羌人,丁零等被征服的民族复国之心尚存;
      第三,晋国虽弱,但上下和睦,内外齐心;
      第四,晋朝军队训练有素,战力尚强,且有长江天险,不可易图。
      如此看来,双方是打了一个半斤八两。淝水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历史上就有了许多的“先见之明”。但我们还是承认,既然以弱胜强的战例不在少数,那么以强胜弱那应该更是理所当然,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那些支持战争的理由。
      我们也看到在支持者中,有许多是像慕容垂这样的异族将领。他们支持这场战争是有充分理由的,并不一定就是预见到了前秦会失败――以当时前秦之国力与战绩。其实又有几个人怀疑呢。他们之所以支持是因为如果战争胜利了,那么他们这些支持者的影响力会更大,在前秦更能站得住脚。而如果失败了呢,那么就可以趁机取事,浑水摸鱼,达到复国的目的。而如果因为反对声音过大,没有进行这场战争呢,至少他们站在了苻坚一边,向皇帝表了忠心。会更加得到皇帝的信任,这样他们在前秦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
      按理来说,一般对外战争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本族的统治阶级上层,因为战争可以给他们带来财富、地位、土地,还有女人。可这次前秦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却异乎寻常地反对进行这场战争,理由除了上面四条冠冕堂皇的之外,我想还有这么一些:
      首先是作为统治的具体实施者,他们更加能了解到氐族人与鲜卑羌人等异族的对立情况;
      其次,之前一系列的王公大臣谋反,使得他们意识到前秦的统治并不是很稳定;
      第三是苻坚在他们眼里可能更加信任异族人,优待俘虏也是出名的,既然辛辛苦苦征战还不如一个外族抵抗者,心里自然不平衡,也懒得去冒这个险。
      至于王猛临终遗言不可伐晋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东晋为华夏正朔――这一点经不起推敲的,历史上正朔被化外夷民推翻的多了;二是鲜卑羌人为前秦世仇,迟早为国家的祸患。这一条也不能说它完全在理,因为哪个国家统一不是要征服异族的呢?鲜卑羌人反叛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上的――那就是泰国遭遇大的挫败。但如果前秦胜了这场战争呢,自然就不会有那样的结果了。而且淝水之战发生时,王猛已经死去八年了,形势已经有了许多的变化。他的话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教条化。
      但即便如此。苻坚可能此时决战胜算也很大。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他晚五年到十年进行南征会更好。
      首先,有了这段时间,他可以提高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提升自身的号召力。这样的话,国家才有了抗得住失败的能力;
      其次,他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操练兵马,尤其是建设一支强大的水师;
      第三。有了这段时间,他可以静待南朝生变――毕竟那时东晋内部也不是很平静:
      第四,到时他就可以等吕光那支征西域的大军回来加强长安、洛阳和邺城等地的军事力量。
      既然战争已经开始了,那可以接下来讨论一下战争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首先是兵力问题,史书记载苻坚南征兵力是97万。以当时秦国那样的大国,而且一直在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所以它的常备军应该在60万左右,考虑到当时吕光带了7万去西域,同时偌大的国家各地需要防守屯兵,所以南征时派遣25万做先锋是正常的。
      为什么前秦要派这么一支我们认为毫无必要的大军呢?苻坚应该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首先,在淝水之战前的襄阳之战和三阿之战,都让苻坚认识到东晋军队有非凡的战斗力;其次,当年灭代时用了三十万,面对比代强大许多的东晋,用兵九十来万也不能说过多;第三,既然那么多朝臣反对,就更加使苻坚谨慎――打仗最谨慎的是什么,就是多派兵。兵力占绝对优势,胜利就越有把握。
      我们还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东晋的桓温和刘裕也进行过几次北伐,可每次的兵力都是四五万,没有超过十万的,而且战绩还算蛮不错的,难道东晋的战斗力就一定比北朝的强很多吗。
      这里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东晋北伐时,都是北朝分裂时期,征伐的对象也是小国家;二是东晋是一个军阀专权很严重的朝代,军队一般都在将领自己手里,而前秦则不同,军队在国家皇帝手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桓温和刘裕都是难得的军事家。
      第二个问题是一般在创业之初,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可是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仗是越打越多,战斗力好像还越来越弱。比如前秦灭前燕时就只用了六万人,打一个襄阳用了十七万,灭代时用了三十万,可淝水之战用了九十来万。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刚开始的时候,军队少,每一次征战无论主帅还是士卒,都怀着破釜沉舟置之死地的信念去打,所以战斗意志极强,自然战斗力也就有了。
      可越到后来,君王的家业越来越大。他就越来越不敢去冒险,越来越在乎自己的这些家当。所以为了保险,他派的军队自然越来越多。
      而对于领军将领来说,越到后来,他的官就越大,以前是逼得没办法,现在高官厚禄,谁还愿意拼死去打,打得再好如果成了烈士,亏了的还是自己。
      对于士卒来说,人越多他们自然越有安全感,打仗如果有了过多的安全感,战斗力自然就越弱――因为他们总认为那么多人,来了事情总有别人顶着。
      所以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本来军队应该越打越强的,却变得越来越弱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看君主的手段气度了。
      再来谈一下选帅的问题,苻坚最后定的是苻融。前秦实在有那么多名将,不知为什么要选一个本来就反对这次战争,且军事能力并不是很出众的人来挂帅。可能是苻坚觉得他很忠诚,而且资格又比较老的缘故。
      可问题是派了那么多兵,他自己还跟着跑来了。皇帝亲征可是关系国本的大事,一点马虎不得。苻坚这样做可能基于两点:
      一是前方将领本来就有战与不战的不同意见,而且存在本族将领与异族将领不和的问题,需要他出面进行协调和弹压:
      二就是这样的统一战争可是几百年难得遇到一次,是千秋伟业啊。自己跑到前线去溜一圈,青史上也可以留一个“亲帅百万之师,谈笑间江南遂定”的美誉。
      既然来了,苻坚呆在项城坐镇指挥就是了,这样既鼓舞了军心,又安定了局面。而且你苻坚不是羡慕汉家的气韵吗,那就学着谢安的下下棋、抚抚琴,看看歌舞什么的。具体的领兵打仗不是苻坚的专长,让将军们自己去折腾就是。可苻坚很热心,很勤快,一下又从项城跑到了最前线。还去做了一个看似英明,实则大谬的决定。如果他不跑过去,那么即使败了,在项城的几十万军队也就不会跟着前线一样作鸟兽散了。
      摘自《千古帝王谈笑看》 [ 1 ] [ 2 ] [ 3 ] [ 4 ] [ 5 ]

    推荐访问:前秦 岂可 大江 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