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个人写作 > 正文

    苏轼《赤壁赋》写作经验探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2-08-26 12:35:06 点击:

      摘 要:《赤壁赋》作为苏轼文赋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当我们立足文章学视野则可发现,此文具有重要的写作思想资源。其在写作中所体现的提炼意象以動情、因情立体以遣文,以及仿效点化以创新等写作经验,值得从事写作教育者认真汲取。
      关键词:《赤壁赋》 写作教学 提炼意象 因情立体 仿效点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1}由此可见,阅读文本的选择对学习写作有着重要影响。写作教育家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语文:我写故我在》一书中说道:“文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感性载体形态,是学生认识写作、培养写作素养、言语人格的媒介。”{2}因此写作教育者如何利用阅读文本来进行写作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赤壁赋》为例,探讨如何将写作训练融入日常阅读之中,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来培养作者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
      一、提炼意象以动情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3}《文心雕龙·物色》开篇就这样说道。这是在强调文学作品与自然界景物的关系:由外界景物引起人的思想感情,但人的思想感情又并非被动消极的,而是主动地去反映自然景物,使外物“亦与心而徘徊”,服从思想情感的支配。因此,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所选取的自然景物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赤壁赋》中,有多个意象出现,如清风、明月、白露、微波、东山、小舟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赤壁月夜江上之景,但贯穿全文的意象,却只有水与月。只要了解了水与月背后的意蕴,就不难知晓本文的行文脉络及蕴含的思想内涵。
      第一段讲水与月之景。无论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还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都营造了一幅缥缈朦胧的水月秋景图,为“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做了铺垫。
      第二段讲主(苏子)与客眼中的水与月。苏子遥望水面,就着月色,饮酒而歌,心中愉悦畅然。但面对同样的江景和月色,客所和之歌却是“呜呜然”,这一乐一悲的对比,就引发了下文的对话,也引起了苏子的思考。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有一个疑问:既然主人是“饮酒乐甚”,继而“扣舷而歌”,那么所歌之情必然是欢快明朗的,但为何客在“倚歌而和”时的洞箫之声却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由此可以看出,“乐”不仅是欢快的情绪,还包含着更为复杂的感情。苏子想要在清风明月中羽化登仙,但却仍存缧绁之忧,这种想要超脱却无法超脱的心境,想必他自己也很矛盾。因此他在听到不和谐的箫声时,才会敏感地提出质问,愀然动容。这里看似对客发问,其实也是在追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客人在解释他的想法时,苏子自己也在思考。
      第三段讲水与月之思。客人从眼前的水与月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一生的功业,发出了“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慨叹,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经消亡,更何况是“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吾与子”?作为一个普通人,抱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了。但在常人看来这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精神寄托罢了,客却说成是“知不可乎骤得”,换句话说,做到羽化飞仙,与月共存,不是不可能的,只是不能一次又一次的得到罢了。这就一下子提升了客的精神境界,使他不再是“沧海一粟”,而是遗世独立的“仙人”了。
      第四段讲水与月之悟。客人触景生情,引发了苏子的感慨。这里可以提出问题:客人眼中的水与月和苏子眼中的水与月,是否相同?答案显然是不同的。在客人眼中,水代表着一种广度,月则代表长度,它们都象征着一种永恒。浩瀚的江水、无边的月色,愈发衬托出人类生命的短促与渺小。因此客的心情是悲哀的,消极的。而在苏子看来,江水和明月固然看上去永远不会消失,但却不是绝对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去看:一方面,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既然如此短暂,就更没有必要空悲叹、徒增烦恼了,而是应该抓紧时间,享用这“无尽藏”的水光月色的好。另一方面,人与万物本来都是生生不息的,人却将自身的“变”拿来与万物的“不变”做比较,这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因此,苏子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旷达的。
      到了最后一段,主与客诗意地栖居在自然的“清风明月”之中,物我两忘,与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东方之既白。由此可以看出,水与月贯穿了全文,不仅是作为线索,还因为它们都是洁净、明朗的东西,象征着永恒,这就更使作者“心向往之”。
      因此在写作活动中,要选取带有明显指向性的意象来揭示其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处理好情感、意象与言辞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首先,在进行写作前要保持虚静的心态。虚可妙识事理,静可默察万物。刘勰提到的“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4},具体来说,就是排除一切杂念,使头脑虚空广阔、宁静专一。只有这样,才能心虚气静,从而进入创作的境界。具体到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安静的外部环境,还要引导学生沉淀内心,远离嘈杂,达到思想上的虚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创作构思,找到触动情感的线索,从而引发其思考。其次,写作主体应在日常生活中细致地观察事物。观察是认识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写作要求我们在观察之后要清晰地发现和把握事物的具体特征,然后再把观察、搜集到的以及想到的写出来,句子要通顺连贯,语言要具体生动。阅读中的先“看”后“思”再“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新知。
      二、因情立体以遣文
      “写作行为是针对特定的文体目标而言的”{5}。“在进行写作时,学生需要根据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想要抒发的情感来选择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体,并根据这一文体的风格特点自然形成一种趋势。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认为,要将语言运用于具体语境,通过具体语境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情感思想、行为产生影响来进行语文教学”{6}。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需先培养其文体感。培养文体意识是让真文体进入写作、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推荐访问:探析 苏轼 写作 经验 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