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个人写作 > 正文

    2014年度语文组教研活动实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1-06-27 07:06:56 点击:

      4 2014 年度祁东一中语文组教研活动实录(一)

     年级 高一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王晟 参备人 陈淑梨 课题 《荷塘月色》 第 2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 4、5、6 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

     阅读鉴赏第四段 1. 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 1 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播放幻灯片 8)

     (第 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 9)

     (第 3 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 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播放幻灯片 10)

     (第 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播放幻灯片 11)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 4 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 5 段(仿照第 4 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播放幻灯片 12)

     5.齐声朗读第 5 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明确:除传神的动词运用外,还用了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 6 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 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

      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 2 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第 6 段,体会其特点。(播放幻灯片13)

     二、熟读,品味 4~6 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 4~6 段。

     2.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附评课记录:

     4 2014 年度祁东一中语文组教研活动实录(一 )

     时

     间

     2014 年 9 月 13 日

     地

     点

     高中语文组

     主持人

     王晟

     记录人

     周俊娟 教研主题

     《荷塘月色》评课活动 参加人员 张孝华

     陈红梅

     刘思红 匡海燕 周玮 王湘华等全体语文教师 研究目标:

     1.通过评论陈淑梨老师的《荷塘月色》,确定本课时的优缺点,及时进行反思; 2.通过组内全体教师共同评课,提高教学教研能力。

     研究过程:

     一、王组长发言 星期三,在学校语文教研组的组织下,由陈淑梨老师在高一 414 完成了《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的讲解,现在请大家就这一节谈一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二、语文教师评课 王晟(语文大组组长):

     主要讲四个问题。

     1、陈老师的教学角色亲切,教学节奏舒缓,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思考可能。

     2、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比如对学生使用了“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在彼此的不断争鸣中逐步完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用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解读课文,对课文语言作专题赏析;用板书简明地串出教学主题。

     3、当然,对学生的不同理解,可以尊重,也有必要做出明确的判断。比方“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你根据学生的回答,说是对比;但是不是排比,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4、“剥开来看,拆开来看”与“四个角度”关联不够紧密。

     周俊娟(年级组长):

     主要讲三个问题。

     1、最后总结中提到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忧愁”,这个东西与前面的教授内容感觉联系不是很紧。既然前面讲比喻的时候提到“峭楞楞,如鬼一般”,提到某版本没有这一句,目的是使此段的情感与有“喜悦”保持一致,那就应该分析此一句更是与“忧愁”保持一致。

     2、通感的问题。“她的歌唱得很甜”是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通感句呢?如果加上适当的修饰、限制语,把话说完全些,才能算。

     3、朗读指导方面,对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朗读,既然准备了朗读录音,可以再放上一段,以正确示范。

      李庆平(副校长):

     1、此篇我是在 84、85 年的时候教过一次,当时与《绿》一同出现。课文语言美自没得说;但从某种程度上讲,情感更美,更应结合课文材料进行品读。据说当年的荷塘景致并不美,但作者却把它写得如此之美,我们今天应该好好回味作者当时到底是怎么一种思想情感。

     2、精读切入,从“四个角度”引导学生比较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很好的。但课堂上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有先入为主的倾向,生成上要注意呈现层次的先后顺序。

     3、课堂表述语言要精准,例如从“四个角度”解读,又连到“剥开来看,拆开来看”上面来,这就有些不好理解。

     4、图片选用要尽可能原始,你用多媒体教学,网上应该能够找到当年荷塘月色的原始些的图片资料,这比一味选美还要好些,味道还要纯真些。

     三、活动反思:

     1、通过此次评课活动,大家交流了意见,就陈淑梨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出和解决 2、通过评课活动,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教研能力。

      4 2014 年度祁东一中语文组教研活动实录(二)

     )

     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王晟 参备人 周彩霞 课题 《林黛玉进贾府》 第 2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2、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是重点,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是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宝玉和熙凤的性格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习小说所运用的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认识《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反封建的重要意义。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引用周先慎教授评价《红楼梦》的一段话:《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精雕细刻,却又十分真实自然,不露一丝人工斧凿痕迹;含义丰富,却又出以平常,能于小中见大,细中见深,最能体现出“琐碎中有无限烟波”的艺术特色。

     引出课题《细微处有无限烟波——分析宝玉和熙凤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分析主要人物贾宝玉。

     提问: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人物出场之前,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对贾宝玉作侧面描写的。一是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说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二是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人们把他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提问:人物出场之后,作者是怎样从正面描写贾宝玉的?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贾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西江月》词。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

      “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分,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摔玉的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密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在分析贾宝玉的性格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贾宝玉虽然具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思想上又没有完全摆脱封建...

    推荐访问:实录 教研活动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