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个人写作 > 正文

    苍蝇新西兰曼斯菲尔德 [漫谈新西兰小说家曼斯菲尔德创作中的童年情结]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08 04:34:25 点击: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 童年情结 影响   摘 要: 童年情结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曼斯菲尔德的童年情结,分析了她的童年情结在其作品中的反映,尝试从童年情结的角度解读曼斯菲尔德的创作路程和她的作品主题。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的一位女性作家,1888年10月出生于新西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家进出口公司的股东,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作品较多涉及家庭事件和婚姻的不幸,她刻画人物细腻入微,在细节上精雕细刻。曼斯菲尔德坚强独立,她的一生恰似她在《花园茶会》中所描述的富家小姐劳拉一样,从园会的喧闹中挣脱出来,抛弃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生活,为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为寻找温馨家园的生活而到处奔波,勇敢地接近外面的世界,接近死亡的面孔。1923年1月9日,常年罹患肺结核的曼斯菲尔德逝世,年仅35岁。
      本文试从童年情结的角度解读曼斯菲尔德的创作路程和她的作品主题。
      
      一、曼斯菲尔德孤独、缺少父母关爱的童年
      
      曼斯菲尔德的母亲安妮“关心丈夫的需要,但对孩子疏远冷淡。她是一位娇弱的妻子,对丈夫热情体贴,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拯救他,照料他,使他安静下来,听他说自己的事’”{1}。在曼斯菲尔德出生之前,她已有两个姐姐,而家中此时正盼望着一名男孩的出生,所以,她一出生就注定是家中不欢迎的人。在她4岁时,母亲又生了一个妹妹,两年之后,家中盼望已久的男孩终于出生了。曼斯菲尔德比两个姐姐维拉和彻迪小得多,又比弟妹们大些,家里人除了奶奶以外都不怎么宠爱她。这从《一次轻率的旅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生》一书中的许多描述可以看出。
      曼斯菲尔德是戴尔太太娘家的姓,代表着一种孩子后来感到自己从小就享有的爱。安妮・比切姆不会照料婴儿,孩子从一开始就由戴尔太太照看,成为奶奶的凯丝(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爱称)。她一周岁时母亲就随哈尔去英格兰公事旅行,这并未怎么影响她。安妮回来后又怀孕了,1890年10月11日给丈夫生了第四个孩子,又不是男孩,这个孩子染上了小儿霍乱,需要戴尔太太全力照看。1891年1月9日孩子死了,而此时凯丝已开始夜间做噩梦。她外表胖乎乎十分可爱,但渐渐形成一种对外界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哪怕不睡觉时,对夜晚也怀有一种恐惧。{2}
      可见,孤独、不安全感是曼斯菲尔德童年情结的主要成分,她的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很多孤独的儿童形象,这也正是作家童年情结在创作中的体现。
      《阳阳和亮亮》是曼斯菲尔德创造成熟期的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生活在富裕家庭的阳阳和亮亮,与作者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而作品中人物的父母也如作者的父母一样不关心孩子,只顾自己。阳阳和亮亮的名字,如同太阳和月亮无法相会于同一时间,注定他们只能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在故事一开头就描写到一家人为举行宴会忙碌的情景:
      没有人来照看阳阳和亮亮。保姆在帮助安妮改妈妈的衣裳,那件衣裳太长、在胳肢底下又太紧了。妈妈呢,在整个宅子里来回地跑,打电话给爸爸,千万叮嘱别把大事忘了。她只顾得说:“快别缠我,孩子们。”{3}
      这两个孩子是成人世界中多余的人,大人们的欢乐与他们毫无相干,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感到分为孤独。这也正是曼斯菲尔德童年生活的写照。
      在《小姑娘》一文中,父亲是如此的可怕,难以捉摸和接近。凯齐雅对父亲充满了恐惧,和他说话都变得胆战心惊,从而导致讲话语无伦次,结结巴巴,而父亲对此不但不理解,反而对女儿大加训斥,毫无温情可言。
      为了给爸爸做生日礼物而把其重要演讲稿给撕掉了,她受到爸爸一次前所未有的暴打。家长的不理解,极大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而此时能给予她安慰的是奶奶,“奶奶用一条披肩把她裹了起来,正抱着她在摇椅上来回摆动地摇她,女孩子蜷缩着紧贴在奶奶的柔软的怀里”{4}。这正是奶奶对曼斯菲尔德童年关怀的体现。
      在《六便士》中,父亲爱德华打了儿子迪基后,为了弥补良心的谴责,他给了儿子六便士,“可是尽管这样――难道一枚六便士就能把刚才那回事一笔勾销了吗?”{6}这反映了作者渴望家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暗示着金钱是不能取代亲情的。亲人之间的平等、关心、理解和交流是多么重要,也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缺少与父母交流的反映。
      温暖的家园也只是曼斯菲尔德的梦想而已,童年物质生活的富足不能弥补精神的空虚和孤独。这种童年情结深深地影响了她一生的行为――她带着一个没有家园的流浪的灵魂,漫游在新西兰、法国、德国、英国等不同国度,与不同的男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在寻找童年缺失的爱,但她一直也没能寻求到她渴望的家庭的温暖。唯一不变的,是她对于文学的热爱。
      
      二、祖父的影响
      
      曼斯菲尔德的祖父亚瑟・比切姆,家里人都称呼他为“老爸爸”。
      亚瑟年轻时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流浪汉,到处寻求殖民地所能提供的种种坏运气。……他从不在一个地方呆上几个月,总是卷起铺盖搬家,家里人早就摸透了他的脾气,常常苦笑着说,他养的鸡听见打点行李的声音。{7}
      后来曼斯菲尔德也这么称呼他,“亚瑟・比切姆的某些性格特征丝毫不差地传给了他这位有名的孙女身上,她在自己写的最后一封信中还提到这些特征”{8}。曼斯菲尔德一生居无定所,与其祖父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可见童年生活经验对她一生的影响之大。
      1889年,也许是复活节那天,家人携她渡过库克海峡去皮克顿小城拜访祖父母。祖父亚瑟・比切姆躺在床上,“像一只非常衰老、毫无睡意的鸟”{9},这个形象后来出现在她的故事《旅行》中。
      三、家乡环境的影响
      曼斯菲尔德4岁时,其父亲在惠灵顿近郊卡罗里租了一所很大的空房子,“这是一个小村庄,有牛、马、猪和家禽,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这里度过了决定她性格发展的童年时代,后来她在许多小说中逼真地重现了这些岁月”{10}。在那里,她同山谷里农民的、卖牛奶的、驾马车的、小店主和洗衣妇的孩子一道接受教育,这使她有机会接触来自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曼斯菲尔德家的佣人――既放牛同时兼做花匠的爱尔兰人帕特里克・西安带给了曼斯菲尔德“爱尔兰国王们是怎样剁去鸭子头的”的童年经历,他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她的“新西兰家庭三部曲”《序曲》、《在海弯》和《洋娃娃的小屋》中。其中在《序曲》中的描写最为生动有趣。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用象征主义写作手法,表现了曼斯菲尔德独立、追求平等自由生活的个性。被砍下头的鸭子象征任由男性支配、压迫的女性,追求男女平等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发出“把头装上”的尖叫声。
      曼斯菲尔德的姨父瓦伦丁・华特斯是一位邮局官员、教堂风琴手,两个儿子名叫巴里和爱里克,是《序曲》中皮普和拉格的原型。瓦伦丁・华特斯的性格有些“老爸爸”的特征,因此他受到外甥女凯瑟琳的喜爱,并把他写进了《在海湾》中,从乔纳森・特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在《洋娃娃的房子》中,中产阶级伯恩奈尔家的孩子们伊莎白、洛蒂和凯济娅所在的学校是方圆多少公里之内的唯一一所学校,法官的女儿、医生的女儿、杂货店老板和送牛奶人的孩子们,都上这所学校。这所学校里的生活也正是曼斯菲尔德在卡罗里学习生活的反映。
      凯尔维姐妹的母亲只是一位洗衣妇,而且她们的父亲据说是个住监的囚犯。因此,他们受到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孩子们的排斥、孤立。而凯济娅则与姐姐不同,她同情凯尔维姐妹,偷偷地让她们来家里看洋娃娃的房子,但遭到蓓里尔阿姨的训斥:“你知道得跟我一样清楚,你是不准和她说话的!走开,孩子们,马上给我走开!再不准进来了!”{11}并像轰小鸡似的把她们给轰出去了。在曼斯菲尔德的童年生活中,贫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的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成人的行为影响着孩子,也正是童年生活的体验让她理解社会底层人们的痛苦,同情他们,这种对贫苦人们的同情、关爱、理解反映在曼斯菲尔德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童年情结的作用。
      凯济娅与劳拉是曼斯菲尔德童年生活的反映,她们都生活在曼斯菲尔德曾经生活过故乡――新西兰,从小说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童年的曼斯菲尔德,看到她记忆中的弟纳柯里大道、惠灵顿港繁忙的码头、波涛汹涌的库克海峡、乡间的卡罗里小镇。
      童年与故乡是我们个体生命之根,从那里我们获得了成长的无穷力量。荣格说:“不是人支配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12}在曼斯菲尔德短暂的创作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出童年情结的影响,可以从她的童年生活中,寻找其作品中人物的原型。
      
      作者简介:王秋媛,硕士,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主任,副教授,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1}{2}{7}{8}{9}{10} [新西兰]安东尼・阿尔伯斯:《一次轻率的旅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生》,冯洁音译,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第4页,第5页,第5页-第6页,第5页,第11页。
      {3}{4}{5}{6}{11} [新西兰]曼斯菲尔德:《金丝雀――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陈良廷、郑启吟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一版,第93页,第108页,第118页,第
      356页,第91页。
      {12} 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7页。
      (责任编辑:水 涓)

    推荐访问:新西兰 小说家 漫谈 菲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