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个人写作 > 正文

    中西视域下观物取象的“观”再认知_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46:46 点击:

      摘 要:“观物取象”是《易传》文艺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本文在中西比较视域下,对“观” 的方式和特点进行立体再认知,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了解其“观”的方式和特点,这对我们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观物取象; 易传
      在《易传》文艺思想中,“观物取象”居于核心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① 这体现出对《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地位首要性的肯定。观物取象的“观”,学界将其作为古代文论与传统美学研究的中心,已做了诸多论述。因而只有将“观”移至更为广阔领域,才能将它认识的更为立体。本文将从中西比较的视域,对“观”进行一次再认知。
      观,《说文》曰:“观,谛观也。”《广雅·释诂一》曰:“观,视也。”观,最基本的意思就是看。置身文学语境,“看”也包括多种方式和随之而来的方式所带来的感官后果的多元并连带心灵情性的为之感染和净化后的上升理性。例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xian)南山”.。“见(现)”,作为“观”的一种,其产生的主客体间的互动性跃然纸上,将远处山脉的突然出现作为自己的不经然的发现而带有偶得的惊喜与自然袭来的纯粹悦感;群山也在同一时间将作者视为无意间的发现。在一个时空的原点上,彼此的快感得以碰撞而产生共鸣。景活于读者眼前,动态的带来时间段的故事和心境,浓缩于朴素的字里行间。淡然、致远。又如汉赋这一文学体态,其中的铺陈四面八方、纵横上下、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内外相应、大小往复,天地万物无不囊括其中,可谓“赋家之心,包笼宇宙”。“俯”、“仰”作为一种动态的具有节奏感的观照方式,它具有更广阔的审美视野,更注重对事物全面性的刻画。这即是 “观物取象”思维方式的首要:“俯仰观察、与天地相合”。
      “观”,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渊薮 ,更是中国美学最原始的头源。它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也影响了后世的艺术批评和创作。例如王国维,“观”是其哲学和美学的出发点,他认为:“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这里他把观照方式作为艺术的一个支点,由于审美心态及物我关系的不同而产生“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叶维廉则从中西比较的高度认为中西文化模子不同在于中西观物方式的不同,从而也决定了中西山水诗创作的显著差异。折射到绘画创作上,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全景构图法,以长卷形式,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珍宝。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以这种具有节奏感的观照法和表现手法去体现具有同样节奏感的宇宙万象,从而也体现了《周易》俯仰观察、与天地相合的思维方式。
      观物取象与西方的审美观照不同,它不像古希腊的柏拉图那样认为灵魂高于肉体去否定感官而产生思辨的、理性的、抽象的相,其结果是通向不变的理式和终极实在;也不是像近代西方的自然主义的观察,以一种理智的科学的态度看待外在于人的自然。在《易传》“观”中,天、地、人三为一体的观念使其认为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是一以贯之的一个整体。所以,《周易》之“观”的整体性的观照方式结果是具有整体意蕴和形而上品质的象,而不是更具有客观性的形,这也是形在艺术批评和创作上被人们拒斥的原因。“观”是一种浑然整一、不涉理路的状态,它是天机自然涌现,人与自然合一的状态。“观”与“象”是统一的。
      再将思维延展到中西间的比较中,突出体现在绘画的空间意识上,西洋画法所采用的是站在一固定点向远处眺望的焦点透视,而我国的山水画则是散点透视,以大观小、回旋往复。更会流出大片空白,交给鉴赏者任由自己的想象,折射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则是读者、作品、作者、世界的共鸣与再创造。在《宗白华全集》中,宗白华先生说“俯仰往还,远近取与,这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种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②“用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因而在画面上就表现出“高远、深远、平远”的意境来。其目光是流动的,节奏化的,是以心灵的眼睛“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去体认节奏化音乐化的宇宙。与西洋艺术中体现追寻的、探险的、一去不复返的空间意识不同,中国艺术的观照法却可以使向往无穷的心有所安顿、归返自我,这些都体现了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的审美意趣及其影响。”③审美的无功利性,在美的疆域里自由驰骋。仰观俯察为何为诗人艺术家所青睐,其原因正在于它所带来的自得之乐,它反映了生命精神与宇宙精神的自由与和谐。诚然,《易传》中科学与巫术相混,但不妨碍我们对其科学性的取之精华,从另个角度来说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认识到它本身所包含的时代“观”的神秘性和道德性的束缚,这样才可以让我们心灵自由,人格得以独立解放。进而,将这一理念认识的推进一个深度,增加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认识问题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多维感。如荀子《乐论》所言:“其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这种审美的观照方式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艺术精神的影响深远。
      哲理往往伴随着“形象”滑动,在文学的场域里,人们需要一种无功利的体验,在进入之前必须从利益的漩涡中抽身出来。生生而为易,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自然界的互动互生才能迸发出最本真的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体验的境界,需要去实践,去领悟。 ‘观’是指全面而又动态地认识和理解宇宙中所包含的整体事物;‘观’是方法、是活动、也是过程。”④因此,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在中西比较视域下了解其“观”的方式和特点对我们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清)纪昀 等.《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3]孙喜艳《论《周易》对宗白华艺术观的影响》.《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4]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推荐访问:再认 视域 中西 下观物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