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个人写作 > 正文

    【网络沟通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影响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3 04:53:25 点击:

      摘要: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心理社会自主性,在此目标框架内,青少年需要发展自我同一性、亲密感与性心理。为完成此任务,青少年需要获得两种重要的技能,即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网络沟通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提高了青少年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的可控性。因此,网络沟通已成为青少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沟通的隐匿性、可利用性与沟通内容的可加工性影响青少年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的可控性,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沟通;青少年;社会性发展;自我展现;自我表露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2)02-0109-07
      收稿日期:2011-10-23
      基金项目:全国教科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CA030090)
      作者简介:纪海英,博士,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30007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沟通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如即时信息、微博、个人主页、社交网站等网络沟通技术的青少年的人数远远超过使用这些沟通技术的成年人的人数。青少年网络沟通的普遍性引起了不同的反应。例如,有反应认为网络沟通会使青少年耽误正常的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更有可能使青少年成为网络诱惑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受害者。相比之下,还有反应认为网络沟通会提供给青少年一些机会,让他们可以探索自我同一性、寻找社会支持、获得关于成长中的一些敏感问题的信息,以及发展亲密的、有意义的关系(Valkenburg&Peter,2009)。
      网络在青少年中的广泛使用及其不确定的影响,要求对此持一种综合的观点,这样才有助于理解网络沟通的吸引力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本文论述了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网络沟通的特征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以及网络沟通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最后指出了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局限及将来的研究展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关注的网络沟通,是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自主的以及自愿的与其他在线个体或群体通过电子科技,如即时信息与社交网站,进行的网络沟通。
      一、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指为了实现在社会中的健全成长和发展,青少年在心理和社会方面必需完成的学习和训练。这些学习和训练的顺利完成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性的重要基础。对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来说,有三个主要的发展任务(Steinberg,2008):第一,青少年必需发展坚定的自我感或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说,他们必需获得一种坚定的关于自己是谁以及希望自己是谁的感觉。第二,他们必需发展亲密感,也就是说,他们必需获得必要的与他人建立、保持与终止亲密的、有意义的关系的能力。第三,他们必需发展性心理,也就是说,他们至少需要习惯于性冲动的感觉,界定并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学习如何进行相互的、非侵犯性的、安全的性接触,以及建立相互忠诚的性关系。
      为完成这三个发展任务,青少年需要获得两种重要的技能,即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这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不同的技能。它们都是习得的,并被不断地实践与演练,都对青少年的同一性、亲密感与性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我展现可以理解为有选择地向他人展示自我的某些方面;自我表露可以界定为暴露真实自我的某些私人的方面(Schlenker,1986)。
      为了发展自我同一性、亲密感与性心理,青少年需要学习向他人展示自己,并根据他人的反应调整他们的自我展现。通过从反馈中学习,青少年可以演练并验证他们的社会同一性,并最终把这种同一性整合到他们的自我中(Schlenker,1986)。为了发展亲密感,更具体地说,亲密的与有意义的关系,青少年需要学习如何适当地暴露私人的信息。自我表露不仅有助于青少年验证他们的认知、情绪与行为的适当性,还会使青少年通过互惠的准则建立亲密的、支持性的友谊与浪漫关系(Buhrmester&Prager,1995)。
      二、网络沟通的特征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互联网普及之前,青少年通常与同伴和好朋友在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中习得并演练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技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研究显示青少年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尤其是向同伴与好朋友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网络中。相对于面对面的沟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更喜欢通过网络沟通谈论私人话题,如爱情、性以及其他让他们感到羞怯的事情(Schouten,V~kenburg&Peter,2007)。
      关于网络沟通为什么对青少年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相对于面对面的沟通,网络沟通提高了青少年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的可控性,例如,他们可以任意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职业和价值观等,这种解释也获得了一些研究的支持。提高了可控性,反过来增加了青少年的安全感,使他们在网络上的人际沟通中比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感觉更自在(Walther,1996)。这一点对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面对面的沟通情境中,他们会遇到很多社交障碍,如羞怯、过多的自我意识。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的可控性的提高,为青少年克服在非网络沟通情境中经常遇到的社交障碍提供了机会(Valkenburg&Peter,2009)。
      网络沟通的隐匿性、可利用性与网络沟通内容的可加工性影响青少年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的可控性。
      (一)隐匿性与自我展现和自我表露的可控性
      沟通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必须有发送方、信息和接收方三个要素,在网络沟通中,特殊的网络技术手段使人们沟通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得以实现(刘忠群、刘高峰,2008)。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可以探索并体验许多形式的隐匿性操作。最极端的形式是参与者匿名,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大家不知道彼此的身份信息,例如在网络聊天室或在线支持网络中。另外一种常见的匿名形式是视听隐匿,指在网络沟通中,要么没有,要么减少非言语(视觉的或听觉的)暗示的传递。在某些网络使用中,如即时信息与微博,难以达到参与者匿名,但这些网络应用。为青少年控制他们希望传递的暗示的丰富性提供了大量的机会。青少年可以很容易地决定是只呈现言语信息,还是用视觉和或音频暗示丰富这些信息。   网络沟通的隐匿性影响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的可控性。一直以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匿名会促进去个体化效应,即个性感与个体责任的丧失。最近关于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的研究,仍然认为匿名的网络沟通会产生某些去个体化效应(Joinson,2001)。例如,匿名的网络沟通会导致个体倾向于不怎么担心他人会怎样看待他的自我展现,也会导致个体主要根据他当前的情绪状态做出一时冲动的反应(Joinson,2001)。
      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的由匿名引导的控制,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网络匿名会使青少年较少地关注自己的外表(如粉刺、脸红),这样会促进他们的网络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从而使他们更容易获得社会赞许与社会接受(Valkenburg&Peter,2006)。当然,网络匿名也有可能引起青少年的冲动反应,出现去抑制性的、攻击性的、侮辱性的言语,从而导致网络欺负与网络骚扰。
      (二)可利用性与自我展现和自我表露的可控性
      青少年总是求助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与同一性、亲密感及性有关信息(Subrahmanyam,Smahel&Greenfield,2006)。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拥有如此大量的机会去发现、生成并散布与同一性、亲密感和性有关的信息。他们可以很容易的选择自己的听众与交流的伙伴,以及和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分享思想。例如在社交网站上,人与人之间很容易相互接触,这使得青少年可以与很久没有见面的,或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面的伙伴进行交流。同样,青少年可以很便利地在广泛的各种人群中传播有关自我的信息,这使得他们比在非网络沟通中更容易及有效地控制他们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
      网络沟通的高度的可利用性使青少年能够与在脱机生活中不容易见面的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以及从具有相似经历的(例如参与同一网络主题活动)伙伴那里获得支持。同样,网络沟通的可利用性也容易使青少年与一些成年人认为不适合交往的对象发生相互作用并成为有害的网络诱惑的目标(Wolak,Finkelhor&Mitchell,et al.,2008)。
      (三)可加工性与自我展现和自我表露的可控性
      大多数网络沟通的内容是可加工的,也就是说,“使用者在发出交流信息之前,可以仔细修改和斟酌自己的语言,美化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以逢迎他人的喜好(柴晓运、龚少英,2011)”。的确在使用中,如发送即时信息,在发送之前,首先必须点击“发送”键。因此,在大多数的网络沟通中,交流信息的可加工水平都要比面对面的沟通高,在面对面的沟通中,只能事后对交流的信息加以调整,而不能在交流的信息发出之前对其加以调整(Wahher,2007)。网络沟通内容的可加工性尤其有利于那些羞怯的、自我意识水平高的、对自己的外表不自信的、容易尴尬的、内向的、不敢参与非网络社交场合的青少年(Chan,2009)。
      研究显示,网络沟通内容的可加工性,使青少年可以认真思考并加工交流的信息,从而使他们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更为完善(Walther,2007)。当然,网络沟通内容的可加工性也可能使青少年精心地“创作”信息,从而使某一被嘲笑或攻击的对象或网络受害者感到痛苦或困扰。三、网络沟通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网络沟通的隐匿性、可利用性与沟通内容的可加工性提高了青少年对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的控制,这种提高的可控性,解释了网络为什么对青少年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同时,也解释了网络为什么既有可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又有可能阻碍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接下来,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同一性、亲密感与性心理,论述网络沟通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沟通对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两个方面:自我概念与自尊。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我的信念与观念,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成分:认知成分一对自我的了解和认知;情感成分一一对自我的评价及与此相关的情感体验;行为成分——从上述两个成分派生出来的行为倾向。自尊是自我的情感方面,通常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及与此相关的体验。
      两个完全不同的假说概述了网络沟通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自我概念分裂与自我概念统一(Valkenburg&Peter,2011)。前者认为使用不同身份登录网络的容易性,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人格产生分裂。此外,青少年在网络上会遇到各种人及观念,从而建立许多新的关系,这会进一步导致他们已经脆弱的人格产生分裂(Reid,1998)。自我概念统一假设则认为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与来自不同环境的个体交往,因此青少年可以在一个更广大的“社会回音壁(socialsounding board)”上证实自己的同一性,这反过来会促进他们的自我概念澄清(Calvert,2002)。
      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频繁的网络使用或网络身份实验,与较不稳定的自我概念相关(Matsuba,2006)。但是,更严密的多变量分析表明,如果其他变量,如孤独与社会焦虑,进入研究模型,这种相关就会变成虚假相关(Valkenburg&Peter,2008)。因此,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网络使用会促进或阻碍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澄清。其他因素,如孤独(从而缺少在非网络社交环境中了解自我的机会),似乎比网络使用更强烈地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概念(Valkenburg&Peter,2008)。
      自尊是人的一种本能性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机和适应功能,不管个体处于何种心理状态下,其内隐自尊一般不会改变。自尊有两个重要的预测因素,即个体对其所处环境的控制与获得他人的赞许与认可(Harter,2003)。网络沟通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这些需要。通过网络沟通,青少年可以控制他人对他们的了解、可以生成或修改对自己的描述,以及选择自我表露的进度、广度与深度,还有,通过试验I生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表露,优化来自伙伴的反应与反馈,从而提高自尊。
      一些研究在青少年中调查了不同形式的网络沟通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其中大多数的研究,尤其是关注青少年的博客与社交网站的研究,表明网络沟通会提高青少年的自尊。例如,Schmiff(2008)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青少年通过创作个人主页和博客确实体验到一种控制感与支配感。这种控制感与支配感反过来与较高的自尊相关。Vaskenburg(2006)等人通过研究荷兰青少年的社交网站使用情况,也发现社交网站的使用对自尊的积极影响,即青少年越经常使用社交网站,他们得到的回应就越多;得到的回应越多,这些回应就会变得越令人鼓舞。最终,这些令人鼓舞的回应使青少年获得更高的自尊。因为对于青少年网络形象的大多数反应是肯定的,所以大多数青少年会从社交网站的使用中获益。但是,也有一小部分青少年,他们的网络形象主要受到否定的反应,因此,他们的网络自我展现会降低他们的自尊。   上述这些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以沟通定向的网络活动与他们的自尊成正相关。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涉及无节制形式的网络使用,如网络使用成瘾。有证据表明,无节制的使用网络,如不能调控上网的时间或不能用面对面交往代替网络交往,与自尊成负相关(Van der Aa,Overbeek&En—gels,et al.,2009)。总之,只要不是无节制的网络沟通,似乎都有益于青少年的自尊。
      (二)网络沟通对亲密感发展的影响
      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沟通对青少年亲密感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影响:建立友谊与保持友谊。
      关于网络沟通对青少年建立友谊的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假说展开:富者更富假说(rich-get-richer hypothesis)与社交补偿假说(social com-pensation hypothesis)(Valkenburg&Peter,2011)。富者更富假说认为,当涉及到建立友谊的时候,那些已具有较高社交技能的青少年尤其将会从网络中获益(Peter,Valkenburg&Schouten,2005)。而社交补偿假说则认为,“与现实的真实生活相比,在网络上与别人沟通会更少感到害羞并愿意说更多的话,这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社会补偿(柴晓运、龚少英,2011)”,因此,网络尤其有利于孤独与社交焦虑的青少年。因为网络沟通的可控性,这些青少年在网络上,较容易放松对自我的禁锢,这最终会促进友谊的发展(Peter,Valkenburg&Schouten,2005)。
      相对于社交补偿假说,研究一般更支持富者更富假说。虽然有证据表明,社交焦虑与孤独的青少年比非社交焦虑与非孤独的青少年更少地进行网络沟通(Valkenburg&Peter,2007)。但是,正如根据社交补偿假说所预测的,相对于面对面的沟通,孤独与社交焦虑的青少年似乎确实更喜欢网络沟通(Peter,Valkenburg&Schouten,2005),他们也比非社交焦虑与非孤独的青少年更强烈地看重网络沟通的可控性(Peter&Valkenburg,2006)。这表明虽然社交焦虑与孤独的青少年偏爱网络沟通,而不是面对面的沟通,但这种偏爱未必会促成新友谊的建立。
      关于网络沟通对青少年保持友谊的影响的研究也主要围绕两个假说展开:取代假说(the dis-placement hypothesis)与刺激假说(the stimulationhypothesis)(Valkenburg&Peter,2011)。取代假说认为网络沟通损害青少年已有关系的质量,因为它占用了本来可以用来与不在网络上的朋友进行更有意义的互动的时间(Mesch,2003)。还因为“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方式极大地减弱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同时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历久以来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模式的作用,进而影响人们在心理和感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平衡,使人容易产生孤独或冷漠”(王常宇、李燕梅,2006)。相比之下,刺激假说则强调最近的基于网络的沟通技术会促进与已有朋友的交流,因为更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沟通上用来保持与加深已有的友谊,这最终会增加友谊的亲密感(Bryant,Sanders-Jackson&Small.wood,2006)。
      总的来说,刺激假说比取代假说获得了更多的支持(Valkenburg&Peter,2009)。但是,对友谊质量的积极影响是有条件的。只有当网络沟通是非匿名的,以及使用网络主要是为了与已有的朋友交流的时候,网络沟通才会对友谊的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Desjarlais&Willoughby,2010)。如果使用网络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如玩网络游戏、冲浪),以及与陌生人交流,反而会损害友谊的质量(Valkenburg&Peter,2007)。
      当然,也有研究支持取代假说。但是,这些研究一般是在网络开始普及的早期进行的。在那个时期,个体难以在网络上维护自己已有的社交网络,因为网络还没有那么多的功能。而目前,网络在许多国家已经普及开来,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够接触到网络。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已不太可能对友谊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为,青少年已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维护他们的友谊。
      虽然大部分证据表明网络沟通会提高友谊的质量,但还有一些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Subrahmanyam&Lin,2007)。
      (三)网络沟通对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关于网络沟通对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在过去几年中开始兴起。这些研究主要围绕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两个方面进行,即性的自我探索与网络性诱惑。
      就网络沟通提供给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机会的研究表明,网络沟通能够促进青少年对性的探索。网络可以实现匿名沟通,因此,青少年在网络中比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更容易涉及到敏感的与性有关的问题。例如,青少年经常利用网络获得关于性健康问题的建议,以及讨论与青少年性行为有关的道德、情感与社会问题(Subrahmanyam,Greenfield&Tynes,2004)。另外,网络沟通作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探讨敏感性问题的方式,对具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同性吸引在社会上仍然面临着相当大的反响与压力。
      网络沟通,尤其是关于性问题的网络沟通,会使青少年遭遇有害的网络性诱惑与性骚扰。虽然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有害的网络性诱惑的发生率,相对于网络普及的早期,已经有所下降,但仍有4%的青少年报告遭遇过攻击性的性诱惑(Mitchell,Wolak&Finkelhor,2007)。最容易受到有害性诱惑的青少年是那些同性恋的男孩子或那些不确定自己的性取向的青少年;曾经受到过性虐待或身体虐待的青少年;参与过其他危险性非网络或网络行为的青少年,以及经常访问网络聊天室或在线与陌生人讨论性问题的青少年(Wolak,Finkelhor&Mitchell,et al.,2008)o因此,研究者一致认为有关的防范与干预措施应该以青少年中的这些特殊群体作为目标对象。   四、总结与研究展望
      已有的研究表明了网络沟通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增强自尊、增加建立友谊的机会,提高已有友谊的质量,以及增加性的自我探索的机会。当然,已有的研究也明确地揭示出网络沟通中的一些危险因素,如网络性诱惑与性骚扰。已有的研究还表明,网络既不是青少年绝对会遇到他们不能应付的危险的地方,本质上也不是自动地为青少年的积极社会性发展创造机会的地方。网络沟通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性质至少与下列五个因素有关:(1)网络沟通的主要方式,如是否匿名;(2)网络沟通的对象,如朋友或陌生人;(3)网络沟通的使用类型,如是否有节制;(4)网络沟通的时期,如在网络开始普及的早期,影响较为消极;(5)网络沟通的使用动机,如为了交流还是娱乐(VMkenburg&Peter,2011)。
      虽然网络沟通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取决于科技、情境与个人等因素,但想充分了解当今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就不能回避他们的网络沟通行为。其实,大众传播媒介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社会化,这个论题早已被提出。但是,青少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用如此多种方法实现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而且是在没有传统的社会化动因,如父母与学校监管的情况下。总之,这未必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原因,但它确实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将来父母与学校在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中的角色问题。
      尽管上述共识为人们理解网络沟通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框架,但现有的研究还有一些局限。
      第一,已有的一些研究并没有足够重视适当的抽样程序与样本构成。网络调查通常基于研究者自己选择的样本。真正随机样本的缺乏危及研究结果的泛化。此外,现有的研究还倾向于根据大学生样本做出推论,也就是由成年人推及青少年。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足够重视适当的抽样程序与样本构成。
      第二,许多研究基于横断设计,也就是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进行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该将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引入,从时间、人格、动机和文化、亚文化等全方位的视角重点考察网络沟通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
      第三,现有的研究倾向于把不同类型的网络沟通合并在一起,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在概念上把不同类型的网络沟通区分开来,并在它们的运作转化中对它们加以单独的评价。就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沟通的评价来说,在将来的研究中有必要超越传统的自我报告频率估计法,因为这些评价的方法会产生一些误差,如记忆错误和社会赞许倾向。
      第四,现有的许多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沟通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非常简单的主效应,没有更细致地考察造成这些效应的一些潜在的过程,如情绪状态、动机、认知发展等。此外,没有探讨出现这些效应的个体差异。在将来的研究中,除了要考察造成这些效应的一些潜在的过程,还有必要确定哪些青少年将会从网络沟通中受益,哪些青少年将会从网络沟通中受到伤害。只有了解了网络沟通在使用中及其产生影响的个体差异,才能更好地设计出针对不同青少年或青少年亚群体的干预措施。
      第五,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沟通技术的使用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的影响,即同一性、亲密感与性心理的发展,没有涉及到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其他潜在的相关变量的影响,例如,对青少年认知神经发展的影响。因此,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将会进一步阐明青少年的自主网络沟通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关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既可以以积极的方式又可以以消极的方式使用同一种技术。因此,对网络研究者、有关专家与青少年的父母来说,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了解如何控制网络沟通带来的危险因素,同时提高它的积极影响。

    推荐访问:社会性 青少年 沟通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