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个人写作 > 正文

    【破樊篱“五走”,创业立潮头】 藩篱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2 04:56:17 点击:

      这位年逾76岁的中关村科技体制改革与创业者仍在“路漫漫其修远”,虬枝犹健创业稠,在碧海云天的珠江三角洲延续他中关村创业的梦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的号角震天彻地。中关村科技创业如火如荼,启开创业先河的“两通两海”享誉海内外。进入21世纪,他们似乎悄然无声息了。而其中的代表人物京海王洪德,似乎也与其他命运多舛的改革与创业者一样淡出、被遗忘。
      当前全国科技界都在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正在掀起新的更大的创新创业热潮。《科技日报》在“火炬照亮中国”长篇系列时政报道中,再一次鲜明地提及30年前王洪德冲破旧体制樊篱“五走”创业之举,这似乎是旧事重提,“鸿爪从头细细看”,却有着深邃的启迪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今年时逢王洪德科技创业30年,这位年逾76岁的中关村科技体制改革与创业者仍在“路漫漫其修远”,虬枝犹健创业稠,在碧海云天的珠江三角洲延续他中关村创业的梦想,勾勒二次创业的蓝图。一个雨后现彩虹的丽日,王洪德再一次敞开心扉,向笔者诚坦他服膺改革,创业不止的心路历程。
      萧澎:王总,1982年您率先在中关村创业,“两通两海”享誉海内外,但是2002年以后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外界有各种各样的猜测,近10年来您在哪里?最近《科技日报》再一次提及您当年“五走”创业,有何感想?
      王洪德:作为老朋友,我可以欣慰地告诉你,今年恰逢我在中关村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京海公司30年。30年来,我经历了风风雨雨,也可以说大起大落,但我灾难未泯,处变不惊,没有倒下。我一直认为,所有的经过的磨难,对我都是一笔人生财富。哪有改革不付出代价的,我所坚持的一个信念,就是失败了为改革铺路,成功了为改革增辉。10年前,在京海创办20年的纪念大会上我宣布退出二线,公司的班子顺利地交接给了年轻的京海人。我本该儿孙膝绕,颐养天年了。但是中关村创新创业梦想我从未放弃,从未停止,自2003年68岁时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把中关村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延伸到南海之滨,在珠江三角洲几个城市建立起惠民生、顺民意、扩内需、促就业的新业态产业,很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欢迎。最近《科技日报》系列时论文章我看到了。其中谈到我“五走”创业,那是我经过历史阵痛深思熟虑的,绝不是心血来潮。今天回看,我很欣慰,“千淘万漉始见金”,直到今天我还能继续为社会和人民做些事,很值得。
      萧澎:当年是什么动因何以触动、催发你投身科技创业?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对当下科技体制改革深化,动员科技人员更好地创新创业,对今天更多的青年学子走好创业之路,对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为内涵的民营经济都将会有借鉴和启示。
      王洪德:1956年,我从哈尔滨电工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中科院是什么?那是科学的圣殿,当你能够迈入这个殿堂,捧起这个铁饭碗,身上就环绕着令人艳羡的光环。但是,还没来得及享受由此带来的荣耀感,我就遭遇了反右的疾风暴雨,只因为两首小诗被内定为右派,从此在计算所抬不起头来。当时,在科学院每次开会,我就习惯戴个军帽,把帽檐拉低,躲到一个角落上。我有一种强烈的压抑感,说不出的苦痛,我是爱党爱国的,内心深处想干事业的那种冲劲无时不在,就是一直舒展不开。我22岁就被开除团籍。待恢复团籍时,已是20年后的1978年了。
      当你的人生走过44年,却有22年是在苦难中度过,你难免心生怨艾,始终不时地想解除束缚、摆脱压抑、干一番事业。在中科院的26年中,我却因戴着右派、白专帽子无用武之地。但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我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1979年,作为计算机机房技术专家,我在业界已经享有盛名。天津计算机公司、天津电工设备厂、天津无线电五厂、七厂、十一厂……都请我做顾问。我感到计算机新技术革命浪潮已经汹涌而来,大型机房技术的应用将具有广阔前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知识分子已经开始理解中央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议论着科学报国和发展经济,这是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中关村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思想也活跃起来,谁不想有生之年能干一番事业呢?
      1979年冬天中科院计算所知青服务社有了300多个知识青年,我看到这些孩子们拢着火堆烤火取暖,由于在数九寒天搬砖,拌水泥……做着笨重的体力活,手是冻裂的。看到孩子们这么苦,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是否由我做机房系统设备的设计,计算所工厂生产,再指导知青社孩子们组装,培训好他们,让他们走向社会,甚至到全国各地去安装计算机机房的系统设备,既让他们学习掌握技能,又能改善待遇环境。于是当年我以计算机机房设计专家和技术顾问身份,带领中科院计算所知青社300多名返城知识青年,到全国各地从事计算机机房工程设计和安装。很快知青社火了起来,当年赚了60多万元,很快引起了社会轰动。这在当时可不得了,说我非法经营,要我交待经济犯罪事实。我在痛苦中回忆过去,思考未来。在科学院26年,我经历反右、拔白旗、文化大革命,当了20多年阶级斗争的反面教材,我所承受的苦难化作为我踏出闭垒森严大院的勇气。我是天津电工专用设备厂的顾问,有一次,在我提议下邀请意大利机房专用设备公司总经理罗西博士到天津,目的是引进技术,合作生产设计计算机房、系统设备产品。罗西博士介绍说,希洛斯公司是由三个人创办,靠350美元起家,17年后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一家计算机机房产业的垄断公司。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一整夜辗转思考:我能不能走出去,自己也创办一家中国式的计算机机房公司呢?中国正是开始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大好时机啊!我决心走自主创业的路。
      我向计算所所长提出海淀区街道联社想借调我去工作,解决知青就业问题。所长一口否定。在人生路口寻求抉择的痛苦夜晚,我想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感到中国已经开始了大变革,感到绑在身上的铁链似乎要松解了,如果不趁这个机会选择一个新起点,我肯定会抱憾终生。我连夜写出了一份离开科学院计算所的报告“……经过了长期的思考,我已痛下再不悔改的决心,要求所领导批准我离开计算所,如果所领导能考虑我在计算所26年默默的埋头,努力工作,能给我一个宽容的出路。首先我要求保留计算所的职务,允许我借调到海淀区区联社工作,聘请不行就把我调出计算所,调走不批,我就辞职走。如果领导对我辞职都不批,……,我只有被开除而离开计算所了……”   于是在1982年12月22日,46岁的我带领7名工程师,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正式工商注册的民营科技企业——北京市京海计算机开发公司。应该说在中关村我是第一个辞去公职,穿着‘背心裤衩’净身出屋的。1987年3月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中南海接见我时特别提到“王洪德是真正从零起家,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创办企业。”
      旁白:“借调、聘请、调离、辞职、开除”,王洪德锐意改革,投身创业,无疑是中关村科技创业史上不可不书的经典之笔。在当时抑或对旧科技人才体制撕裂一道隙缝,但也为长期惯守“礼品、样品、展品”的科技知识分子看到了一线希望的火光。改革,是不容回避的历史选择!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要打破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与官办,抛弃鄙商轻商弃商的陈陈相因观念。30年前谈何容易!
      往事不是烟,王洪德当年写给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五走”报告,大概早已湮灭于浩瀚的纸堆中不复存在了。今天,全国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创业已经发展成为势不可挡的改革潮流。风尘往事忆当年。惟有这件事使王洪德耿耿于心,永不能忘怀。
      萧澎:“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作为改革探索者,在中关村您率先撞击旧体制围门,作为企业家您实现了“二次创业”。从您刚才所谈,改革开放前的26年,您绝大多数人生里程在磨难中度过,青春、年华……您如何看待这段经历?
      王洪德:青春无悔,人生无悔,创业无悔。我的最大财富就是所经历的人生磨难。我今年76岁,且不说改革开放前26年,即使创业后的这30年,我经历的坎坷、曲折、苦难也太多太多。百战归来认此生,我都挺过来了。人活着就要面对困难,经历苦难。我至今保留着一张图纸,那是1966年文革时期我被关在“牛棚”里画的一张大型计算机电力空调系统的设计总图。当时屋里一张桌子一张图纸,门外站着两个红卫兵。今天我再看这张设计图纸,我都无法想像,我为什么能画出那么细致的设计图。那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热爱这个国家和人民。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福祉民生是精神传承,更需艰苦创业、开拓创新。
      萧澎:“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知识分子总是把自己的命运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命运之中。王洪德所经历的仅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当改革开放大潮勃发扑面而来的时候,如同王洪德一样千百万的知识分子,泯去往过的伤痛,以济世达天下的使命感,勇立改革潮头,甘做铺路石。他们以创业探索体制创新,服膺改革。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下,体制创新和改革或许比技术创新更重要。自已解放自己,主宰自己,自主创业,自由创新更重要。把体制的势能尽快地从封闭的象牙塔中释放出来,把自我创造的价值体现出来,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实实在在的贡献。
      王洪德:我发自心底感激邓小平理论,感激改革开放。我与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常常聚会。我们都以虔诚感恩的心拥戴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正是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春天滋润了我们创业者的心田,我们身体力行探索改革,同时我们也是改革泽惠的率先受益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回馈人民与社会!
      萧澎:刚才您谈到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是科技创业,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大环境,政策扶持十分重要。科技企业家是创新创业的主体,那么人文环境如何?您怎样看?
      王洪德:我认为中关村是最好的创业沃土,正是由于中关村钟灵毓秀,才成长培育了生生不息的创业者和科技企业家,我始终感激中关村,心系中关村。在中关村改革与科技创业过程中,至少有三股力量群体交互推动。一是科技创业型的改革家群体,率先擂响了民营科技的战鼓,撞击了市场经济大门,并在其中锻造成一代改革家创业家。这个过程也是探索改革发端,逐步汇入主流的历史过程,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在改革大潮中激流勇进,引发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创新创业、知识报国”的伟大创举,在积淀科学民主、自由的中关村沃土上迸发出巨大的创业力量。站在历史的视野,回看这个过程,其创造的中关村价值资源体系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二是理解改革精义、开明通达的领导者群体。在那个如火如荼创业的年代,政府“公仆”与创业者相濡以沫、荣辱与共奠定基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领导、海淀区政府贤达领导,以他们的睿智和对改革开放的通悟,与科技创业者心相通、意相随,风雨同舟、患难真情。甘为中关村创业遮风挡雨,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三是择善从流的舆论媒体和政策理论工作者。这一群体不断研究、总结、升华创业实践,建树创业创新理论,为科技创业者与中关村创业鸣锣开道。争取政府支持,社会包容,帮助改善生态创业发展环境。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至今是科技企业家真诚的朋友。还有社会的包容,来自四面方向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我们科技企业家对他们常怀感激之情。
      旁白:在我结束与王洪德交谈之际,我的目光被他办公室一块闪闪发光的匾额所吸引,那是王洪德在2009年获得“纪念改革开放30年暨中国民营科技创新发展表彰”大会上颁发的十大功勋企业家奖牌,牌座下面颁奖词十分令人注目:他从黑土地走来,他从科学圣殿中关村走来,他从南海之滨走来。半个世纪的创业风雨激荡着他那颗拳拳回报社会的心旌。伴随改革开放大潮,他走过了30年的风雨路;他最早在中关村扬起科技企业创业之帆,在他68岁华诞之际,又一次以中关村的创业理念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建起了粤东最大的小商品城,也托起了明天的希望!‘失败了为改革铺路,成功了为改革增辉’是他人生的格言。他济公好义,侠胆忠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生虽古稀,创业未有穷期。他就是京海集团董事长陆洲高科技企业集团董事长王洪德。

    推荐访问:樊篱 潮头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