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个人写作 > 正文

    刘震云:为小人物造像的大作家|刘震云吃瓜时代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4-11 04:46:10 点击:

      【编者按】他写出来的小说部部精彩,在现实中夹杂荒诞,于幽默处不乏反思,曾荣获中国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他被誉为“中国最好的编剧”,很多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知名度毫不逊色于影视明星。他就是刘震云。2012年11月,冯小刚蛰伏一年的新作《一九四二》正式上映,而这部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这是刘震云的小说又一次触电。从《一地鸡毛》到《手机》,从《我叫刘跃进》到《一句顶一万句》,不管是严肃的还是娱乐的,刘震云的每部小说里都有一种暗藏机锋的幽默,这让他成了受影视青睐的作家。
      【名家档案】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省延津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延津一中名誉校长。1973年参军,1978年复员,并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开始创作,30年间创作颇丰,先后写出代表作《塔铺》、《一地鸡毛》、《手机》、《温故一九四二》、《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等。
      【素材速递】
      弯下腰来割麦子
      刘震云小时候跟外婆一块生活在农村,经常听外婆讲故事。小震云没钱上小学,外婆卖掉了祖传的簪子供他念书。少年时代的他有三个愿望,要么想在家乡当一个厨子,能够吃香的喝辣的;要么到剧团敲梆子,在月光下发出清脆嘹亮的响声;要么当一名小学老师,在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自得其乐。这样就可以不离开故乡,就可以一直在外婆的身边听她讲故事。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从外婆身上学到的。
      外婆的身高只有一米五五,给地主当长工,每年夏天割麦子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赶不上外婆,小震云十分纳闷,外婆说她的秘诀是,只要弯下腰就不再直起来,人家歇她不歇,就会比别人快,小震云记住了这句话。15岁时,为了生计,为了不再天天吃高粱面和黑窝窝,刘震云背井离乡远赴甘肃的一个戈壁滩去当兵。当时部队有个战友读了很多书,会写诗,说要把这个世界搞懂,在战友的影响下刘震云开始了写作。
      素材启迪:每个人的出身似乎是注定的,无法轻易改变,但是努力程度却可以改变。成功源于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别人懈怠的时候不松劲,一鼓作气向前冲。刘震云的外婆在别人歇着的时候继续割麦,她也就成了割麦速度最快的人,刘震云显然受到外婆的影响。
      适用话题:坚持、毫不懈怠、追寻梦想、志在四方等。
      埋下头来学文化
      五年后,刘震云复员,当了一阵子代课老师,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就用复员费交了学费开始复习。在复读班学习的日子,那叫一个苦啊。吃的是冷窝窝头就咸菜。冬天时教室四处透风,宿舍四处透风。一天到晚,冷得没个存身的地方,夜里睡觉,半夜常常被冻醒。教室没有火炉,早晚上每人点一个小油灯,趴在水泥板上复习功课。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没有放弃求学的欲望,愣是凭借自己的禀赋和勤奋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大学时,他把这段往事写到短篇小说《塔铺》里,通过一个复员军人回乡后参加高考复习经历的描写,表现了生活在历史变革时期农村青年试图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过程,获得了当年的全国短篇小说奖。接着,他又把当兵的事写道中篇《新兵连》里,然后一举成名,这两篇早期小说里已经流露了刘震云创作的宗旨:描绘烟火人间,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境遇。
      素材启迪:有句俗话叫做“没雨伞的孩子拼命奔跑”,下雨的时候,当你没有带伞,只能用最快速度跑回家,才不至于把自己淋透。刘震云和现在的许多中学生一样没背景、没家境、没关系,几乎是一无所有,于是他拼命地向前跑,在艰苦的条件下复习功课,终于跑出了农村,跑进了北大,跑到了中国小说最高荣誉的领奖台上。他能做到的,你也可以。
      适用话题:奔跑、负笈求学、孜孜以求、奋进等。
      静下心来写东西
      就在刘震云被冠以“新写实作家”的称号享誉文坛时,他开始改变自己的文风。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震云认识了一个编县志的人,那人讲起了1942年中原大旱,几百万灾民在饥饿和逃亡中的故事。他怦然心动,决定要写写这段历史。对一个作者来讲,写这种作品显然要比写小说困难得多。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沿着灾民走过的的路途,重新走了一遍。从河南延津开始,一路经过巩义、洛阳、潼关,进入到陕西,在陕西跑了很多地方,一个回马枪,再杀回山西,期间走访了大量的亲历者,掌握了一大批真实可信的资料。作品中涉及到到开罗会议,他甚至去了埃及。此外,刘震云还查阅了许多史料,到图书馆查1942年的报纸,比如当时的《中央日报》、《大公报》、《文汇报》、《河南民国日报》,同时包括一些县报。同时,刘震云还反复研究其他人写的关于1942年的书。就这样,废寝忘食,前后历时一年多,才写出《温故1942》。
      成名之后的刘震云没有丝毫松懈,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写三个小时,每天创作三千字左右。当对一个看法出现自我分歧的时候,可能有三种写法比较好,聪明人可能一下子知道哪一种是最好的,但是他不知道,三个都写出来,结果发现第四种写法最好。他砸了自己的铁饭碗,只为《农民日报》做事却不拿单位的薪水,所有收入只是他写小说的稿费,即便如此,他也成功登陆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素材启迪:作家最怕的就是重复自己,刘震云的作品一直关注百姓题材,并从中刻画中当代各色人等的精神面貌。但是他并不重复自己的风格,而是不断求新求变。纵使和电影联姻之后,他也绝不媚俗,照旧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创作。为写好《温故1942》,刘震云进行实地考察、翻阅大量资料,这种求实的作风让人赞叹。关注真实,寻找真相是刘震云拒绝闭门造车的最大意义。
      适用话题:靠近真相、不媚俗、高产、坚守等。
      俯下身来当客串
      刘震云真正为大众所熟识是因为他的作品频繁被改成剧本搬上银幕和荧屏。最早和影视结缘,要数《塔铺》被改编成电视剧,然后《一地鸡毛》被冯小刚看上,改编成了电视剧。而他的《手机》更是受宠,先是被改编为电影,然后是电视,票房和收视率都十分可嘉。于是他就摇身一变成了编剧,不仅冯小刚的《手机》,马俪文的《桃花运》《我叫刘跃进》都是他编剧。进而,他还客串了里面的角色。《甲方乙方》里优柔寡断的失恋男,《桃花运》里万事离不开前妻邬君梅的委琐前夫,每次出镜都几乎把观众笑翻。   在电影《我叫刘跃进》中,刘震云又客串一个打麻将的男子,戏份就是打一个哈欠,但是哈欠特别不好打,在镜头前嘴就张不开,最后打了13次才过关。刘震云说:“我不敢和葛老师这样的专业演员比,这没有可比性,但是和业余演员比还像那么回事。”当客串演员让他接触到了不同的人,比如导演、演员、摄影师、搬道具的小伙子……由于行业的不同,他们说话的习惯和做事的方式不同,这使得他对生活面了解得更宽了,也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
      素材启迪:在打通了写作与电影的“任督二脉”之后,写作于他,从容无碍。与著名电影导演联手合作,为他赢得了更大的声誉和空间。如果说社会是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要饰演其中的多个角色,当你上场时就要发挥自己最好的演技。刘震云无论是当作家还是客串演戏,都能在在角色转换之间游刃有余,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蜕变。
      适用话题:华丽蜕变、走好人生每一步、做自己的导演等。
      【范本链接】
      刘震云的“两个舅舅”
      文/大野
      前不久,著名作家刘震云在新书《我不是潘金莲》发布会上说:“两个舅舅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人。一个舅舅赶了一辈子马车,他教我一辈子就干一件事,于是我就一辈子‘编瞎话’。另一个舅舅做木匠活总是精雕细刻,他教我作事要慢,所以别人作品写三个月,我要花三年,并不是手艺比他们好,只不过用的时间长,这就是我写作的秘诀。”
      刘震云很忠实地践行着舅舅的教诲,舅舅说“一辈子干一件事”,他就目不斜视,心无旁骛;舅舅说“作事要慢”,他就扎扎实实,稳稳当当,在“编瞎话”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辉煌。出道至今,他大作迭出,好评如潮,获奖连连,名满天下。
      先说“一辈子就干一件事”,这恐怕不仅是作家,也是所有行业成功的不二法门。鲁迅、巴金、老舍,一生写作,专心致志,直到晚年仍文思泉涌,佳作不断;而郭沫若、茅盾、曹禺,则因为改行做官,后半生基本没有作品,也是教训。刘震云从15岁写到现在,30多年没动窝,做官、下海、出国、炒股,这些热闹他从没参与过,老老实实一直在“编瞎话”,苦心孤诣,殚精竭虑,终获成功。
      再说“慢工出细活”。这是“编瞎话”的基本经验,也是时下一些作家最不爱听的一句话。他们每以“高产作家”为荣,比着谁出的书多,谁出的书厚,谁写的书快,谁著作等身了,可是就是不比质量,不比思想性与艺术性,不比在读者中的影响。所以,很多作品出得很快,又很快就被读者和文坛遗忘,就像流星一样,还有的作品干脆无声无臭,直接从出版社拉到废纸化浆池。我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已达4000部之多,还不包括众多网络作品,数量绝对是世界第一,可说到质量就不敢恭维了,因为粗制滥造,急于求成,大部分作品都是平庸之作,甚至是垃圾作品,这是作家也是文坛的悲剧。
      写到此处,我忽然想起歌德当年对雨果的多产和粗制滥造的批评:“他那样大胆,在一年之内居然写出两部悲剧和一部小说,这怎么能不愈写愈坏,糟蹋了他那很好的才能呢?”
      【佳作点睛】这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性散文。关于刘震云,可写的素材很多,作者剥茧抽丝,独辟蹊径,抓住刘震云的一句话说开去。通过周密的论证,指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和“慢工出细活”两条经验是刘震云的成功秘诀。文章的总分总结构十分清晰,题目也很吸引眼球。或许是旁观者清,刘震云的两个舅舅尽管不懂文学,却悟出两条重要平常但又很可贵的经验,这足以启发读者认真做学问。

    推荐访问:大作家 造像 小人物 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