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高中主题 > 正文

    [百感交集说“汉水”]百感交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1-25 06:01:46 点击:

       百感交集说“汉水”      记得,少年时节,看了本《海洋资源》的书,对海的辽阔深邃,对海洋中生命色彩的丰富,资源宝藏的丰厚,很是心往神驰。由此,更是羡慕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壮游,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游名山临沧海,广交游博见识。可叹的是生在贫寒农家,自幼即见父兄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粗衣砺食成年累月地劳碌;稍长,也于上学间隙,荷锄挥镰,为父辈分忧,古人的壮游,逐渐模糊成一片绮丽的梦。哪知半道上竟意外地撞上个“文化大革命”的“革命大串联”,给了我这穷小子一个免费“壮游”的机会。说来也惭愧得很,虽是武汉土著,可十六岁之前,到汉阳钟家村和过汉口,次数都极是有限。天可怜见,这下好了,有机会且可以免费到处“串联”了?选最激动的是上北京,一是因为那是“文化大革命”的发源地,那一阵子,“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者毛泽东他老人家经常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从全国各地“串联”来的年轻人。再就是早就听说北京的海多,什么中海、南海、北海、中南海――我的个老天爷,我们这个世界也就只有五大洲四大洋,仅一个北京城里就有这么多的海,北京城该有多大也?选可到了北京,由于革命自觉性太强――那时的年轻人革命自觉性都差不多蛮强――光忙于革命,竟把去看海的事给耽搁了。及至进入中年,有机会多次出差北京,遂了在北京看海的夙愿?熏当然,也知道了北京的海,在我们武汉人看来,只能算是水塘,夸张一点吧,最多也就是湖凼子而已――后来,才知道,北方不少地方把湖都叫做“海”或“海子”。于是,就很是感慨:我们武汉水真多哦?选怪不得叫武“汉”咧……
      不说别的,武汉三镇本身,就是水造就的: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和它最大支流汉水的东进南下,使武汉形成两江切四岸,一城分三镇的独有城市格局――从古自今,称武汉为“九省通衢”,这“通衢”二字,水路之便,当占偌大成色。
      我们武汉的水,在中国长江水系里,是自成格局的:以长江汉水为经纬,另有东荆河?穴沌水?雪、府河、滠水、汉北河、黄孝河?穴已被管函形式埋入地下?雪、倒水、举水、金水、巡司河等河流,或东来,或西去,或南下,或北上,或注入长江,或汇入汉水,纵横交错,织成水灵灵的水网……
      上天青睐武汉这块土地,用了特多的水来滋润它;武汉这块土地,也特多情,恋恋地也留得住水:在众多的河流穿过这块土地之后,涵养出星罗棋布的湖泊塘荡,使我们的城市得了个“百湖之市”的别称。在武汉众多的湖泊里,以方位命名的,有东湖、南湖、西湖、北湖、西北湖、东西湖、后湖;以湖水特点命名的,有墨水湖、黑泥湖、沙湖;以湖形命名的,有月湖、长湖;以湖产特色而命名的,有莲花湖、歌笛湖、青菱湖、紫阳湖……
      武汉的湖泊大小不一,深度一般在一至三米之间,它们与江河相通,形成互相联结沟通的水域,它们和它们周围的湿地,发挥着蓄水、泄水、排污的功能,就像我们这座城市的肾……
      人有了一把年纪,就容易生出些怀旧的情绪来。而在杂沓纷繁的情绪里,最有滋味也最有色彩的,还是少年时节乡下生活的岁月。生在龙阳湖边,儿时的欢乐,都浸染着菱角的水腥和荷叶莲花的清香,清贫的生活,因为点缀着满湖漫天的浓绿和父兄们彪悍的车水号子而少了些苦涩。几十年过去了,儿时生活的地方,几乎完全都市化了,耕地已很稀罕,绿色更是少见。从前出门就是粼粼水光的龙阳湖,已如老妪的胸脯,萎蔫得不成样子了。就在这萎蔫得不成样子的湖面上,也几乎看不到湖水的本色,看到的是难以启齿的乱七八糟的浮物……
      见一叶落而知秋。
      我们城市的湖泊,我们城市的眸子,我们城市的肾,总体来说,体积在萎缩,水质在恶化,功能在衰减……
      当然,这或许不是我们的责任,甚至说不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推考起来,我们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仿佛就是人与水斗争的历史,而这斗争,人虽有几次惨重的损失,但总体来看,这历史,其主旋律,似乎也就是人进水退而已。
      就拿汉口与后湖的兴衰为例,公元1466年之前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湖。当然,那时,也没有汉口。如今的汉口,当时与汉阳是连成一片的。就在1466年的某一天,汉水改道,从郭茨口至龟山北入江,汉水以北顿成湖荡。随着自然的淤积,湖荡中露出了许多的“墩”,随着墩上有人居住,无名的墩就随居住者的姓名籍贯而有了名:陈家墩、天门墩、鄂城墩……随着人为的屯居建设,有了汉口和汉口的逐年扩大,也就有了整个湖荡的北移。汉口人第一次把后湖朝北赶,是在公元1635年。当时汉阳府一个叫袁的通判见居住在汉水沿河一带的子民经常遭受洪水之苦,就发起在上起口下至今沿江大道口,筑堤11华里以挡后湖水患。这道堤叫长堤,亦称之为袁公堤。第二次人逼水,是清同治三年,当局为防捻军,在长堤外就地取土修起城墙,城墙筑起,城外取土之地也就成了一条河。因河像一条带子绕城而过,故被称之为玉带河,有后湖水患时导水入汉水之功。城垣筑起之后,汉口的长堤即失去其挡水的功能,于是,人们逐渐在长堤两边起楼盖屋,在堤上铺上条石,逐渐,长堤变成了汉口最早的街市――长堤街。当汉口长堤变成长堤街的时候,后湖还是很有规模的湿地,有清人彭拟陶之诗为证:“淤后襄河二百年,平芜十里望无边;白云有影常垂地,青草无边欲上天。”这位家门的这首诗近乎大白话,诗意实在是有限得很,对后湖当时的生态,倒是做了个印证:当时的后湖,的确还是一片呈良性生态的沼泽之地――人称“黄花地”,还演绎出了“后湖十景”,成为当时武汉人暮春时节踏青的好去处。第三次,基本上使后湖消失的一次工程建设,是晚清大名士张之洞督鄂时的手笔:清光绪31年?穴1905年?雪东起堤角,西至舵落口,筑堤长23.76公里,费银80万两,史称“张公堤”。
      筑张公堤的初衷自然是为了杜绝府河水患对汉口城的威胁,但它也基本上使昔日“白云有影常垂地,青草无边欲上天”的名副其实的后湖蜕变成仅仅只剩一个地名。但是,我们能指责张之洞么?芽指责张之洞消灭了后湖这偌大一块湿地、毁了“黄花地”后湖十景、破坏了生态环境么?芽在现存的史料以及评介中,对张公堤没有贬,有的只是褒。此种理念沿袭下来,又有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东西湖的围垦:东起张公堤三金潭,西北至沦河南岸、汉北河东岸,抵新沟与江汉干堤相连,全长53.57公里,共调集民工11万余人,完成土方1575.7万方……可是,当我们在大堤9公里处的《东西湖大堤纪念碑》前伫立,读着那些饱含着褒扬激励文字的时候,能够说点与碑文内容相反的什么吗,比如,说点我们这座城市,虽然增加了一个区,增加了一块最大的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但是,我们也亲手葬送了我们城市周边最后一块最大的湿地么……
      我们不能说。或者,在当时,我们还没有学会说这类话的基础和底气,而在后来一段不短的岁月里,我们还不忍心说这样煞风景的话――毕竟,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更多的忧患,还是肚里无食身上少衣。饥寒交迫的现状,很难产生出比温饱更高的目标。我们不止一代人,总在为如何贯彻“忙时吃干,闲时吃稀”而伤脑筋,哪里还顾得到什么“可持续发展”呢?
      岁月悠悠,逝者不再。
      可是,在基本解决温饱忙于奔小康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要真正跻身世界经济大国,要真正实现名副其实的小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发展,而是持续发展和如何持续发展――我们缴的“学费”已经太多了:在我们的城市里,还有人在偷偷地在那里填埋湖泊;在我们的城市里,还有人公然朝湖泊排放污水……,我们再也不能用“缴学费”来掩饰我们的失误和错误了,我们要真正从保护每一块绿地、每一方湖泊湿地做起――
      比如,凡城市湖泊湿地,一律不得开发作有害于环境的商业性经营,在水域湿地开发旅游项目的,亦不得动辄使用机械燃油的游艇,以杜绝水质污染;又比如,制定、完善、修改相关法律,凡肆意排放肆意倾倒以污染水源者,量以重刑且课以重罚,直至其倾家荡产再也无力卷土重来……
      人说乱世宜用重典,其实,治世何尝不宜重典呢?芽说服教育和道德约束是需要的,也是重要的,但说服教育和道德约束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在关乎生命生存的大事上,其力量甚至是苍白的。水是生命之源,湖泊湿地是城市之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重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全球化的今天,在各种传媒铺天盖地宣传环境保护、指导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有人还在那里不管不顾地污染生命之源、毒害生命之肾,对其不用重典,何以维护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权利?芽
      最近,看到老家附近开发区重视龙阳湖环境综合利用和建设的报道,也看到古老的龟山脚下月湖经大投入重新变得波光潋滟的实景,感慨之余,复生感慨:要是我们的“汉水”都明净如此,那才不枉了我们武“汉”市真有了“汉水”之利咧……
      
       责任编辑:金 戈
      
      下期话题: 董宏猷《再说武汉的码头文化》

    推荐访问:汉水 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