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高中主题 > 正文

    伍德斯托克 [伍德斯托克之后,传奇不再]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8 04:37:12 点击:

      1969年8月15日17点零7分,美国纽约州伍德斯托克镇附近一个名叫白湖的地方,黑人民歌手里奇・黑文斯穿着棕红色大氅,足蹬一双凉鞋走上舞台,用木吉他奏响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第一个音符。这场以“和平、反战、博爱与平等”为主题的音乐节吸引了大约50万观众,被公认为嬉皮士运动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它是摇滚音乐史上的一个神话,是再不能重现的乌托邦。
      
      自由的代价
      
      伍德斯托克原是一个距离纽约市中心160公里的避暑胜地。一百多年前,一对研究乌托邦哲学的有钱夫妇,在这里成立了美国最早的艺术与手工艺公社。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乌托邦色彩吸引了众多艺术家、作家、诗人前来定居,其中就有车祸之后的鲍勃・迪伦。与此同时,嬉皮士迈克尔・朗格来到这里,打算建一个录音棚。他去找“国会大厦”唱片公司副总裁阿蒂・科恩菲尔德商量,两人决定先在这里办一个音乐节,把录音棚的钱挣出来。恰在此时,两位富家子弟约翰・罗伯茨和乔尔・罗斯曼也打算投资一个项目挣点钱,4人一拍即合,成立了“伍德斯托克风险公司”,每人各占25%股份。
      首先是场地问题。伍德斯托克小镇本身没有大块平地,组委会经过仔细调查,以7500美元的价钱租下了离伍德斯托克50公里远的沃基尔的一块空地。
      组委会起初向当地人保证,音乐节最多不会超过5万观众。但是,为了吸引观众,挣到更多钱,组委会决定不惜工本请大牌歌手和乐队。“克里登斯清水复兴”乐队、著名的摇滚女歌手贾尼斯・乔普林、用牙齿扫弦的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甚至连久未露面的美国民歌女王琼・贝兹都进入了演出名单。
      随着签约歌星的数量和名气越来越大,沃基尔人意识到马上要在他们后院举行的不是一个只有5万观众的演出,而是一次全国嬉皮士都要来参加的大派对。这些保守的乡下人可不愿意为了几个钱而牺牲自己宁静的乡村生活,组委会只好到处寻找新的演出地点。有人推荐了一个名叫马克斯・雅斯格的农场主,他在离伍德斯托克不远的白湖拥有一片开满紫色苜蓿花的农场,主体部分是一块足有600英亩的碗形山谷,恰似一个天然剧场。更妙的是,附近还有个风景优美的湖!
      雅斯格非常精明,他在组委会原本答应付给沃基尔的7500美元后面加了个零,组委会别无选择,只好答应。随后,组委会花重金招兵买马,搭建主舞台、音响设备和后勤设施。距离音乐节还有一个星期,就有大批嬉皮士从全美各地赶来这里,组委会根本来不及修围栏。为了不出乱子,只好宣布演出免费。
      8月15日这天,整个伍德斯托克地区的交通完全瘫痪。涌进演出场地的嬉皮士约有50万人,还有100万人被堵在了路上。因为路不通,原本计划为音乐节打头阵的“甜水”乐队根本进不来,组委会只好让黑文斯打头阵。于是,黑文斯硬着头皮上台,连唱近3个小时,返场6次,把自己的存货都唱完了。第7次被迫返场时,望着台下50万双饥渴的眼睛,他脑海中出现了一首古老的黑人民歌《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但是他记不起原来的歌词了,只好反复唱道:自由、自由、自由、自由、自由、自由……这个场景被拍摄了下来,成为纪录片《伍德斯托克》中最经典的画面。
      黑文斯争取到的宝贵时间,让组委会得以联系上美国军方,花重金雇用几架军用直升机把堵在外面的摇滚乐队运了进来。就在接替黑文斯上台的摇滚乐手乔・迈克唐纳在舞台上大唱反战歌曲的时候,一群美军直升机呼啸着从空中掠过。
      
      镜头后面的故事
      
      纪录片《伍德斯托克》的导演是迈克尔・维德利,助手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马丁・斯科西斯。这部获得过197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电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镜头一:垃圾车从一堆垃圾中开过去,却没注意到一条脏睡袋里还躺着一个人。结果,这位17岁的年轻人被轧死。音乐节上,还有一个人因过量吸食海洛因而中毒身亡。
      镜头二:毒品从一开始就成为音乐节的最大问题。一种黄色LSD(化学致幻剂)药片因成分不纯,让400多人发疯。幸亏在场的嬉皮士公社―“小猪农场”成员对这种病症很有经验,他们抓住病人的手,不断地和他们讲话,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结果,这400多名患者都幸运得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镜头三:因为使用过量,场边的临时厕所很快就满了,加之道路被堵,清理车开不进来,致使场子里的许多厕所“粪香四溢”,许多人都不得不跑到附近老百姓的农田里解决问题。遇到当地农民们的干预,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没向你们收施肥的钱就不错了!”为了防止大雨把农场变成一个巨大的化粪池,组委会不得不在场地后面挖了一个大坑,把排泄物都倒在坑里。
      镜头四:因为人太多,食物很快告罄。第二天,一群激进组织成员抱怨音乐节出售的食品价格高,又不好吃,开始哄抢。再后来,暴雨淋坏了食物,组委会不得不出动直升机往农场里运送食品。当地老百姓也纷纷主动把家里的食物拿出来分享,他们虽然不同意嬉皮士们的主张,却相信这一点:绝不能让孩子们饿着!贡献最大的是“小猪农场”的成员们,他们把事先囤积的大量花生、椰肉、瓜子、燕麦、葡萄干、面粉和糖,一股脑儿放进锅里,加水熬成糊。这种方便又有营养的食物,喂饱了大多数寒冷而又饥饿的观众。
      镜头五:音乐节开始的前两天,原本答应来维持秩序的纽约警察局突然变卦,组委会面临着没有保安的困境。演出当天,现场治安几乎完全交给了“小猪农场”临时召集的“民警”。这些嬉皮警察对待观众都是放任自流,除了太出格的举动外一律不加干涉。
      镜头六:压轴的亨德里克斯是在8月18日上午8点半才上台的,当时只剩不到5万观众。初升的太阳映照着一片狼藉的农场,原本满是观众的草坪被无数垃圾所代替。亨德里克斯在阳光下,用电吉他为大家演奏美国国歌,可从音箱中传出的声音却酷似炸弹的爆响,飞机的轰鸣,人们熟悉的旋律在亨德里克斯的即兴演奏下变成了一个动荡时代的最佳配乐。
      
      自由之后
      
      音乐节第三天,农场主雅斯格被请上舞台,冲着台下欢呼的人群说:“我认为你们向全世界证明了一点:50万个孩子完全能够聚集在一起,享受三天的娱乐和音乐,而不出任何麻烦!”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结束后,美国的音乐媒体都预言,今后将会有无数个伍德斯托克。但由于众多原因,这个预言并没有变成现实。不久,纽约州政府专门通过一条法律,禁止大规模集会。
      2009年,朗格打算在原址举办一次40周年纪念演出,却因找不到赞助商而被迫取消。著名华人导演李安拍摄的轻喜剧《制造伍德斯托克》于2009年8月28日在美国公映,成为电影界纪念伍德斯托克40周年的唯一的行动。
      不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仍然是世界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音乐节。此后,整整一代人又多了一个共同的称号―伍德斯托克一代。虽然当初参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年轻人现在都是公司老板和股票经纪人,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真实记录了这一代人曾经有过的梦想,和他们的青春。
      (陆凤山摘自《城市画报》
      2009年第15期)

    推荐访问:伍德 斯托克 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