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高中主题 > 正文

    罗尔斯著作【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53:00 点击: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享负盛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写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美学、文学艺术专著。本文就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简析爱伦坡的哥特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
      【关键词】恐惧;怜悯;宣泄;《厄舍古屋的倒塌》
      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文坛,哥特式小说曾风行一时,成为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特立独异的文学现象。这类小说的突出特点就是大肆描写恐怖、怪诞、神秘、暴力、邪恶、乱伦等极端事件,“容不得任何中间的、寻常的、平凡的、一般的东西;这里的一切都被夸大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因此又被称为“黑色小说”。正是这种“黑色”性质,使哥特式小说始终被放在世界小说发展史上非经典的边缘地带,一直评价不高。其实,从理论形态的层面来考察、探究哥特式小说这一“黑色”创作的学理依据和存在价值,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文学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它为我们理解、接受哥特式小说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理论依据。
      从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看,亚里士多德是大力倡导文学作品表现恐怖、罪恶、凶杀、惊奇与苦难等,并对其描写价值与功用作理论探讨的理论先驱。在《诗学》中,他所以重视对这类内容的描写,就在于它们能最大限度地引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之情:“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如果一桩桩事件是意外的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更能)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的事件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甚至偶然发生的事件,如果似有用意,似乎也非常惊人……),这样的情节比较好。”就此本文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分析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
      《厄舍古屋的倒塌》描写的是古老的厄舍家族的一对孪生兄妹住在一座另人窒息的幽暗古屋里,妹妹多年来一直患有严重的强直性昏厥症,哥哥因思想久被压抑而导致精神失常。妹妹病笃,哥哥邀请挚友前来做伴。后来哥哥把妹妹活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妹妹又破棺而出,死在已经吓晕过去的哥哥怀里。朋友仓皇逃出,古屋在风雨中倒塌在屋旁的池塘里。在该小说中,爱伦坡运用多种手段(如利用环境、心理、细节等因素所起的作用)在其作品中营造恐怖气氛。他认为,“在短篇小说中,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甚至每一字、每一句都应该收到一定的效果,一个预想中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为了达到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效果,爱伦坡在创作中精心雕琢、巧妙构建,在诸如变态心理、死亡的恐怖、灵魂轮回、起死回生等病态的描绘中,运用各种手段来烘托气氛,制造惊险、恐怖的强烈效果。
      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那样“恐惧与怜悯之情可借形象来引起,也可借情节的安排来引起”。爱伦坡运用场景形象来塑造恐怖的氛围以激起读者的恐惧:先是破败的古宅、阴森的水池、枯萎的老树和墙上那道不易察觉的裂缝,再是宅内阴暗的挂毯、漆黑的乌木地板、鬼影幢幢的盔甲纪念品,都使读者和“我”一样产生“一种冷彻骨髓的感觉”,让人觉得这里“到处都笼罩着、弥漫着一种冷峻、幽深、无法改变的阴郁气氛。”而玛得琳小姐的突然出现更使读者的不解转化为恐怖并“产生一种极度的惊诧,甚至还夹杂着一些恐惧;但要解释这种感觉所为何来,我却不能办到”。爱伦坡曾经说过,真正的恐怖来自于内心,从这一点讲,他的确是一位营造恐怖的大师。而从情节上,爱伦坡也安排地丝丝环扣:叙事者“我”应童年伙伴罗德里克·厄舍先生之邀来探望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厄舍先生,之后见到其患有强直性昏厥的只在晚上出没的妹妹玛得琳;二人之间扭曲变态的关系加之各自生理心理上的病态导致厄舍活埋其玛德琳,后又被从棺材中爬出的玛得琳吓死,而玛德琳也死在其兄怀里,在暴风雨厄舍古屋倒塌在屋前的池塘中。爱伦坡的小说中缺乏明确的地理暗示,故事情节离奇,凸显出一座孤立的、远离真实生活的厄舍古屋,然而叙事者通过高度渲染经他感知的环境和叙事者自己心理的描写,将读者亦步亦趋地引入一个神秘的陌生世界,欲罢不能地去感知、最终依赖并信赖叙事者的讲述。而且小说中频频出现的现实与幻影的交叉融合,同一事物的多重意象,延伸了有限的小说空间环境,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象征中时而对峙,时而融合,拓展了恐怖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悲剧应该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就是从痛苦之中,从恐惧之中激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之“惊心动魄”。因为“恐惧乃是一种痛苦的或困恼的事情”,“怜悯乃是一种痛苦”。为此,他特别强调悲剧中的“苦难”,并把“苦难”视为悲剧情节的三大重要成分之一。所谓“苦难”,就是“毁灭或痛苦的行动,例如死亡、剧烈的痛苦、伤害和这类的事件”。他认为,如果谋杀发生在仇敌之间,则不能引起我们的怜悯之情,只是被杀者的痛苦有些使人难受罢了;如果仇杀的双方是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也不行,因为这样的行动只是意外发生且无因果关系。因此,他明确主张:“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施行杀害或企图杀害,或做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所应追求的。”可见,亚里士多德格外强调对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苦难事件的摹仿,特别推重表现“惊奇”而又似乎不合情理的亲人之间的血腥残杀,就在于它“更能产生悲剧的效果”,更能“使人惊心动魄”,更能给人带来悲剧的审美快感,让人自我反省,取得教训,从而使人从中得到情感宣泄、思想陶冶和道德净化,并最终使人得到“善”或“美德”。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兄长罗德里克与其孪生妹妹玛德琳乱伦,尽管他的自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妹妹乱伦是荒唐的行为,但是他已经在毫无生气的环境里生活了太久,很难对外界现实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进行有效、合理地调解。他不得不用活埋妹妹这种极端的行为逃避来自内心深处模糊的理性思维的拷问。马德琳的存在时刻提醒着罗德里克·厄舍犯下的深重罪孽,使他无法自抑地流下痛苦而悔恨之泪。他潜在的精神病症也愈发明显地发作。罪恶感、恐惧感和焦虑感把罗德里克折磨得生不如死。自我再也无法忍受现状,它力求改变,要毁灭这罪恶的根源,他要逃离这无底深渊,他活埋了马德琳。兄长活埋亲生妹妹,残忍、恐怖更可怜。活着,对罗德里克是苦难;对玛德琳也是苦难。爱伦坡悲剧中描写的是人性中最真实、最原始的一面。最吸引他的是人的头脑中那些潜意识的、甚至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正是这些活动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爱伦坡以他惊人的创作力再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思维过程。兄长罗德里克·厄舍深谙自己心智上的每一次转变,他试图提前埋葬自己身患怪病的孪生妹妹,企求以她的离开获得自己精神和肉体的重生,因为他知道只要她一死,自己也会随之死去。这种邪恶而具有毁灭性的念头占据了他的心灵,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我们也在恐惧中产生对主人公的怜悯,同情,从而情感也得到了宣泄。
      当然,亚里士多德绝不是主张为凶杀而凶杀,为邪恶而邪恶,他要揭示和提升的恰恰是“黑色”背后所蕴涵的功能和意义。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诗人写的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他固然犯了错误,但是,如果他这样写,达到了艺术的目的,能使这一部分或另一部分诗更为惊人,那么这个错误是有理由可辩护的。”因此,文学的目的在于激起人们的情感,并使种种恐惧、痛苦、怜悯之情得到宣泄,人们不仅从仇杀、乱伦、罪恶的艺术摹仿中获得了审美的快感,而且也得到了一种“净化”。尽管有评论家认为,《厄舍古屋的倒塌》,“读起来好似一场噩梦,自始至终充满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故事的叙述也多由第三人称改作第一人称,情节愈益阴森古怪,感情愈益炽烈可怕,让人觉得作者精神不但极度紧张,而且有些失常。”但是笔者认为,爱伦坡正是通过渲染外部环境的恐怖效果来强调其在培养健康人格方面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人只要是处在罗德里克·厄舍的生活环境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精神领域里的失常行为,因为周遭环境的超强影响力远远大于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罗德里克·厄舍而言,造成他从灵魂到肉体彻底毁灭的悲剧,其实是内因一生理因素和外因一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罗德里克是是可怜可悲的,爱伦坡用恐怖叙述的特殊力量打破了物质世界为人铸造的外壳,打开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另一扇窗。如果我们把阴郁恐怖的氛围视为“丑”,精神的升华作为“美”;那么这也正符合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化丑为美的艺术观点:“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其原因也是由于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是最快乐的事,对一般人亦然,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乐,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
      《厄舍古屋的倒塌》让我们在恐惧,怜悯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周围环境对生理,心理的影响,以此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这样,我们从恐惧怜悯之中情感得到升华,内心得到净化。

    推荐访问:亚里士多德 倒塌 古屋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