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高中主题 > 正文

    徘徊怎么读要听语音声_属采附声,与心徘徊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8 04:51:37 点击: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商颂》本为商代乐诗,宋为商后,故得继承,在字句上或者有所修改润饰,但大体应是保持原来的结构与主要内容。今存《商颂》共五篇。《国语·鲁语下》载闵马父之语:“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据《诗序》和郑玄《诗谱·商颂谱》之说,正考父为周宣王大夫,当宋戴公时。则《商颂》在西周末年周宣王(前827—前782)、宋戴公(前799—前766)之时尚有十二篇,到春秋前期编集《诗》之时,已只存五篇。
      《诗序》说:“《那》,祀成汤也。”郑玄《笺》、《诗序》,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认为此诗为“高宗报上甲微之乐歌”。从诗的内容看,此诗与《烈祖》皆作于高宗武丁时可能性大。发扬蹈厉,以追先祖业绩,故有乐章歌颂之作。殷人祭祀先祖,首先是开国之君商汤,武丁祭祀先祖,自然也包括上甲微在内,都有一定道理。
      以训诂语递换原文中难于理解的词语,几成先秦时代文献流传的规律。古代文献流传过程中多有增饰修改。张松如《商颂研究》说:“细详诗义,似是一组祭祀的序曲,所谓《商颂》十二,以《那》为首。诗中没有专祀成汤的内容,却描述了商时祭祀的情形和场面,大约是祭祀包括成汤在内的烈祖时的迎神曲。”看来《那》是殷人祭先祖乐歌的第一首,有点像楚人祭神歌舞辞《九歌》中的《东皇太一》
      《礼记·郊特牲》说:“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阙,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本诗突出地反映了殷商时代宫廷祭祀先祖仪式中音乐舞蹈的盛况,并说明了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突出地表现了商代文化尚声重乐的特征。周人建国之后继承这一点,但加以改造,使乐同礼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严格的礼乐制度。
      汤为商代开国之君,祭祀仪式开始的迎神活动自然首先是迎汤,或以迎汤为象征。所以应是很隆重的,其祭祀歌舞,也应是很盛大的。诗中说明所舞为万舞,舞者是持戈或羽,是武舞和文舞的场面交错出现的,既表现了汤的武功,也表现礼乐文教方面的成绩,应该是结构较为复杂的舞蹈。从诗中“置我鞉鼓”、“依我磬声”等句来看,唱者是奏乐者,而不是舞者,舞者是专门舞蹈。这自然是因为舞蹈当中演员做各种动作,尤其在作比较剧烈的动作时呼吸急促,难以从容地歌唱的原因。可见,从商代开始,虽然歌舞结合为一,但具体表演中歌者同舞者有时是分开的,只是相互配合而已——主要是舞随音乐的节奏而进行,实际进行中音乐也尽量照顾到舞蹈动作速度与节奏。诗中说的“依我磬声”,不仅指音乐,也指舞蹈。
      本诗前人不分章,实际上可分为两章:从开头至“穆穆厥声”写主祭者主持迎接先祖神灵及万舞表演中音乐的状况,后一部分写宏大的表演场面使来参加助祭的同姓宾客无比欢悦,由之而想到同姓远祖以来商王朝在礼制上的创造。
      第一章“猗与那与”等于说:“盛大啊!漂亮啊!”“猗(é)那(nuó)”,美盛的意思。本为连绵词,本诗中拆开来分别加了感叹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猗那二字叠韵,皆美盛之貌,通作猗傩(见《桧风》)、阿难(见《小雅》)。草木之美盛曰猗傩,乐之美盛曰猗那,其义一也。”“与”通“欤”,语助词,这里是表示赞叹。“置”,立,竖起。鞉(táo)鼓是一种手持的有柄小鼓,即摇鼓,鼓两旁系有鼓槌。“置我鞉鼓”是演奏的准备动作。“奏鼓”即击鼓。“简简”,鼓声,形容鼓声大。因古今字音不同,今日此二字之读音已不能表现出鼓声的轰鸣。“衎我烈祖”,使我光显的先祖高高兴兴。“衎”(kàn),乐,此处为使动用法,即使之喜乐。“烈祖”,《毛传》释为“有功烈之祖”,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哀二年《左传》‘烈祖康叔’,杜注:‘烈,显也。’《晋语》韦昭注同。《尔雅·释诂》:‘烈,光也。’《晋语》:‘君子有烈名。’韦注:‘烈,明也。’均与显义近。烈祖犹言显祖。”其说是。“汤孙奏假”言商汤的裔孙迎接神灵。“奏假”为祭祀用语,郭晋稀师《诗经蠡测·释“奏”与“鬷格”》说:“《左传》昭公廿九年引诗‘鬷嘏无言’,《礼记·中庸》引诗作‘奏假无言’。故知‘奏假’、‘鬷嘏’、‘鬷格’相同。”则“假”、“嘏”、“格”皆“徦”、“”的借字,其义也为“至”。“奏假”为同义连文,相当于今天说的“到来”,此处为使动用法,指招引先祖神灵到来。“绥我思成”,言安我之心,成全了我的思念。我,旧说指主祭人。欠妥。此与上面“置我鞉鼓”、“绥我思成”二句中“我”一样,是包括主祭者、助祭者及歌舞者在内的参与祭祀活动的人,是复数泛称。关于“思成”的理解,《礼记·祭仪》中说:“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三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之日,入室,然必有见乎其位;周旋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身;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此之谓‘思成’。”其说可参。“渊渊”,象声词,形容鼓声。“嘒(huì)嘒”,象声词,这里形容管乐之声。“管”,指笙箫之类管乐器。“既和且平”言音调和谐,乐声高低大小适中,庄严而优美。磬是一种敲击乐器,声音清脆悠扬。音乐合奏的开始和结尾以磬声为标志,也用以调节节奏。“依我磬声”言虽然乐器很多,但都依磬声而起止变化。“於”(wū),叹词。“赫”,显赫。“穆穆厥声”是承上句总言汤孙迎神时音乐之肃穆和美。
      第一章中提到的乐器有鼓、磬、管外,磬用为开始、结尾的标志及在进行中调节节奏。磬声一起,乐师都持鞉鼓而摇,声音急促,如军队激战之声。这应是武舞的音乐。殷人称汤为“武王”(《商颂·长发》)或“武汤”(《商颂·玄鸟》)。迎先祖便体现出发扬蹈厉的精神,使参加祭祀的人能想象到汤当年鸣条之战灭夏建国时的英武形象(“绥我思成”),然后是“嘒嘒管声,既和且平”,表现商建国后天下升平的景象。
      第二章“庸”,借为镛,大钟。鼓,指大鼓。陈奂《诗毛诗传疏》:“庸为大钟,则鼓为大鼓。从音乐和舞蹈的角度来说已进入另一段落,所以乐器也有所变化。“有斁(yì)”,即“斁斁”,乐声盛大的样子。“有”同“又”。《广雅》:“驿驿,盛也。”斁斁、驿驿,同,皆用以形容谓声乐的盛大。万舞,用干(盾牌)和羽为道具的一种用于祭祀场合的大舞。《邶风·简兮》:“方将万舞。”《毛传》:“以干、羽为万舞。用之宗庙山川。”陈奂《诗毛诗传疏》:“干舞,武舞。羽舞,文舞。曰万者,又兼二舞以为名也。干舞以舞大武,羽舞以舞大夏。”《韩诗》也说:“万,大舞也,以干羽舞。”(《初学记·乐部上》引)则万舞为大舞。有奕,同“奕奕”,声势大而整齐的样子。《墨子·非乐上》言万舞陈容盛大,故声音洪亮,上闻于天。这是写舞乐仪式表演的高峰阶段。嘉客,指同姓之来助祭者。朱熹《诗集传》说:“先代之后,来助祭者也。”“亦不夷怿”相当于说:“不是也很喜悦么!”“亦不……”,由反问句转为强调语气。“夷怿”(yì),喜悦,欢喜。“自古在昔”,在很远的过去。“自古”与“在昔”平列,强调从很早开始。“先民有作”,先人有所举措,有所制定或创造。《国语·鲁语》韦昭注:“有作,言先圣人行此恭敬之道久矣,不敢言创之于己,乃云受之于先古也。”因下句言“温恭朝夕”,则“自古”二句乃就礼仪制度言之。由祭祀歌舞而转到来助祭的嘉宾,可见其场面之大,影响之广。又由同姓嘉宾联想到共同的远祖在礼仪上的创造与规定。既体现了祭祖的主旨,也作为转向对时王予以赞扬的铺垫。诗中由祭祀制度,而连及现实中君臣政事上的恭敬谨慎,从不轻怠,很自然地对时王加以称颂。“温恭朝夕”,早晚君主会见大臣,臣子朝见君主,温和恭敬,毫不轻怠。“执事有恪(kè)”,言执掌祭祀等国家之事皆十分敬谨。“顾予烝尝”,言希望先祖光顾我们按季节进行的祭祀。“予”,同前面“我有嘉宾”的“我”一样,都应是复数泛指。前人多解为主祭人(汤孙)。但这样理解与篇中几处称赞汤孙的语句不谐。皆因前人拘泥于“我”、“予”均第一人称代词,一般为个体使用,而未考虑到现实生活中也作为群体指代使用的实际。“烝”,本义指冬祭,“尝”,本义指秋祭。“将”,奉献。关于本句,朱熹《诗集传》连上句解释说:“言汤其尚顾我烝尝哉!此汤孙之所奉者。致其丁宁之意庶几其顾之也。”汤孙既能继远祖的礼仪,勤谨于祭祀、政事,则先祖应满意地光顾其祭祀,保佑其顺当。将祭祀先祖、颂扬先祖同肯定、称颂时王二者巧妙地、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含蓄而贴切。
      诗的上一部分是正面描写,这一部分是由助祭人联想及先祖,说先祖所造作,汤孙(这里专指嫡系的继承王位者)能继之而不能使丧失,最后仍归结到祭祀本身,在内容上有所延伸,由眼前场景思及先祖创造礼仪制度,又由礼仪制度之不废言及汤孙的主祭,照应上章。章法严谨。总的说来,第二章主要从文化底蕴的方面来揭示祭祀仪式的意义。
      可以看出,本诗既一气呵成,又有变化。第一章描写迎接先祖神灵时的音乐,写到三种乐器,又三处用不同叠音词以模拟其声音,写出了祭祀歌舞的热烈气氛,而以“衎我烈祖”和“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并为第二章的铺垫。行文自然而思绪飞动,灵活富有变化。《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此诗虽祀祖迎神之辞,但也体现出了这种创造的心态。诗开头的第一部分结尾处及第二部分结尾处都写到“汤孙”,以主祭者贯穿首尾,不仅在多角度的描写中有一个中心点或曰透视点,体现出对当时在位君王的赞颂,也起到首尾照应及转换清楚的作用。明代孙《批评诗经》卷四评此诗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为有见之言。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徘徊 属采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