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高中主题 > 正文

    试论课标精神在阅读教学中的贯彻|课标精神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7 04:59:51 点击: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必须建立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基础之上,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贯彻课标精神可以从“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以及“乐于交流阅读心得”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标精神;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
      对于阅读教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可是,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有些老师完全与课标精神背道而驰,采用一些南辕北辙的做法,使得阅读教学费时耗力,效率低下。且看——
      一教师在上《拣麦穗》时,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便问:“文章读完了,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心有戚戚焉?”这是典型的不顾学生的个人体验而把自己的体验强加于人的做法。学生由于知识、阅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认识上必有差异。读完课文,我们能保证每位学生都会“心有戚戚焉”吗?而如果不会“心有戚戚焉”,那学生如何找出相关的句子?
      还有一位教师在上老舍的《我的母亲》时,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便说:“请结合课文谈谈其中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最令你感动”?读完一遍课文,学生都会被感动吗?会不会出现有些学生读完课文后一点感觉也没有,而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没有被感动却陷入沉思的状态呢?如果会,那么教师又是在把自己的体验强加于人了。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以上两位老师的阅读教学课,完全不注重学生的独立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不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这样做,谈不上“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更难养成学生的“广泛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要想阅读教学不偏离轨道,必须建立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基础之上,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贯彻课标精神呢,笔者就此试论之。
      一、点拨阅读,“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所谓“独立阅读”,其实就是自主阅读,静下心来不受干扰的阅读。那些又是回答问题,又是参与讨论,有时甚至还要充当演员,如此繁琐复杂的阅读不是“独立阅读”,因为它受到的干扰太多了,不可能有更多的个人自我阅读体验。正如爱因斯坦在《我的回顾》中所言:“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多年来,重讲解与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得“道”而忘“文”。这种做法显然是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精神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必须摒弃。
      其实,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很简单,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清文字障碍即可,剩下的便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反复阅读文章,先是粗读,接着细读精读,读出感觉,读出韵味。读不懂的地方,教师可以稍加点拨。久而久之,“独立阅读的能力”便提高了。
      二、批注阅读,“注重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以理解和创造为旨归的对话活动。关于“个性化阅读”, 课标是这样阐释的:“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的提出主要源于对阅读者主体地位的强调以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王俊杰在他的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指出:“个性化阅读的内涵非常丰富,而在高中阶段,个性化阅读则侧重于‘我你对话’,侧重于强调阅读者的独特体验,侧重于对文本的发掘。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悟,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那么,教师如何去贯彻呢?我认为也不会复杂,既然是个性化阅读,教师就不能过多地干扰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读到感兴趣的地方或能引起感情共鸣的地方就作一些批注。批注可繁可简,可雅可俗,读到动情处,便是下笔时。当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批注提供给学生参考。比如,我教《“布衣总统”孙中山》,在读到孙中山与张之洞交往的段落(第三、四段)时,便注上“一介布衣敢傲王侯叫人刮目相看”,接着有的学生便会在读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过简朴的生活段落(第五段)时注上“堂堂总统甘居陋室令人肃然起敬”。如此阅读,既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又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何乐而不为?
      三、培养兴趣,广泛阅读
      作为阅读教学课所要承载的一项任务,要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要上好阅读教学课,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语文素养、人格魅力来让学生觉得阅读本身很有意思,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拓展到课外的阅读。
      四、体验成功,乐于交流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要做到这一点比较难,但很重要。我们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上阅读课,就是要想获得一些成果,但这“成果”如果没有交流,就很难体现它的价值,学生也难于得到继续获得成果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然后适时举办一些“成果展示会”之类的活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把自己的读书成果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因为毕竟教师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要比学生丰厚一些,教师的读书成果应该会对学生有示范作用。
      比如学完张洁的《拣麦穗》,一些学生对“农村姑娘们为什么在‘幻想全都变了味儿’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为什么不去寻找一份真正的爱?”难于理解,我就把自己的读书心得通过多媒体展示给他们,与他们交流。我是这样看的:她们最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说没有人“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感到悲伤”。正因为当时那种妇女婚姻不自由的现状及妇女们不敢抗争的麻木,令她们不能寻找一份她们拣麦穗时幻想的真正的爱。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也很好地表达了主题“感伤农村妇女的命运,感伤一种失落的情怀。”
      学生看了我的心得之后,不但对“过去农村妇女的爱情与婚姻状况”有了较深切的理解与体会,而且也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心得。阅读如此,不亦乐乎?
      参考文献:
      [1]王俊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6
      [2]孟凡云.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华章.2009(09)

    推荐访问:试论 贯彻 课标 精神